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俄恐怖毒瘤仍舊潰爛 鐵腕難消世紀仇恨

(2011-03-04 03:00:11) 下一個
俄恐怖毒瘤仍舊潰爛 鐵腕難消世紀仇恨
國際在線



令人不寒而栗的“黑寡婦”已成為俄羅斯恐怖勢力的代表

曆史形成的民族隔閡越積越深,凋敝的民生為恐怖勢力打開通道

本報記者/劉言

“在北高加索聯邦區已進行逾50項反恐活動和4500項戰役戰鬥活動,殲滅301名武裝分子,抓獲468人。”這是去年10月俄羅斯反恐委員會對外通報的2010年北高加索地區的反恐成果。沉甸甸的數字折射出俄羅斯反恐局勢的嚴峻性。

2009年4月,長達10年的第二次車臣戰爭劃上句點,俄羅斯政府的“重拳”反恐取得階段性成果。然而自此以後,包括車臣在內的北高加索地區的恐怖襲擊,並沒有像人們預期的那樣呈遞減趨勢,反而掀起了新一輪的高潮。分析人士認為,在民族、經濟、地緣政治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北高加索地區的恐怖主義積重難返,若要解決,並非一朝一夕之功。

鐵腕難消世紀仇恨

在黑海和裏海之間橫亙著兩條大致東西走向的山脈——大高加索山和小高加索山。大高加索山脈以北被稱為“北高加索”,現在一般指俄屬高加索地區;大高加索山脈以南直至小高加索山脈南麓地區被稱為“外高加索”,主要指亞美尼亞、格魯吉亞和阿塞拜疆三國。

北高加索包括車臣、印古什、達吉斯坦、北奧塞梯和卡巴爾達—巴爾卡爾5個自治共和國,還包括克拉斯諾達爾和斯塔夫羅波爾兩個邊疆區。在這個多民族聚集之地,生活著18個民族,其中以俄羅斯族和車臣族居民最多。同時,這裏還匯集了東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等多種教派。

從18世紀沙俄帝國入侵車臣開始,俄羅斯與車臣兩個民族的恩怨情仇便從未真正了斷。蘇聯時期民族政策的一係列失誤,進一步在兩者間埋下了仇恨的種子。蘇聯解體後,車臣力圖擺脫俄聯邦而“獨立”,俄羅斯政府不得不兩次出兵鎮壓。雖然經過大力清剿,車臣地區大部分的反政府武裝已被消滅,但叛軍殘部尚存,且逐漸形成團夥化的組織形態,使得俄反恐形勢更加複雜。

更重要的一點是,“鐵腕”反恐不能保證絕對的長治久安,甚至有可能埋下新的隱患。雖然車臣戰爭已經結束,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心理遭受了極大的衝擊。他們中的一些人因戰火而失去親人,生活也陷入困境,由此生出對俄羅斯政府和整個社會的怨恨情緒,最後選擇了以死來對抗政府的極端報複之路。

近些年以“人彈”襲擊而聞名的“黑寡婦”就是其中的代表。這些身穿黑衣、目光陰鬱的女子,大多是在車臣戰爭中被俄聯邦軍隊擊斃的車臣分裂分子的遺孀。別斯蘭中學人質劫持、莫斯科地鐵爆炸等血腥恐怖事件,都出自這些看似柔弱的“女人彈”之手。

經濟落後的陰暗土壤

在北高加索地區,貧窮和恐怖主義相伴相生。

第二次車臣戰爭結束後,隨著安全局勢趨於穩定,車臣的經濟重建漸入軌道,經濟形勢逐漸好轉。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北高加索其他地區的整體經濟形勢卻在不斷惡化,其人均GDP總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2,失業率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由於就業困難,許多青少年出於生計的需要被吸收進恐怖團夥。另外,當地經濟領域犯罪和行賄受賄等問題嚴重,加劇了社會不滿情緒,也極大地削弱了社會管理和反恐的力量。各種跡象顯示,車臣周邊已經成為新的恐怖主義重災區。

俄羅斯政府已經認識到了經濟建設對消除恐怖溫床的重要性。2010年1月,梅德韋傑夫簽署總統令,把北高加索地區的6個共和國和鄰近的南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合並,增設俄羅斯第八個聯邦區——北高加索聯邦區。輿論認為,梅德韋傑夫的這一特殊安排,目的就是為了振興當地的經濟。另外,俄政府已經製定了北高加索聯邦區未來15年的經濟規劃,計劃到2025年將該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提高1.7倍,失業率從目前的16%降至5%。

“基地”組織暗中滲透

近些年,為塔利班和“基地”組織所青睞的自殺式攻擊越來越多地在北高加索聯邦區出現。最近出現的自殺襲擊者錄製訣別留言再在網絡上傳播的做法,不難讓人聯想到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已經廣泛使用的類似手段。有專家認為,活躍在北高加索地區的極端勢力,背後確有外部恐怖組織的資助和支持。而出現這一現象的最主要原因,在於該地區獨特的社會土壤。這裏有腐敗問題,有民生問題,對社會心存不滿的人很容易從宗教中尋找慰藉。

北高加索和外高加索“唇齒相依”。後者的政治複雜性對前者構成了傳導效應。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爭奪裏海的油氣資源,不斷扶植南高加索的政治力量。為介入北高加索事務,西方國家口頭上支持俄政府在車臣的反恐行動,暗地裏卻為車臣恐怖分子提供方便甚至政治庇護。分析人士認為,要想徹底消除恐怖的源頭,俄羅斯政府在“安內”的同時也必須“攘外”。

相關鏈接:

歐亞大陸腹地的“火藥桶”

位於歐亞大陸腹地的高加索,一直以其居民的叛逆性而聞名。曆史上,亞述帝國、波斯帝國、馬其頓王亞曆山大、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以及奧斯曼帝國都曾染指高加索,並且把它納入帝國版圖,但又都遭到了猛烈的抵抗。

由於戰亂頻頻,高加索被世人冠以“火藥桶”的稱號。19世紀下半葉,沙俄帝國控製了高加索的命運,卻沒有完全壓製住當地的抵抗活動。即便在蘇聯時期,高加索局勢也不是很穩定。

蘇聯解體前後,該地區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加劇,衝突不斷。在北高加索,起初是北奧塞梯與印古什因領土糾紛而爆發武裝衝突。緊接著,俄羅斯為維護國家統一,於1994年和1999年發動兩次車臣戰爭。

在南高加索,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兩國也曾為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簡稱納—卡地區)的歸屬問題大打出手。納—卡地區位於阿塞拜疆境內,80%以上的居民是亞美尼亞族人,但行政上歸阿塞拜疆管轄。從納—卡州建立之日起,信奉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就抱怨信奉伊斯蘭教的阿塞拜疆人歧視他們,因而阿境內的亞美尼亞人一直謀求並入亞美尼亞。1989年,納—卡地區宣布獨立,這導致阿亞兩族矛盾驟然加劇,雙方兵戎相見。(鍾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