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2024 (161)
什麽黃河以北還是淮河以北之規定,統統沒有實際意義,當地有沒有條件才是最主要的。
豫東的周口商丘地區,基本就在黃淮之間,隻有小城市,有取暖設施的,大概隻有地區級領導的家裏,以及小招待所,真的就是這個名字簡稱小所-招待上級來人的招待所,套房帶衛生間(有抽水馬桶)的。
下屬那些部長(處級幹部)和局長(也是處級幹部), 大部分住在地委大院後麵的宿舍區,一家幾間平房的一個小院,拉屎撒尿出門朝北或朝南走一小段上公廁,那一代領導幹部,不管大小,對在家上茅房都感到別扭,也難怪,剛剛洗腳上岸不久的農民。
這些當官所住的平房, 室內的吊頂是公家幫你吊好了的,一般幹部住的平房,就不一定了,很多人應該有記憶,那種沒有天花板的平房,講究人家用高粱稈編作頂棚,用麻繩吊梁上,冬季多少保點暖,也防止灰塵掉下來。
這種地委宿舍,集中供暖就是個錘子,冬天有沒有取暖費,記不清了。家有老人孩子的,一般還是生一個蜂窩煤爐,無需煙囪,因為即便吊了頂,貌似有天花板,實際通風效果極好,特別是冬天,所以咋也不會發生煤氣中毒。
這類地區所在地的小城鎮,真的,周口地區所在的周口就隻是一個鎮,普通市民住的也是平房,吊沒吊頂,吊頂的好壞,就是一個家庭住房豪華不豪華的標誌了, 冬季取得起暖的人家,也不用怕煤氣中毒,因為吊頂上的通風條件極好,冬季更好。
到了七十年代中後期,地區所在地有些省屬機構或工廠,全國其他地方人士較多,開始對樓房有興趣了,開始建宿舍樓,也開始有蹲位的廁所了, 外地人知識分子年輕人一般就喜歡住樓上, 安靜幹淨, 但本地年歲大點的還是喜歡平房,即便分到樓房,也要搶一樓,因為門口可以搭籬笆成了小院,而且不是一個兩個的,住一樓還是走出來潮男朝北上公廁去,家裏的衛生間就當作儲藏室。
住樓房,要想笙歌蜂窩煤爐子取暖,就非得裝個白鐵皮的煙囪不可,弄不好真的就有可能是中毒死人的,這個時候,那些會用白鐵皮砸個水桶的鉗工,就更有用了。
底下那幾個縣, 到1977年為止, 大概整個縣裏找不到一個抽水馬桶,當然也沒有衛生間。
千真萬確的一件事,我那幾年去過十來趟信陽北麵一點點的明港鎮,住過火車站前那三家旅社,都是三層樓的,每一層都有睡房, 但廁所仍然得從三樓走下來朝北朝南走十幾步的老式茅廁。
說到明港, 在這兒華人辦的老年協會去活動,就有好幾個前中科院學部現社科院的老頭老太,和他(她)說到明港,往往第一句話就是我在那兒社科院的五七幹校呆過幾年,那個鎮上的農副產品特便宜, 政府對自由市場不怎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