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令健康養生園

讓我們一起締造青春不老的傳說。。。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醫藥既是醫術,也是醫道

(2011-08-08 14:45:39) 下一個

中醫藥既是醫術,也是醫道 ZT

王國強:中醫藥既是醫術,也是醫道,是人文和科學的結合與統一。

樓宇烈:科學不能解決全部問題,科學之外還有人文需要解釋。

洪  虎:堅持中西醫並重,把中醫藥擺在和西醫藥同等重要的主流醫學的位置,而不是把中醫藥當成從屬、輔助的部分。

全國人大代表、中醫藥專家唐祖宣向記者表示,在今年的“兩會”上,關於發展中醫藥的提案明顯增加,國務院2009年發布的《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幹意見》引起代表委員的廣泛共鳴。

無獨有偶,北京多家機構最近聯合發出製定《中醫藥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規劃》的倡議。專家指出,現在我們麵對的不是廢除中醫藥的問題,而是如何發展中醫藥,從人文社會科學角度研究中醫藥,將為其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方克立認為,近代以來,西方重分析、重實證的思維方式被看作唯一科學的思維方式,而東方的係統整體思維、陰陽平衡理論被看作非科學的,這是爭論的根本原因。

“中醫藥不僅具有醫學和自然科學的屬性,也是人文和科學的統一,中醫藥既是醫術,也是醫道,是人文和科學的結合與統一。”2009年12月26日,在“弘揚中華文化與推進中醫藥發展理論研討會暨中醫影響世界論壇”上,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如是說。

王國強指出,中醫藥理論具有獨特的生理觀、病理觀以及疾病的防治觀,其本質特征就是從整體功能和運動變化角度來把握生命的規律和疾病的演變。在實踐中體現為追求陰陽平衡、和諧的防治原則。個性化的辨證施治、人性化的治療方法、多樣化的幹預手段、天然化的用藥和診療的取向,這些都體現了中醫藥理論“天人合一”、“天地一體”、“天地人和”的整體思想,以及係統論、辨證論治的指導原則和“以人為本,大醫精誠”的核心價值。

“我認為兩種醫學都是正確的。”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哲學院教授沃爾納認為,在歐洲最近30年裏,科學哲學產生了新的方法,即認為科學是從屬於文化的。西方文化決定了歐洲醫學(西醫),中國文化決定了中醫。兩種文化都是對的。沒有什麽標準可以使人們在兩者間作出合理的選擇,這對科學哲學來說的確是個挑戰。

科學首先要尊重事實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傅景華認為,科學是一個試驗研究的體係,但將泛化、西化乃至神化的科學作為衡量一切、鑒定一切的武器,就不適當了。

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陸廣莘說,不懂醫學的人貶低中醫藥學,本身就有悖於科學的精神。

中醫藥科學化、現代化、標準化、規範化、定量化,以及教學的西醫化,使中醫藥有走上歧路的危險。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傅景華認為,科學是一個試驗研究的體係,但將泛化、西化乃至神化的科學作為衡量一切、鑒定一切的武器,就不適當了。

陸廣莘表示,西醫即使治不好病,也被認為是科學的;中醫即使能治好病,也常被認為不科學。“這實際上蘊藏著一個重大的科學問題,中醫為何能治好病?比如‘非典’來了,科學家還沒有研究清楚呢,中醫就把病人治好了。這不是重大的科學問題嗎?這不就是我們的原創優勢嗎?”

以30年之力完成《本草綱目》全英譯本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羅希文說,西醫沒有傳入前,中醫藥學是中國唯一的醫學科學。中國並沒有發生像歐洲中世紀那樣一次死亡人數達到幾千萬的傳染病,這證明中醫藥學是科學的。

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樓宇烈表示,科學是講事實、尊重事實的。不承認我國幾千年曆史裏中醫藥對國人健康、疾病治療方麵的作用,本身就是不科學的。科學不能解決全部問題,科學之外還有人文需要解釋。我們應認識到中醫藥學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學科,它還有人文、文化、哲學的內涵。

中醫不應喪失主體意識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哲學院教授沃爾納認為,中醫是科學的,因為它表現出與西醫相同的結構。中醫是以綜合性文化為基礎的,而西醫則源於分析性文化。

許多專家認為,《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幹意見》體現了對中國特色知識體係的尊重。

“堅持中西醫並重,把中醫藥擺在和西醫藥同等重要的主流醫學的位置,而不是把中醫藥當成從屬、輔助的部分,這個思想是對中西醫並重的一個很重要的闡述和補充。”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洪虎說。

沃爾納則認為,中醫是以綜合性文化為基礎的,而西醫則源於分析性文化。“中醫是科學的,因為它表現出與西醫相同的結構,所以我們麵對兩種有效的治療體係。中醫應該麵對西醫的理論挑戰,並且應該得到應有的、平等而完整的醫療體係地位,這樣的認識對中醫來說非常重要。”

“中醫不能失去了中醫的主體意識。”樓宇烈說,所謂中醫主體意識就是對中醫藥文化傳統要有所認同、有所尊重、有信心,並且繼承和發展。當然,也不要用中醫藥的知識體係去排斥科學知識體係。

對此,方克立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說,中國哲學研究的視野需要擴展,決不能忽視中醫哲學這部分。他認為,應下大力氣改變普遍存在的崇拜西方文化而輕視民族文化、片麵的科學主義和“現代化就是西化”的觀念。他還說,中醫藥需要自強,但並不應以西醫為對手,也不需要排斥西醫,而是要以“和而不同”、“有容乃大”的胸懷,善於吸納西醫的長處。

事實上,中醫“悟道”的思維方式有其優點,但也有樸素性、直觀性、個體經驗性等局限性。中醫需要借鑒西醫重實證、重定量分析的方法,克服籠統直觀,在分析的基礎上達到更高的綜合和對事物的整體性認識。可以說,這是一條在唯物辯證法指導下,既不喪失主體性,又能有效地實現中西醫結合的道路,是一條綜合創新、會通超勝的道路。

走向世界的中醫藥文化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高彥彬表示,應采取多樣化的手段和途徑,開展高層次、高水平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中醫藥文化進一步走向世界。

中醫藥的獨特療效,使其在世界範圍內被越來越多的外國民眾接受。在國外發展的中醫藥已成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

2008年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中醫藥事業國情調研組赴13個省市區的40多個市縣,就“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等12項內容進行調研,調研報告引起有關方麵的高度重視。

調研組執行組長陳其廣表示,改革開放30年來,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各國民眾選擇中醫藥作為醫療保健手段。這說明世界科學文化多樣性的存在價值和必要性。作為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中醫藥文化必然會發展弘揚。

中醫藥不可替代的療效,決定其在醫學領域具有獨立的地位。北京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張其成指出,近年來,我國抗擊“非典”、防治“甲流”的臨床實踐證明,中醫藥不但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醫藥衛生體係和國民健康保障體係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而且是中國在國際醫藥學領域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資源。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張培彤認為,應重視中醫藥的療效與中醫藥文化的普及。“中醫影響世界論壇”發起人、博愛堂名醫館館長李俊峰表示:“中醫藥文化要複興,首先是中醫藥學、哲學社會科學、文化藝術等各領域的專家共同參與到中醫藥文化的研究中去。”

具有西方醫學背景的北京中醫藥大學生物製藥係係主任王春梅,對西醫有著深刻的認識,歸國後她選擇了中醫藥事業。王春梅認為,中醫藥文化要走向世界,最主要的是療效,把我們好的產品推向國際市場,中醫藥文化的先進性自然會吸引外國人。

“應采取多樣化的手段和途徑,開展高層次、高水平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中醫藥文化進一步走向世界。”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高彥彬表示,通過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加速國內中醫藥文化水平的整體提高,可以展示中醫藥文化的魅力,彰顯人類文化的多樣性。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的參與,是中醫藥事業在新時期、新階段發展的必然。在新成立的中國哲學史學會中醫哲學專業委員會的支持下,我國第一部《中醫哲學史》(先秦兩漢時期)正式出版發行。該書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部分已被列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這是繼“中醫典籍研究與英譯工程”之後,中醫藥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在國家社科基金再次立項。

“中醫藥典籍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占有很大比例,國內圖書館收藏的書目就有13000多種,很有必要在進一步調查研究、科學整理的基礎上,編纂一部《中華醫藏》,保護和傳承好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方克立對中醫藥文化的發展充滿期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