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克·門德爾鬆
自從9·11事件以來,華盛頓方麵把基地組織看作美國最大的威脅,不惜一切代價誓要根除這顆毒瘤。2011年本·拉登殞命之後,基地組織新領導人艾曼·紮瓦赫裏成為了美國的下一個頭號目標。然而,阿拉伯革命和伊斯蘭國的異軍突起導致中東地區形勢動蕩不安,迫使華盛頓方麵考慮調整對待基地組織的政策——尤其是針對紮瓦赫裏的獵殺計劃。當前,如果基地組織的穩定性遭到破壞,美國打擊伊斯蘭國的努力將事倍功半。
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美國已經對基地組織進行了打擊,摧毀了該組織的指揮中樞,使它很難再在西方策劃新的襲擊。由於老巢被美軍粉碎,本就與各地分部溝通不暢的基地組織更難對其分支機構進行監督管理。其結果是,這些分支機構偏離了上級組織的戰略,或與當地政權為敵;或過度針對什葉派穆斯林平民。
例如,原任基地組織伊拉克分部領導人的阿布·穆薩布·紮卡維,未經組織許可,便於2005年11月在約旦首都安曼(在其負責轄區以外)發動恐怖襲擊,殺死了多名平民。此類行動使基地組織下屬機構精力分散,難以全力以赴地執行上級組織的總目標——打擊西方這個“遙遠的敵人”。除也門分部外,基地組織的眾多分部幾乎都將打擊目標鎖定在自身區域內的“近敵”上。因此,盡管這些分支機構在客觀上推動了基地組織的傳播,但它們對基地組織不但鮮有助益,反而構成了負擔。
在本·拉登殞命之前,基地組織一直被美國視為最大的毒瘤
今天的基地組織雖仍不可小覷,但它畢竟隻是來自中東的眾多威脅之一。華盛頓方麵不僅必須遏製伊朗的霸權野心,防止其威脅美國的盟國,同時還要打擊伊斯蘭國的擴張。美國明顯未能在這些利益分歧中掌握好平衡,錯誤地在轟炸敘利亞的伊斯蘭國目標同時,連帶打擊了與努斯拉陣線(基地組織敘利亞分部)關係密切的基地組織分支“呼羅珊”。美國左右開弓的打擊,加強了聖戰話語的說服力,使各路勢力堅信華盛頓方麵不僅對遜尼派穆斯林抱有敵意,而且已做好與阿薩德討價還價的準備,並縱容凶殘的敘利亞阿拉維派政權。
美國的打擊不但使努斯拉陣線的人氣更高——在遜尼派穆斯林眼裏,阿薩德的敵人遭到了美國的攻擊——也使華盛頓方麵更難說服遜尼派叛軍對抗伊斯蘭國,並促使努斯拉陣線對敘利亞北部受美國支持的反政府武裝發動攻擊。本月早些時候,受美國支持的敘利亞主要“溫和派”叛亂組織之一“哈拉卡特·哈茲曼”因被努斯拉陣線擊敗而宣告解散。
由於華盛頓方麵不願投入地麵作戰力量打擊伊斯蘭國,所以隻能通過空中力量和盟國地麵部隊進行有限的攻擊。固然,這一戰略不無優點,且確實初顯成效:伊斯蘭國在伊拉克北部辛賈爾和敘利亞北部科巴尼等地遭遇挫折,不複此前令人驚駭的推進速度。但也正因為美國不願投入更多資源,所以難以避免在其他方麵付出代價,隻能勉強接受程度有限的緩慢進展,難以對伊斯蘭國進行毀滅性打擊。
在這種情況下,伊斯蘭國針對美國的空襲做出了戰略調整,向伊拉克和敘利亞戰區以外擴張。該組織最近宣布在阿富汗、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沙特阿拉伯和也門成立新的省級行政單位,並提出了新的口號:“保存實力、積極擴張”。伊斯蘭國的代表機構在西奈半島和利比亞發動了一係列襲擊,一方麵證實了該組織擴張的說法;另一方麵也有助於緩衝在伊拉克和敘利亞遭受的打擊。
美國總統奧巴馬若要履行他“挫敗並最終摧毀”伊斯蘭國的承諾,必須削弱伊斯蘭國對摩蘇爾、拉卡等大型人口聚居地的控製,以及停止其擴張。由於美國政府對軍事幹預抱著謹慎的態度,基地組織令人意想不到地成為了削弱伊斯蘭國擴張的重要力量,因為在基地組織眼中,伊斯蘭國是一個分裂叛逆組織。
這種優勢可能不會持續太久。伊斯蘭國從其占有的領地上獲取了令人驚訝的收益,且招募了大約兩萬名戰士(英國智庫“激進化和政治暴力國際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這個數字超過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任何恐怖組織的人數),誘使基地組織成員叛逃加入伊斯蘭國,對基地組織的各分支機構造成了極大的壓力。伊斯蘭國領袖阿布·巴克爾·巴格達迪自封為哈裏發,顯示其野心不在於僅僅控製伊拉克和敘利亞。基本上,他要求所有其他聖戰組織對他宣誓效忠。如果巴格達迪取得成功,他將掌握一股強橫得多的力量,伊斯蘭國的資產將遍布中東、北非和歐洲。
去年八月,美國加入打擊伊斯蘭國的戰鬥。該舉動迫使各路恐怖組織團結到同一麵旗幟下:敘利亞和約旦等國地位顯赫的聖戰分子紛紛呼籲所有伊斯蘭教派別放下彼此間的分歧,團結抵禦美國的“侵略”。
盡管基地組織認可各路聖戰組織應該齊心協力對付它們的共同敵人——美國,但它拒絕加入伊斯蘭國服從巴格達迪的領導。雖然紮瓦赫裏的影響力不如他的前任本·拉登,但他仍然能夠有效地掌控基地組織的各個分支機構。在巴格達迪宣布成立哈裏發國後,所有基地組織分部都重新向紮瓦赫裏宣誓效忠。當時,基地組織下屬機構索馬裏青年黨的領導核心發生了變化,存在變節投靠伊斯蘭國的可能性。不過,2014年9月,戈達內的繼承者奧馬爾選擇繼續率領青年黨效忠基地組織。隻要紮瓦赫裏還活著,曾私下向他宣過誓的基地組織分部領導人便不太可能變節投靠伊斯蘭國。
雖然紮瓦赫裏的影響力不如本·拉登,但他仍能有效掌控基地的各個分支機構
但如果華盛頓方麵成功殺死紮瓦赫裏,基地組織各分支機構的領導人將有機會重新考慮是繼續效忠基地組織,還是加入巴格達迪的哈裏發國。如果紮瓦赫裏的繼任者是基地組織也門分部領袖、人稱“總經理”的納西爾·烏哈伊什,那麽不排除該組織能夠繼續保持統一。但更可能發生的情況是,紮瓦赫裏離開人世後,基地組織將充實伊斯蘭國的陣營,為它提供人力、物力,並幫助其進入阿爾及利亞和也門等基地組織盤踞已久的地區。
相比本·拉登的時代,今天的基地組織更加依賴領袖個人的凝聚力,才能保持各地分部不會分崩離析。隨著近年基地組織老一輩領導人的凋零,它更依賴於紮瓦赫裏等元老級人物才能保持統一。下一屆領導交接後基地組織還能否保持團結,目前還是個未知數。因此,該組織的命運可能取決於紮瓦赫裏的生死存亡。
最大的諷刺是:此刻,美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其摧毀基地組織的目標,然而維持這個恐怖組織正常運作、保住紮瓦赫裏的性命,反而最符合美國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