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一葉周

溫柔的海是美麗的,洶湧的海充滿了挑戰。生命的曆程如同滄海,個體的生命是匯聚成大海的水滴。
正文

話劇的記憶(1)

(2010-06-11 22:56:05) 下一個
        元旦,我在上海觀看了由焦晃領銜主演的果戈理的諷刺喜劇《欽差大臣》。果戈理是19世紀俄國前半葉最優秀的諷刺作家、諷刺文學流派的開拓者、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該劇首次上演於1836年4月。如今,舞台上講的是一百七十多年前發生在俄國的故事,卻時時令人想起生活中的現實。或許這就是偉大名家作品的生命力,內涵中總是蘊涵著屬於人類的普遍的哲理。

       那個美妙的夜晚,舞台上的演員陣容來自原來的上海青年話劇團,年逾古稀的焦晃領銜主演年僅三十的假欽差一角。與他配戲的演員大部分年紀也已過了知天命的年齡。焦晃的表演數十年來始終堅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學說,注重人物行動特殊形式的發掘,積極發展自己的創造手段,在風格上強調心理生活的細膩和層次,速度節奏和形體語匯的準確生動。真是寶刀不老,瀟灑絲毫不遜當年。看著他們在舞台上惟妙惟俏的演出,讓我這個久居異鄉的歸來者有時光倒流的感覺。

      演出結束後演員集體謝幕時,麵無倦容的焦晃手捧著鮮花充滿感情地望著台下座無虛席的觀眾說了一番話:我們原先青年話劇團的同事們,聚集在一起演出一出50年前就準備排演的戲,當時這出戲沒能公演,現在我們終於有機會實現了年輕時的夢想,盡管我們已經並不年輕了。今天我們繼續有這股熱情聚集在這裏,因為我們懷念以前的長江劇場,懷念以前的上海藝術劇場,在話劇的鼎盛時期,我們在那裏經常和觀眾見麵。

     50多年前,焦晃和他的同學們在上海戲劇學院受教於熊佛西、朱端鈞、胡導等前輩名師,並由前蘇聯專家葉·康·列普科夫斯卡婭親自帶班教學。從大學二年級開始,他們就在專家的指導下,排演《欽差大臣》,整整準備了兩年多的時間,但1959年畢業公演《欽差大臣》的計劃還是流產了。未能上演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它是諷刺喜劇。

     後來焦晃和他的同學們,走出校門,走上舞台。回溯到上世紀60年代,上海已經形成了海派話劇的風格特色。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劇作,通過上海人藝和青話,最早呈現在中國舞台。由焦晃主演的《無事生非》風靡一時。而此後他還出演了一係列莎翁的名劇,因此而被譽為“莎劇王子”。青話排演的話劇《年輕的一代》,曾經紅遍大江南北,後來又被改編成電影,曾經激勵了當時許多年輕人的熱血。
 
     70年代末,在上海話劇很受歡迎,常常是一票難求。為了看戲,往往不顧嚴寒和酷暑,花半個多小時,騎著自行車從家裏跑到長江劇場,或是上海藝術劇場去等退票。長江劇場在南京路上當時上海的最高建築國際飯店旁邊,夏天時尚有涼風從高層建築前吹過,冬天就寒風陣陣讓人受不了。但是盡管如此,也不減我對話劇的熱情。演出前在劇場門口徘徊來,徘徊去,幸運時可以從別人手裏買到票。運氣不好的時候隻能空手而回。這次回上海,經過南京路,才發現長江劇場已經不複存在,被拆掉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