謬論

生活中有很多灰色地帶,但自己心中要黑白分明。
正文

鄉音和母語

(2010-08-22 23:31:52) 下一個

       回國後一般有那麽一個星期的時間在語言上小心謹慎。我的父老鄉親們沒有懂英語的,所以我不能在和他們說話時穿插洋文。 再說我最不喜歡英文中文夾雜著說,曾經笑稱此類人為“假洋鬼子”。

       大約幾天到一周的樣子滿口的家鄉話就很順溜了。 在老家就是老家土話,在成都就是成都話。有時都有點時空錯位的感覺。

       每年回家都有人在我父母麵前稱讚我鄉音未改。他們常常感歎:有些人離家50裏,回來後說話就“僻腔口”, 意即帶外地口音。我有時很不明白為什麽有人那麽容易忘掉鄉音,是因為他們的適應能力太強啦還是太弱了?

       有時候心理小小地矛盾一下子:出來混了這麽久,沒有什麽語言是說的字正腔圓的。首先是普通話,四川人說普通話怎麽都有椒鹽味道,在加上小時候學拚音時同樣不懂普通話的老師的誤導,後鼻音和卷舌音怎麽也說不好。 再次是英語,不是母語而且出國時已有一定年紀,再怎麽努力都還是有口音。 連兩歲的女兒都比我說的好。

       那四川話應該沒問題吧?很久不說,突然朋友或老鄉打來電話, 雖然立即意識到不需要洋文, 但普通話卻是第一選擇。有時已經說了一會兒後才回過神來:兩個四川老鄉在這兒抄椒鹽普通話幹什麽?馬上改用四川話,卻不是想象的那樣順口了。唉。。。。。。

       那一年回國,和兒時玩伴見麵。 他已經從曾經的文學青年變成了有名的記者和編輯。他的朋友們不是詩人就是小說家。和他們的交往讓我重拾對文學的愛好。很想像大學時寫日記一樣能不時地將自己的感受用中文寫出來。 為此首先學會了拚音中文輸入法,然後開始用中文和國內的朋友在電子郵件上聯係。自己也試著用中文寫點短文,還翻譯了一本小書。

       真正的開始是有了小女兒以後。為了教她學中文,講普通話,我也開始從頭學起,不斷地糾正自己的發音,並從拚音輸入上區分哪些是後鼻音,哪些是卷舌音。 至於音調,隻有向朋友請教。等女兒開始看中文電視的時候我也可以跟著電視學。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女兒不但會糾正我的英文,也會糾正我的普通話發音。

       值得高興的是現在國內從幼兒園開始普及普通話,我10歲的侄子就說的很好。今年要回國,女兒正是牙牙學語的時候,我辛辛苦苦地教的普通話到時候怎能經得起四川話的挑戰?雖然我早告訴家人開始學說普通話,但到時候肯定是五味俱全。

201082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