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雖不知那時的領導如何想事的,好歹這幾項中也被陳丕顯懵中了些吧, 很有意思--轉載者
這是從陳丕顯1958年7月25日在上海新華分社座談會上與新華總社社長穆青在知識分子座談會上“規劃”的2000年完全實現四個現代化後的上海的麵貌,整體成提綱如下:
1,吃的方麵,凡是重要的路口,原來設立飯店、點心店、茶水點的地方,早上自動有人把客飯燒好,米飯和幾種麵食做好,放在保溫桶裏,誰路過的就可以進來吃,看到吃得差不多了,就從旁邊的預留的小倉庫裏拿出一些原料來燒好,給後麵的人吃。原料怎麽來呢?因為公社和公社之間的價值交換被打破了,因此城鄉差別也沒有了,郊外的土地裏的菜和豬,都自動有人殺好、切好、摘好,自動就近送來。
2,穿的方麵,玲瓏五色,男女服飾的差異極大縮小,基本上都是滌綸麵料,棉布麵料不要有了。
3,用的方麵,大致是原來的工廠解散後,留下幾個萬能機器,你要點什麽東西,去看看有沒有;沒有的當場又造不出來的,寫一張大字報貼在門口,請會做的人來做;要是看到機器需要的原料短少了,就近的人自動帶一些礦石、再生利用能源放在萬能機器的倉庫裏。會造某樣東西的人相幫造出某項大字報上所需的東西後,寫上注釋,或當場向其他人解說。4,住的方麵,原有的石庫門以上等級的房子,鑿去一些封建和資本主義內容的裝飾後,繼續可以用;新造的工人新村到了一定時候有了多餘,加上家庭的取消,今天住到這裏,明天住到那裏,住個幾天,用的東西自動消毒好,破掉的被子和日用品可以去萬能機器那裏自己製造或者領取。5,行的方麵,腳踏車給小孩用,大人一律用三輪機動車,這樣油料節省;老人因為吃了長生藥,壽命不斷延長,開車100歲也沒有問題,1958年時候的中年人到那時候照樣有力氣勞動。火車自動化無人化,好像流水線一樣在全國來回走,也不要錢,長距離旅行就靠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