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麵:這是疫情前幾年地中海遊輪行中的一篇散記。在一個月的時間內,我們乘坐了兩段遊輪,加上幾天陸地自由行,遊覽了地中海、亞得裏亞海、和伊奧尼亞海沿岸國家,以希臘、意大利的城市為主,也包括了克羅地亞、黑山、阿爾巴尼亞、法國、摩納哥和西班牙的一些城市。
入港時分正值日出,科夫(Corfu)建在岬角高地的要塞城堡被晨光勾勒出動人的剪影,一老一新兩個堡壘扼守通向科夫城的海路。
港口在新堡附近,新壘(New Fortress),也被稱為聖馬可堡壘,由意大利建築師Francesco Vitelli設計,建於1576年至1645年之間。一係列地下隧道將它連接到舊堡壘和城市。遊輪在碧波蕩漾的海中前行,城堡和市區的形狀不斷變換,乘遊輪的好處這時就顯現出來了:從海上接近目的地時有著獨特的視角。
科夫島是希臘在愛奧尼亞海中的第二大島,位於希臘大陸的西北部,盛產酒和橄欖油,到處是高聳的絲柏樹,相傳絲柏樹有藥物作用,使人放鬆。島上終年陽光明媚,氣候幹燥通透,是希臘的熱門旅遊點,但是還沒有大熱到遊客烏央烏央摩肩接踵的地步。
科孚島的陽光和價廉物美尤其受到英國人青睞,記憶中有部英國電視連續劇《德雷爾一家》(The Durrells),講述一個單親媽媽因為經濟窘迫帶著4個半大熊孩子來島上生活的故事,當時的科孚島連電話都沒有,簡陋的生活環境使孩子們的注意力轉向了自然界,鬧劇層出不窮,令人捧腹。我沒有認真追劇,但是記住了科孚島的原生態美和島民的純樸幽默。我們前一晚在遊輪上還看了一部以科孚島為背景的英國電影,講述一個英國姑娘嫁人後當家庭主婦膩味了油鹽柴米的生活,一個人跑到科孚島度假的故事。情節很亂,家庭主婦以前循規蹈矩的,到了科孚島就很放鬆,放鬆到跟男人亂搞,她中學時很逆反,但崇拜學霸閨蜜,成人後很收斂,發現她的學霸閨蜜竟然成了高級妓女,給她觸動不小,為以後在科孚島上的放縱買下伏筆。這電影主題到底是什麽?是不是要人遵從本能生活?電影沒怎麽看懂,隻記住了一點:科孚島是英國中產膩味了生活的逃逸之地。
科孚旅遊設施建得不錯,公交係統四通八達,特別適合我們這種遊輪客一日遊,花5歐買一張公交日票,就可以乘巴士到處跑,車上的乘客不多,特別清淨舒心。幾個列入我們遊覽清單上的景點都不遠,十多分鍾的車程就到,卡著點去等車,雖然公車不是很準時,但至少我們那天沒有耽誤很久,也許是遊輪靠岸的日子,公車努力了一把。
第一站去了東南部濱海的景點卡羅尼(Kanoni),科夫地標性的景色,出現在大大小小的明信片旅遊宣傳品上,水中靠船塢的地方有古老的小修道院Blacherna。
後麵的微型島礁叫“老鼠島”,島礁實在袖珍,遠看像有一條長長的尾巴。
一條長長的堤壩通向遠方大島嶼,堤壩對過就是機場跑道的末端,科夫島的國際機場,起降大飛機,怪不得港口的一艘遊輪有旅客下船離開,行李由傳送帶送下船,又由鏟車送往海關。我們在高地上一家餐館的露台上坐定,向右看是機場的跑道,看飛機起降;一轉身向左看就是看不夠的老鼠礁和袖珍修道院了,海風陣陣輕柔地吹來,這份愜意正是度假客夢寐以求的。
然後去了阿喀琉斯宮(Achilleion Palace),原是奧地利伊麗莎白皇後(茜茜公主)的行宮。
記得年輕時看過電影茜茜公主三部曲,使茜茜公主在中國老輩人中幾乎無人不曉,電影上映時那種萬人空巷的火爆程度,很少有其它電影能媲美。宮內有茜茜公主的畫像和照片。
年輕的茜茜公主窈窕細腰,長發齊膝,美得像個女神,傾城傾國。
回想起來,扮演茜茜公主的演員羅密.施耐德還真像茜茜公主本人,不僅模樣相像,命運也像,英年早逝,都可謂“紅顏薄命”。
茜茜公主嫁給她表兄皇帝弗蘭茨.約瑟夫(Franz Josef)成了皇後。弗蘭茨.約瑟夫是奧匈帝國皇帝,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初統治奧匈帝國,領地包括大部分中歐、東歐地區。
她以希臘神話人物阿喀琉斯命名這個行宮,是因為喜歡這個具有悲劇色彩的神,而她自己的命運多舛,也同樣充滿了悲劇色彩:她的宮廷生活並不如意,與她婆婆皇太後不和,生下兒女都不讓她撫養,兩個大一點的女兒未成人之前就因病夭折,兒子長大成人順理成章成了皇太子,但性格孱弱,年紀輕輕就殉情自殺。茜茜不喜歡宮廷生活,總是避開維也納,到科孚島來享受陽光。茜茜公主被人刺殺,原因甚是荒唐,刺客被人買通去暗算另一皇族,那個皇族沒有現身而茜茜公主遭殃,刺客在監獄中上吊自殺。
行宮裝飾以阿喀琉斯這個荷馬史詩中的半神英雄為主題,(注:阿喀琉斯是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兒子,出生後,忒提斯捏著他的腳踝浸泡在冥河的神水中,使他全身刀槍不入,唯獨腳後跟,即忒提斯握著的地方,沒能浸泡神水,這就成了他的致命之處)。宮廷中樓梯口懸掛著巨大的油畫“戰車上的阿喀琉斯“,顯示他在特洛伊的勝利。
後花園的一座雕塑是阿喀琉斯垂死前的場麵:他試圖拔出射中他死穴腳後跟的箭。
花園裏還有青銅雕像“勝利的阿喀琉斯”, 以及浮雕“雙輪馬車上出征的阿喀琉斯”,展現了他力與美的雄健。
整座宮殿遍布彩繪,油畫,雕刻和鏡子,精致華麗,後院有一排希臘女神的大理石雕像。
但是寢宮相對簡潔明了,茜茜公主的床好小,縱然富擁家財萬貫,其實跟凡人一樣,睡一張床足以。
科孚島行宮後來被茜茜公主唯一存活下來的女兒賣給了德皇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德皇主要用來接待外交使節,重新裝修過,宮廷花園的風格也打下了德皇的印記。
參觀完行宮,乘下午回城的巴士,到了後還有點時間逛老城市區,沿著海灣散步,海水清澈見底,一麵是威尼斯風格的城區老建築,一麵是湛藍的海灣,相得益彰。老城市區最近便的公共海灘Faliraki。
老城區給人的感覺不像希臘島嶼,典型的希臘島嶼建築主打藍白相間的色調並且線條簡潔,而這裏中世紀味道更濃,房屋繽紛,古老的石子路狹窄,恍然之中,仿佛走在威尼斯小巷子裏,隻是沒有水道而已。老城被兩座堡壘包裹其中,被稱之為“堡壘之城”,曆史上有個時期全城的人都藏在堡壘裏麵躲避外來者的攻擊,老城於200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舊堡(Old Fortress)是威尼斯人承襲古老的拜占庭防禦高地在15世紀建造的城堡,以前是跟陸地連成一片的,直到1819年英國人著手改造,堡壘被護城河與其它地方隔開,護城河上的橋是可移動的,進入古堡必須經過河上吊橋。堡壘中還有英國人建造的軍營,現在變成了科孚公共圖書館。前麵的斯皮亞納達廣場(Esplanade Square)是一個寬敞的公園,是城市和堡壘之間的間隔帶。它是希臘最大的廣場之一,可以追溯到拿破侖戰爭後的法國占領時代,花園帶有濃鬱的法式風格。這裏曾經是一個空曠的空間,屬於城市防禦係統的一部分,由於軍事原因需要始終暢通無阻。
新堡前方的噴泉廣場,是島上的旅遊集散地,附近集結了很多大巴,團遊旅客上上下下,來來往往,廣場上也有許多來休閑的當地人,是個看人的好地方。
廣場四周是林蔭道,等待生意的馬車夫在車上打盹兒。
樹蔭下有家吉普賽人,大人慫恿家裏的小孩跟遊人乞討,乞討不成就小偷小摸。受害者即使發現了還拿他們沒辦法,你能對一個孩子怎樣?警察也不會管。過了一陣我發現小孩少了一個,心想不知她正禍害誰呢,同時覺得背後有響動,一轉身看見那吉普賽小女孩,從身後接近我的包,被我察覺後,她悻悻離去,偷盜企圖沒有得逞。
接著去聖邁克爾和聖喬治王宮(Palace of St Michael&St George),這座宮殿在1819年受英國爵爺托馬斯.梅特蘭委托所建,作為英國高級專員公署和英國總督公館。建築物用黃色的馬耳他石頭,具有新古典主義風格,開放式庭院,有雕像。當愛奧尼亞群島與希臘聯盟之前,這裏是愛奧尼亞議會所在地,聯盟後,這座宮殿用作希臘王室的夏宮。
1927年宮殿裏麵設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是希臘唯一專致於亞洲藝術收藏的博物館。
我們看到這所博物館宣稱收藏的是“亞洲藝術品”時,覺得有點吃驚,島上的亞洲麵孔都少得可憐,怎麽會有這樣的博物館?進一步了解才知道,發起人是出生於科孚島的希臘外交官格雷戈裏奧·馬諾斯,他為這座博物館捐贈了超過10,000件日本和中國作品,馬諾斯曾是駐維也納希臘大使,熱衷收集東方藝術品。在20世紀70年代,收藏品隨著更多人的捐贈而增長,有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印度支那,泰國,尼泊爾,西藏和韓國的作品。我們沒有進去看展品,因為時間不對,博物館不開門,它每天隻開3個小時!希臘懶散的時間觀念在這個島上顯露無遺。網上找來兩張藏品照,左邊是國人熟知的關帝,右邊大概是西藏的佛像。
為什麽現代英國人鍾情於這個島?除了自然條件還有曆史淵源啊,1815年拿破侖帝國崩潰後,科孚島和愛奧尼亞群島成為大英帝國的保護地;這裏是英國女王丈夫菲利普親王的出生地;茜茜公主第一次上島也是應英國總督的邀請。英國在科孚島50年(1814-1864)的統治期間留下許多印跡:城堡的通道、城堡中的軍營、廣場中的板球場、英國公墓等等,都是英國人修建的。1864年英國人將科孚島和愛奧尼亞群島一並歸還給希臘。
科孚島短短一遊,留下的印象是:陽光熱辣,卻不酷暑;多彩曆史,並不晦暗;民風慵懶,仍保留淳樸。島上那份靜謐和深沉,如同愛奧尼亞海炫目的湛藍和陣陣涼悠悠的海風,沁人心脾。
這個係列的其它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