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去緬甸,我家領導第一反應就是:那裏安全嗎?我親朋好友中有的說:窮山惡水的去幹嘛?有的說:隻知道個“吳奈溫”和“昂山素季”;還有的說:詐騙園區太驚悚;反正都是不良之詞。我們決定跟一個8天的旅拍團,省去自由行的所有麻煩,所要做出的妥協就是接受跟團的限製,比如沒有時間乘熱氣球。旅拍團帶隊的是人文攝影高手小白老師,他的作品獲過獎做過封麵。團友有十多位,我們在昆明集結,乘飛機飛往緬甸中部的大城市曼德勒。
來機場接機的是地陪多溫巴巴,她是緬甸人,但是普通話說得十分流利,用詞道地,聽不出絲毫外國口音,讓我們叫她珠珠。我問她是不是華裔,她說不是,普通話是成人以後學的。她很早就會英語,曾經在緬甸一家玉石工藝品工廠工作,被派駐北京一年,中文就是那時候學的。後來她從事旅遊行業,去過東南亞大多數國家,見多識廣。她身材不像嫋娜妙曼的緬甸姑娘,黃桶腰胖身材大臉蛋,性格就更不像柔美羞澀的緬甸淑女,隨時都見她在吃零食,她大嗓門,愛說愛笑非常豪爽,本來就有語言天賦,又喜歡與人交往,麻利幹練辦事能力超強。我們辦當地的SIM卡,換匯等都是由她一手張羅,她斜挎一個布袋,裏麵好幾層,一層裝緬幣Kyat,讀音“基亞”,另一層裝人民幣。跟珠珠打聲招呼錢就變成緬幣或者人民幣,她心算能力特快,換匯方便得難以置信。司機是個沉默寡言的小個子,靦腆又害羞的他服務周到。他還有個小徒弟隨團當待應生,兩個人晚上就住在大巴下層擱置行李的車廂裏,為的是省下住宿補貼。行程規劃和住宿由旅拍團事先訂好,到訪曼德勒(Mandalay)、蒲甘(Bagan)和茵萊湖(Inle Lake)三大景區,珠珠和小白老師決定我們每天具體的項目,她問過我們的意願,我們說盡量多安排些人文和民俗的內容。
一. 曼德勒
當珠珠說去看馬哈咖納揚僧院(Maha GanaYong Monastery)的僧人吃飯,我不明白看人家僧人吃飯幹嘛?小白老師說:“可壯觀了,上千的僧人,列隊出動化緣,集體進餐,別處可看不到這樣的景象”。千人僧飯要上午十點才開始,我們這之前去逛漢白玉雕刻一條街,看匠人雕刻佛像。這條街上家家戶戶都經營大理石雕刻作坊,院子裏,屋子裏和街道旁堆滿了大理石原料、坯子、半成品和成品。不少匠人在忙忙碌碌地給半成品雕琢,打磨,上漆。這些佛像用來出口,市場主要是東南亞國家。佛像的半成品看上去很精致,白玉菩薩垂眼順目,嘴角含笑,麵容慈祥溫和,有種超凡脫俗的感覺。一旦變成了上漆的成品後,佛像就變成花花綠綠的,還描眉畫眼的俗不可耐。
這位年輕姑娘正在低頭幹活,我在她麵前蹲下,想拍她的麵容,又覺得妨礙人家,幹脆先問她一聲。她抬起頭來,對我嫣然一笑,表示首肯,表情放鬆又自然,就像小白老師所言,緬甸真是人文攝影的天堂。
匠人中年輕人居多,在粉塵中忙碌,什麽保護裝置也沒有穿戴,真擔心他們長時間吸入大量粉塵會得病。
馬哈咖納揚僧院是一所宏大的僧侶院,據說有2000多僧人在此修行,裏麵有學校。每天早上十點一刻,僧人列隊外出化緣,在大街上徐徐行走,最後進入寺院飯廳就餐,場麵宏大,布施者和好奇的遊客早早就候在寺院外大街兩旁。我們在飯廳門外找了個地方,既能看到院子裏麵小和尚們準備餐食,又能看到大街上的動靜。珠珠事先給了我們很多筆,讓我們體驗布施的感受。當時間一到,僧人在主事帶領下,在眾人圍觀中列隊緩緩而行。我們在拍攝這個場麵的同時,沒有忘記在他們的飯缽蓋上放上筆、糖果和小額鈔票。大多數和尚都很年輕,十來歲不到二十歲的樣子。他們在接受布施時,都要低頭,不卑不亢,謙恭有禮,主事和尚不斷校正他們接收布施時的舉止。緬甸是個全民信佛的國度,男孩子一生中必須出家一次學習佛法和禪修,時間可以是一周,一月,一年或者幾年,還俗後方可娶妻生子。
和尚的隊列中有些年紀非常小的幼童,身著白色袈裟,我問珠珠為什麽他們的袈裟是白顏色而大孩子的是紅色?她說這些是小沙彌,即實習期的和尚。他們當中有許多孤兒,也有人家早早把幼童送來體驗,孩子們一來僧院有眾多孩子紮堆就很高興,比家裏好玩,都不願回去,於是很多便留下來當僧人了。
緬甸僧侶奉行佛陀信條“過午不食”,一天隻吃早、中餐。第一餐是早上4點,第二餐則必須拿著缽沿街化緣,然後在規定時間前回到寺廟吃完。緬甸佛教屬於小乘佛教,並不規定忌口,可食葷腥,也不戒酒。但是僧侶不吃為自己殺生的葷腥,也不吃親眼看見殺生的葷腥。僧人化緣絕不意味著低聲下氣地討要,態度不卑不亢,托缽化緣不挑食,接受任何布施的食物和物品,他們接受布施時雙目低垂,也不說謝謝,布施者對僧人也充滿了尊敬。他們確實也值尊敬,僧人修行刻苦學習各種知識,我親耳聽到僧人用英語跟遊客交談,最令人欽佩的是僧人們支持和聲援遊行抗議的學生,他們認為為民請命責無旁貸,對軍人政府開槍鎮壓毫不畏懼,因而死傷多人。
緬甸僧人的數量十分龐大,人數超過50萬,社會地位也高。人們在公車上要為僧人讓座,在路上也要為僧侶讓路。僧侶們視民眾為衣食父母,民眾對沿街化緣的僧侶不但不覺麻煩,反而被視為理所應當。甚至有人每天一早專程做了飯食為僧侶捐膳。
僧人們進入餐廳就坐開始吃飯,我脫了鞋進去,站在在走廊上從窗口看進去,後來看了門口的英語警告才知走廊飯堂是不允許外人去的。珠珠說有的遊人太狂熱,進到到飯廳裏麵亂逛,毫不顧忌,甚至影響到了和尚吃飯,官方一度考慮不對大眾開放這個地點了。
珠珠和小白老師帶領大家到集市拍人文。這裏不是旅遊景點,而是當地人的市場。街上是林林總總的攤子,賣蔬菜水果、魚肉、穀物豆子以及日用品,把幾條街占得滿滿當當。蔬菜水果非常水靈新鮮,使我想起幼年時趕場的情景。緬甸的蔬果都是有機天然的,因為這方水土滋潤萬物,物產豐富,似乎用不到科技狠活。誰說緬甸是窮山惡水?看我回去跟他們急。大棚子裏麵有就餐攤子,幾束光透進來,鍋子裏冒著熱氣騰騰的蒸汽,吃客圍著簡陋的桌子就餐,很有煙火氣。緬甸草根階層的人民都善良無邪,對我們在裏麵胡走亂撞一點都不介意。我們在車上跟珠珠學了兩句緬語,問候時說“明格拉吧”,為了好記珠珠說:你們就記成是“鳴個喇叭”,謝謝就是“結束吧”。隻要雙手合十對人一笑“鳴個喇叭”,就算打招呼了。粗心的我,有幾次對著人家說“吹個喇叭”,人家詫異地看著我。回來就詢問珠珠,“我說了吹個喇叭,人家怎麽不理我呀”?珠珠一愣,轉而笑岔了氣。
緬甸眾生相:
在院子裏準備花串的姑娘和頭頂功夫了得的小販。
沿街叫賣小玩意兒的漢子和頭頂零食筐子的小姐姐。
乖巧伶俐的賣花女,她臉上塗著草根階層的美容霜“特納卡”(Thanaka),一種樹木和水磨出的液汁,有清涼、解暑、抵禦蚊蟲的叮咬和防曬的作用。女孩臉上的“特納卡”是別致的花紋,恰到好處地顯示她賣花女的身份。我們要拍她時,女孩毫不忸怩作態,發自內心的笑容,綻放得要比花朵還美麗。
可愛的孩子,大方地望著拍照的我們,眸子清澈明亮。
這兩位集市的攤主有著明顯的印巴人相貌。緬甸有不少印度裔,孟加拉裔,他們的舉止性情與典型的緬甸人有點不一樣,比較粗曠,臉上塗的“特納卡”也是像刷牆一樣刷上去就成。
大白天團裏安排了參觀曼德勒的兩處寺廟:固都陶經文碑寺廟(Kuthodaw Pagoda)和金殿柚木寺(Skwenandaw Kyaung)。固都陶經文碑寺廟的院落裏,一部三藏經刻在729塊方形花崗石碑上,每一塊石碑都置於一座白塔中央,白塔一行行一列列,縱橫交錯,它的規模和獨特風格,世上絕無僅有。
固都陶是世上最宏大的功德佛塔,於1857年修建完成。白塔叢林吸引了眾多遊人,包括僧侶們。
塔林腹地是一座金色寺廟,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新人們在此拍婚紗照。
金殿柚木寺是曼德勒舊時皇宮裏僅存留的一部分,原是明東王和王後的寢宮,繼位的兒子錫袍王覺得父親死在裏麵不吉利,就把整個寢宮移出了皇宮,搬到了城外,改建成個廟宇。二戰期間老皇宮被戰火燒毀,而柚木寺卻因禍得福得以保存下來。柚木是緬甸國寶,耐腐蝕,堅硬結實不變形,還防水,曆代緬甸王朝都用來建造宮殿寺廟。緬甸盛產柚木,出口占比75%。但是由於柚木越來越稀少,價格愈加昂貴(現在的價格是每立方米上千美元),如此看來,這座寺廟已經成了無價之寶。
金殿柚木寺中行走的緬甸美女,身穿”特敏”,細腰翹臀,她們款款而行時,特顯身材窈窕。這幾位是比較現代的城市美女。
喔,緬甸也有女僧人,我們誤打誤撞進過一家僧院,看見女僧人即“比丘尼”忙活,後來遠遠地從大街上拍到群僧和群尼列隊行走。緬甸的男子,雖然按規定一生中必須出家一次,然而出家還俗是來去自由的。男子甚至可以二次、三次出家,然後還俗。而女孩們就沒有那麽自由了,一旦成為比丘尼後,是不能還俗的。緬甸並沒有規定女子一生中必須去寺廟學習一次,成為比丘尼,要麽是為生活困苦所迫,要麽是自願成尼。
在緬甸,珠珠盡量為我們挑選靠譜的餐館吃飯,尤其是晚餐,她一般都選中餐館,或者是比較西化和中國化的緬餐,避開黑暗料理。有一天晚上去了一家很氣派的緬餐館,諾大的花園,室內餐廳是開放式,全通透的。餐廳盡頭有戲台,台旁有樂隊伴奏,戲台子上演著緬甸國粹木偶戲,那種大型的拉線木偶,由幾個壯漢操作。木偶戲的劇情大多都是反應緬甸王朝的宮鬥,帝王將相兵戎相見,打打殺殺,熱鬧非凡。小小木偶在藝人操縱下,就像真人一樣,動作逼真,惟妙惟肖。
在曼德勒的幾天,我們總是希望能夠在一天中最美好的時刻,在這個城市最美的地方渡過。每每朝陽初上或者夕陽偏西的時候,我們都驅車前往曼德勒南部郊外阿瑪拉普拉(Amarapura)的陶塔曼湖,這是曼德勒最受遊人青睞的景區。岸上人流熙熙攘攘,寧靜的湖中漁人還在夕光中撒網捕魚。
這天剛好是冬至又恰好是農曆十五,一到湖邊便看見圓圓的月亮升起來,又圓又大,東方還殘留著粉紅的輝光,湖水顯出淡淡的藍綠色,景色美如畫卷。
湖畔彩色的搖櫓船排列成行。
今晚還有一個拍攝項目:曼德勒皇宮護城河角樓夜景。曼德勒城市的中央就是皇宮,正正方方的,木質結構,宮內共有104座廟宇,建築以紅色和金色為主,被邊長3.2公裏的紅磚宮牆圍著,牆外還有寬寬的護城河,一角是曼德勒山。二戰中一把火燒毀了舊皇宮,現在的是1989年按原樣重建的。據說學樣北京故宮,然而這裏護城河和城牆長度居然比北京故宮大多了。我們的大巴繞著皇宮開了一圈,讓大家看看在哪兒拍好,小白老師說就去能看得見月亮的角樓拍吧,我們下車架好腳架,團友老丁是北京人,拍故宮角樓很有心得,構圖時他對我麵授機宜:“取斜不取正”。曼德勒皇宮角樓的燈光是微光,很適合長曝。
如果說金殿柚木寺是柚木製成的精品,那跨越陶塔曼湖的烏本橋就是柚木製成的巨大傑作!來陶塔曼湖遊覽看夕陽的遊客中,十有八九都是衝著這座橋來的。烏本橋的曆史有150多年了,當時由於陶塔曼湖巨大的漲潮落潮水位差,給周圍的居民帶來極大的不便。受命的大臣烏本,拆掉了一所宮殿,得到1068根柚木,用來造了這座“烏本橋”(U-Bein Bridge)。這些粗粗的實心柚木成為橋樁,支撐橋麵。橋麵寬3米,沒有護欄,扶手就是每隔一米多一個多柚木樁子。橋不是直的,而是之字形,以便防患洪水的衝擊。橋麵有6個涼亭,供路人遮陽躲雨和歇息。這橋全長1.2公裏,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長跨度木橋了吧。
落日時分兩岸民眾加上數目眾多的遊客在橋上來來往往,旱季的湖濱露出大片幹涸的湖床,現在成了臨時停車場。我們先在橋上走來一會兒,人太擠,就到橋下去找個地方拍夕陽,從湖岸逆光看烏本橋,橋樁和熙熙攘攘的人流成了剪影,拍下來的照片像一幅幅剪紙畫。
其實從河床看烏本橋並不理想,隻能看到橋的開始段。而開始段擠滿了遊客,剪影不是那麽有趣。我們第二天去看夕陽時,雇了船在湖中遊,船駛向湖中央,斜著排列在湖中,保證每條船上的人都能看到橋和日落。陶塔曼湖的船夫摸索出一套有序的方式來應付大量遊客。
夕陽落下後,遊船就可以自由行動了。小白老師指揮船夫搖櫓離開,在水麵遊蕩,變換角度,以便避開遊人,尋找更多當地過橋人的場景。天做畫布,夕陽光打燈,橋上影影綽綽。穿筒裙的男人,打傘的少女,紅袍僧人,以及好動的孩童,,,好似一幅流動著的市井生活圖。
第二天一早,在黎明時分來到烏本橋下看日出,晨曦中群鳥掠過空中,漁夫準備撒網。
朝陽從一個慢慢出現的紅圈,開始散發射出刺目的光芒。我們看漁夫在烏本橋下撒網,欣賞顏色不斷變化的瑰麗天空。朝暉絢爛地鍍在水上,漁網被金燦燦的點燃了。
夕陽中的烏本橋美如畫,沐浴朝陽的烏本橋就是一首詩。
清早橋上鮮有遊客,行人大多都是村民,僧侶、老婦、推著自行車的行人,還有當地拍婚紗的,做生意的,他們步過長橋,連同錯落的柚木橋樁,組成一幅幅風俗畫卷。
扭頭一看,哇,大圓月亮在遠處的廟宇上方落下,背景是粉色的天空,這個場景真叫天公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