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步高裏今年80歲了,這個建於1930年的石庫門建築群落,1989年成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步高裏清水紅牆風采依舊,它的居住功能也從未改變。很多人慕名而來,不僅由於這裏保護較好的石庫門建築群,更是因為這裏“原生態”的市井生活和弄堂文化。
而在此前舉行的“上海石庫門遺產保護與文化傳承”世博專題論壇上透露出消息,目前盧灣區有關部門已完成對步高裏居住功能的改造與提升,步高裏的石庫門生活既得到了完整保留,同時又有了新時代的延伸。
法式石庫門市井風情濃
剛到步高裏,記者就遇到一位導遊帶著一對法國夫婦前來參觀,他們駐足於弄口充滿中國味道的牌樓前,讚歎西式聯排別墅和中式合院布局的絕妙組合。導遊樊先生每周都會帶外國遊客來這裏,“外國人愛看老房子,看老房子裏的生活,高樓大廈他們不要看的。”法國人一邊聽著介紹一邊用鏡頭對準了每號門前寫有各家姓氏的自製信箱,以及弄堂旁居民種植的茄子和番茄。
步高裏的老上海們早已習慣了這種場麵,居民徐鍚興告訴記者,除了各地的遊客,還經常有劇組在弄堂裏拍攝:“有一次我剛跨出門,就看到一個人拿著菜刀衝過來,嚇死我了!後來才知道他們在這裏拍電影《股瘋》。”步高裏的很多居民在無意中成了各種電影的群眾演員,他們的本色出演為影片增添了不少市井風情。
因為有書法和畫畫方麵的特長,徐先生平時誌願為步高裏出黑板報。他的作品“走進石庫門”還上了2008年上海雙年展室外的群眾板報展。徐先生用寥寥幾種顏色的粉筆就模仿出了由紅磚外牆、雕花石門框、實心黑漆木門組成的石庫門造型。他說,這一造型已經不僅是步高裏的縮影,而是上海老式裏弄的一張名片。
在家門口乘涼的高老伯介紹,同濟大學建築係的學生也是這裏的常客,他會邀請學生上樓近距離地了解房屋結構,為他們寫生提供便利。居民們表示,步高裏的大門始終對欣賞老房子、喜愛裏弄生活的人們敞開。
螺螄殼裏也能做道場
步高裏對於來往的遊人來說是文物,可是對於常住的居民卻意味著生活。上世紀60年代,許多老百姓分到了這裏的房子,一間11平米的亭子間就是幾口人溫馨的家。現在仍是如此,一個門牌號裏包括廚房在內總共5間房,然而上上下下加起來竟然居住著4戶人家。
張阿姨從“小毛頭”開始就居住在步高裏,至今已有70多個年頭了,她帶領記者親身體會了“72家房客”的居住環境。倚牆走上僅容一人通過的樓梯,記者驚訝於居民們螺螄殼裏做道場的能力:拐角處一個不到2平方米的空間被改建為簡易的淋浴室,陽台的空地上又加蓋了一層,給結了婚的小輩居住。
3年前通過政府提供的“衛生工程”,張阿姨家終於告別了每天倒馬桶的生活,用上了坐便器。她告訴記者:“當時我們扔掉了一個衣櫃,再將其他家具重新排過,才騰出房間的一個角,裝上了這個抽水馬桶。”經過加裝馬桶、鋪設地磚、建造灶台等一係列的老式裏弄綜合改造,石庫門裏的生活條件有了一定的改善。
令人懷念的鄰裏情
隔著建國中路,馬路對麵的新式小區叫步高苑,是盧灣區較為著名的住宅樓,但其名稱卻是得自步高裏。不過,雖然夾在這些新式公寓樓之間,步高裏卻依舊散發著老式裏弄獨特的鄰裏情。弄堂裏有一位獨居老太,女兒接她去美國過日子,但是沒過多久她又“逃”了回來,理由是那邊沒有能夠一同寒暄、談天的朋友,一個人悶得慌,“怕自己要變成老年癡呆了”。在弄堂裏,老鄰居之間一句“今早儂買了啥小菜”之後,常常能聊上半天家常裏短。
但是隨著老住戶的搬遷、外來租客的增加,鄰裏之間的互動變少了,有些甚至隻保留在了老一輩的記憶中:從前步高裏每周四都會用弄堂裏的井水進行大掃除;一旦遇到下雨居民還會主動幫助在外上班的鄰居收衣服……
為了喚起將要逝去的裏弄文化,步高裏每年5月都會舉辦“鄰裏節”,居民們聚在一塊玩起久違的打彈子、滾圈子、造房子、踢毽子。如今,走在步高裏的弄堂仍然可以看到五六個男孩蹲坐著玩耍的場景,隻是原來的弄堂遊戲,已經被時下最流行的“三國殺”取代了。
我相信外國人是很喜歡“看”步高裏這類老房子的,你要他去住?當成旅店可以,但你得安排得服服貼貼,若當長期正式住所?算了吧。四五家人住一起,合用廚房或像以前那樣在樓梯口放個爐子少飯?文章中自己都說:一間十來平方米的亭子間,就是一家四口的居所,現在誰還願意?旁人看看,啊,這就是真正的老上海的生活啊。看人挑擔不吃力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