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滿天星的行攝遊記

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玩的地方不多而噢惱不已,不會因為記載的太少而悔恨終生。
個人資料
正文

回國走川西,黃龍歸來不看水

(2025-02-06 12:28:10) 下一個

黃龍風景區在鬆潘縣黃龍鄉的一條山穀裏,岷山山脈中段北側,距離九寨溝90多公裏。黃龍被人所知的年代可比九寨溝早太多了,黃龍舊稱“黃龍寺”,標誌是一所藏傳佛教寺廟,建於明朝,所以距今至少有600年曆史了。此地遠古時期就是藏民居住地,藏民選擇黃龍溝修建寺廟,並非由於五彩斑斕的鈣化池和美如仙境的地貌,而是出於雪山崇拜。藏民曆來有轉山的傳統,他們發現在黃龍溝,岷山主峰雪寶頂清晰可見,從溝裏的角度看上去,形狀像海螺,因而被藏民視為佛教中觀音菩薩的“海螺號”象征。寺廟建成後,黃龍溝成了藏民祭拜儀式的舉行地,每年到了日子,周邊方圓幾十公裏的藏民扶老攜幼,從各地迢迢趕來集結在黃龍寺前做法事,誦經念佛,祭拜神山、祭拜天地、祭拜祖先,唱唱跳跳很是熱鬧。這個傳統延續至今。

黃龍溝沒有通纜車之前,鮮有遊人,即便在1984年,與九寨溝一起被國務院批準成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正式對外開放後,我四川老家的親朋好友中,也沒幾個靠爬坡上山遊覽過黃龍。2006年上山纜車開通後,才有大批遊人到訪黃龍景區。索道纜車是從奧地利進口的高山箱車,一車能裝幾十人。

我們在九寨溝玩完後,在溝口住宿一宿,第二天一早我們的包車司機小蔣載我們去黃龍景區。途中翻越了雪山梁,在埡口歇了一腳,從北邊看雪寶頂,山巔尖聳,形狀是黃龍溝內看的鏡像。

下圖是黃龍風景區的遊覽圖。

黃龍景區規模小,遊人比九寨少得多,還因為海拔高,玩起來需要體力,即使乘索道纜車上山,也需要徒步6-7公裏左右遊完全程,其中要爬坡1公裏到最高點五彩池,很多人因此望而卻步。我們像大多數人一樣,乘纜車上山,然後步行下山,走走停停,觀賞風景拍拍照,整個過程用了4個多小時。回程乘索道下山是沒意思的,也要走好幾公裏的路,而且還看不到什麽風景。爬坡時我有點高反,開始頭痛,及時吃了藥,走幾步就歇一會兒,終於到了五彩池。明顯地感覺體力大大不如從前,玩還是要趁早啊,人老了真就力不從心了。

黃龍的精華景點,以我之見,絕對首推“五彩池”。所以,盡管在海拔3500米的高度爬山有點艱辛,看到的風景絕對值。公園管理處在上山沿途都設立有吸氧站,多休息吸吸氧,高海拔並非攔路虎。五彩池後麵的山嶺是高度為5160米的玉翠峰,它後麵便是5588米的雪寶頂。玉翠峰山腳下,有藏民的瑪尼堆和傘狀的祈福煨桑堆,五彩六色的祈福小旗隨風飛揚。其實如果我們再堅持爬山一會,到達那個高度俯瞰整個五彩池,便會得到獨一無二的景觀視角。我們缺乏毅力而沒堅持上去,遊完黃龍後追悔莫及。

順著光線的變化和觀賞角度的不同,鈣化池水和池埂的顏色也隨之變化,水時而碧綠時而瑩藍,池埂時而金黃時而灰黃,雲彩倒影使色彩更加豐富,“五彩池”名至實歸。

黃龍溝原有前、中、後三座寺廟,遊覽圖中所說的黃龍古寺就是原來的黃龍後寺,占地千餘平方米,背靠五彩池。九寨溝是純自然景色,而黃龍溝則是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觀的結合。

五彩池側麵的寓王廟,屬於黃龍後寺的一部分。

黃龍前寺已經完全損毀,現在看不到了。黃龍中寺還在,距離後寺600多米遠,從一條分叉路進去,盡頭有個小橋“接仙橋“。過了橋就到了黃龍第二大的彩池群“爭豔池”。從這裏回首眺望山頂,就能看到海螺形狀的雪寶頂了。

英國著名的植物學家,時任哈弗大學生物係係主任威爾遜在1910年在鬆潘地區考察時拍攝的黃龍,照片中是被稱為黃龍“龍脊”的景區,山頂為雪寶頂。

從這裏起始,彩池旁邊一直伴隨著一條金色的石灰石鈣化灘,時窄時寬。由於什麽原因,碳酸鹽在這裏不能凝埂成池,水流直下,漫坡的水浪在脊狀斜坡地上翻飛。另外一邊有埂的地方能夠積水,便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彩池,爭嬌鬥豔。

威爾遜在1910年拍攝的爭豔池景區。

從上到下拍的爭豔池,白雲藍天倒映在池中,對麵山巒被稱為“睡美人”。

從側麵看爭豔池,光線使池水呈現綠色。

再往下走一段路,就到了“娑羅映彩池”景區,這又是一組彩池,特征是樹木環繞,“娑羅”就是高山杜鵑花。我們到訪的時間是秋天,已經沒有杜鵑花了,但是卻有金鬆的秋色與碧綠的池水交相輝映,美景依然。

過了“娑羅映彩池”,就到了“明鏡倒影池”,這是我們消磨了很多時間的景區。在棧道上的幾個觀景台上,視野極其開闊。俗話說“遊山玩水”不是沒有道理的,景要有山有水才好看,黃龍溝很是符合這個定義。雖然在一條山溝裏,但視野開闊,溝頂和溝對麵的山,形狀顏色都不錯,取景時可以做到既有山又有水。下圖是在“明鏡倒影池”觀景台麵朝溝底時看到的景色。

這是“明鏡倒影池”,背景是回望溝頂的景色。

這是“明鏡倒影池”側麵的山林景色。

到了最能體現黃龍特征的“金沙鋪地“景區,黃龍溝的中部,這裏鈣華灘麵積更大,灘流的氣勢浩瀚,被視為一條“龍脊”。參照遊覽圖,如果遠觀整個黃龍溝的話,“龍首”便是“五彩池”,“龍尾”是景區大門口的“迎賓池”。纜車修建的時候,考慮到不影響黃龍的整體景觀,選址離得很遠。從纜車上站下來,沿著步道走一段路,便到達“望龍坪”。在這裏的觀景台上可以遠眺整個黃龍溝,但是距離太遠,體驗不佳。然而,身在棧道上是看不全黃龍溝的,隻能碎片化地,一段一段地看,下圖便是金沙鋪地一隅,上眺雪寶頂。

金沙鋪地另一局部景色。

在迂回蜿蜒的棧道上又一次欣賞到靈秀的明鏡倒影池。

往下行幾百米,來到了“盆景池“景區。這裏樹木叢生,根莖與彩池交錯,池底顏色多變,大小不一,是一片天設地造的自然盆景。

看到這裏,覺得黃龍和美國黃石的猛獁熱泉景區有點相似,兩者都是金黃色的鈣華梯池,池中水色斑斕。但給人的感覺卻是很不同的:黃石猛獁熱泉區要粗獷得多,整體感覺是驚心動魄的;而黃龍是冷泉,且池水要豐盈些,靜謐些,整體感覺非常秀美空靈。

金沙鋪地的“龍脊”在棧道的另一旁,水底凝結起金黃色鈣華層,好似片片鱗甲的“龍背鎏金瀑”。

看不夠的盆景池,玲瓏多姿,精巧別致。

快到黃龍溝底了,來到了瀑布景區。最大的瀑布在“洗身洞”,石灰鈣化陡然下降形成堤壩,璧上有一溶洞,水流傾瀉,飛瀑如一道水簾。不過秋天是枯水期,水簾不是太壯觀。

鈣化灘形似蓮花寶座的“蓮台飛瀑”,也是黃龍的龍爪部分。

下麵一點是“飛瀑流輝“景區。

水流從密林中湧出,順坡而下,形成數道扇形瀑布。

到了溝底,景區大門口水質明麗的“迎賓彩池”,我們從上而下,最後看見的景色就是這池碧水,我們應該叫它“送賓彩池”了。

雖然人稱“九寨歸來不看水”,我覺得這句話用來形容黃龍更為貼切。九寨的水好看,隻是養眼而已,看了黃龍的水後,才覺得驚豔,使人回味無窮的那種驚豔感。水的色彩更為豐富,深深淺淺的藍,晶瑩澄澈的綠,各種藍色和綠色,以及它們各種比列的混合:天藍、湖藍、海藍,寶石藍、祖母綠和柑桂酒色。柔和乳化的藍尤其好看,就像乳白色的油漆裏滴了幾滴藍墨水,然後化開來,與乳白色融合在一起,美得無盡延綿。大大小小的鈣華池呈階梯狀重疊,池底呈黃、紅、白、褐、灰多種顏色,高低錯落,層層相連,當陽光從雲洞裏投射下來,水麵有那種如閃電般的波光,鈣華梯池瞬間變得斑斕奪目。所以,天氣的好壞,對體驗黃龍美景至關重要。

上一集:
回國走川西,遲來的九寨之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