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親子之愛的四大絕招

(2017-07-17 21:43:17) 下一個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書中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被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這五種需求的劃分相當到位,既使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也依然是中外老少,皆都適用。

 

在社會科技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一般家庭已經沒有了溫飽問題,衣食住行,安全等也沒有什麽問題。人的需求不可避免地進入更高級的層麵,就是社交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以及最後的自我實現的需求。無論是家庭生活,公司工作,教會生活以及其他的社會活動,都可以看到因為這些心理上的需求所激勵出來的結果。人人都需要有朋友,建立各樣的社會關係,有被尊重的需要,自身的價值希望能被肯定。觀察周圍的日常生活,可以發現一個人心理上的平衡和滿足,是跟身體的健康一樣重要的生活幸福的基礎。

 

 

在家庭裏,父母怎樣去滿足子女的需求呢?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到底應該怎麽樣才是最合適?是溺愛嗎?是極大的物質上的滿足嗎?是完全一邊倒的屈就嗎?亦或是父母期望驅動的體現?把馬斯洛理論跟兒童少年的成長過程放在一起對比來看,父母對子女的愛可以行在不同的層次。孩童在出生之後,主要的需求是生理溫飽的需求和安全的需要。隨著年齡的增長,其他層次的需求會越來越多,在teenage (少年期)青春期,交友,被尊重的需求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如果說在pre school (學齡前)和elementary school(小學) 可以培養discipline(自律),由父母掌控,對孩子進行訓練和管教,那麽在中學以後,父母能做的就是參與並建立牢固的知心朋友的關係。Teenage 在心智成熟的同時,個人心理上有自我的社會定位的需要,當他們在社會,學校裏遇到各樣的事情,回到家庭時,他們的需要已經不是衣食,物質或至上而下的命令。父母在給出建議的同時,最重要的是營造一個輕鬆的愛的環境,讓子女在心理需求上得到百分之百的滿足,也隻有這樣才能促進良性的溝通。

 

 

具體到行動上我給出愛的四個絕招。1)時間。我們有沒有花足夠的時間在孩子身上,比如在一起吃飯,聊天,適當參與了解他們的生活。2)傾聽。我們有沒有鼓勵孩子講出他們的想法,讓他們知道任何時侯他們都有一個可傾訴的對象。3)發現。我們是不是能發現孩子的特長,幫助他們看到自己的局限,視角的誤區以及發展的機會。4)鼓勵。我們是不是適時地說出讚美和鼓勵的話,肯定孩子的表現,去滿足他們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

其實夫妻之間也是有同樣的心理上的需要。網絡上有句話說"好男人都是誇出來的"。美麗的女人又何嚐不是呢? 在家庭裏學會讚美和鼓勵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愛的表達。聖經裏對愛的詮釋在"愛是恒久忍耐" 哥林多前書13章的那一段著名的章節裏定義得淋漓盡致。如果說"愛人如己"是一個非常人能夠做到的、高不可攀的誡命,那這段"愛是恒久忍耐" 的經文則是給出了一個詳細的總綱。現代社會日新月異,科技飛速發展,物質極大豐富,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具體的行出愛來,對每一個基督徒都是一個挑戰。如果我們了解了這些更高層次的需求的存在,對於我們的親人,孩子,朋友,周圍的人,我們的鄰舍,也可以以己度人,時刻注意去滿足他們高層麵的需要,學會讚美、鼓勵,也是愛人如己的一個實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