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文藝晚會開幕之前,把劇場燈光調暗,全體演職人員上台,倡議台下的觀眾,一起為智利災民默哀一分鍾。一分鍾,就一分鍾,那麽這台晚會就因為其人性的光輝,顯得格外耀眼。“中國文化”也就春風化雨般地傳了,播了。
“四海同春”與智利地震
紐約當地時間28日,正值中國的元宵佳節,晚上7點,中國國務院僑辦“文化中國·四海同春”文藝晚會在林肯中心舉行。顧某沒有去看,但問了幾名觀眾,都說演出很精彩。
就在演出的前一天,即27日,南美的智利發生了8.8級大地震,當天的新聞報道說,這是智利56年來的最強震,有數百人死亡,死亡人數可能還會上升。
“四海同春”與智利地震,本來是不相幹的兩回事,但由於時間、地點的巧合,這兩件事之間就有了微妙的關係。
“四海同春”是國務院僑辦策劃實施的海外“慰僑”和推廣“中國文化”的大型活動,在春前期間奔赴北美、南美、歐洲、澳洲和亞洲各國做多場演出。在美國,“四海同春”就先後在波士頓、費城、紐約和芝加哥等地著名的劇場舉行。在其他各洲各國,演出的場地估計也都是當地著名的劇場。在28日元宵節這個華人特殊的時刻,紐約上演了“四海同春”,估計在南美各地和世界其他地方也都有演出。
毫無疑問,這場活動的“慰僑”---對象是海外華人華僑---目的多少達到了,前去觀賞晚會的僑胞欣賞了精彩的表演,即使沒有前往的僑胞,也心領了祖國的這一份深情厚意。但是另一目的---推廣“中國文化”,其對象是海外各國人民---實現了多少呢?
智利地震,正巧發生在中國人的元宵佳節前夕,這是時間上的巧合。過元宵節,中國人要喜慶熱鬧,即使身在海外,也有“四海同春”晚會助興。但此時此刻,智利人民遭遇了強震,哪裏陷入了人間地獄。我們的這一喜慶節目,在此時此刻,是否應該對這場不幸有所表示?
比如說,在開幕之前,把燈光調暗,全體演職人員上台,倡議台下的觀眾,一起為智利災民默哀一分鍾。一分鍾,就一分鍾,那麽這台晚會就因為其人性的光輝,顯得格外耀眼。“中國文化”也就春風化雨一般地傳了,播了。
顧某問了元宵節“四海同春”的觀眾,回答說沒有這樣做。
不是說智利地震了,我們就不能過節。而是說,我們在過節的時候,如果能對智利表示一下我們的同情,特別是來自民間的同情,那麽我個人的看法是,一,這不影響我們過節。二,這不影響演出,暗暗的燈光,既與氣氛相合,又不會曝光任何壓軸演員。第三,這會給中國和中國人民的形象加分,贏得世界人民的尊重和敬意。三,發自心底對苦難的同情,顯出我們中國人的悲憫情懷和高貴人格。第四,可以斷言,“四海同春”推廣“中國文化”的目的更容易取得成效。
特別是這場演出是在各大洲同時舉行,就更有這樣做的必要。北美和南美是緊鄰,歐洲和澳洲有很多智利的同祖同宗的親戚朋友。演出之前,如能為智利死難者默哀,這一舉動會在世界各地贏得智利和智利的同族的好感。特別是在美國,這樣的肢體語言,特別能為美國人理解。更特別是在南美,智利自己的那塊土地上,如果“四海同春”這樣做,就一分鍾,就一個動作,中國人的形象會變得不一樣。
中國幾十年來的經濟改革成就,舉世矚目。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與和平崛起,不是蒙頭大發財,不顧別人的感受,而是極其需要國際社會的理解。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國務院在世界各地興建“孔子學院”、不遺餘力地全球舉辦“四海同春”,都是為了推廣“中國文化”,加深和世界人民的溝通與相互理解,特別是希望別人理解我們的“文化”,理解我們,從而給中國的發展創造一個和諧的外部環境。
但是,究竟我們的“文化”是什麽,我們要推廣和傳播的是什麽樣的“文化”?如果年複一年,過年舞獅、過節高懸大紅燈籠,不錯,這是我們獨特的logo,但不要看到外國人看了覺得熱鬧,一樂,就誤解我們的“文化”於是傳了,播了。顧某覺得這些個和披發紋身的土人頭上插的羽毛沒多少區別。一些娛樂歌舞,特別是現代歌舞,並非我們的原創,恐怕算不得我們的“文化”。我們要傳播和推廣的,應該是中國固有文化中的精髓,但精髓和糟粕的確是見仁見智。能拿出來,送出去,並且不遜於自由、平等、博愛的,恐怕隻有“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了。可惜閻維文隻在春晚上高歌“科學發展”,肥水不留外人田,到了海外,卻隻唱“老歌”。如果能把我們的法寶亮出來,以各種世界人民看得懂的語言傳遞出來,不但傳給同胞,並且傳給世界各國人民,則四海幸甚!而在“四海同春”開幕前,為智利受難者默哀,就是一個小細節,大傳播。
中國文化特別博大豐富,任何價值觀,我們都是“古已有之”,在我們的文化裏找到它的“源頭”。比如我們有“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霸道,也有“近者悅,遠者來”的王道。在中國和平崛起的進程中,“中國威脅論”此起彼伏,就是“他們”傳播了我們的“霸道”文化。而我們如何能在和平崛起中增強我們的魅力,“近悅遠來”,還得在傳播“文化”時精心策劃,注意每一個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