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媽難當個在美國的中國媽更是難上加難

(2010-02-03 22:33:56) 下一個

寫在十年媽咪心之前



當媽難當個在美國的中國媽更難

 

養孩子的父母沒幾個不希望自己的娃兒長大能成龍成風的,可是等到孩子長大了,要上大學了,突然跟你說:“媽,我想報考離家遠的大學。”那時候,當媽的心理是什麽滋味,不用說都猜得出來。這是孩子給你個想法,如果遇到那位看著當媽的滿心歡喜端著孩子從前愛吃的飯菜到宿舍探望他時,他竟躲著不見,或是不住地催他媽“快點兒走吧。”,那時候當媽的心是什麽樣兒?我想都不敢想。

 

值得一看的摘記:

做父母的不欠他們

做父母的不欠他們的兒女一分鍾時間,半分力氣,不欠晝夜不停地為他們開車的義務,不欠他們的音樂課、網球課和昂貴的自行車,當他們長到16歲時,不欠他們的摩托車或小汽車;他們學校畢業後,不欠他們去歐洲的旅遊費用。做父母的不欠他們用分期付款的辦法買房子所需的首付款,也不欠他們購買家具的錢。他們沒有給兒女照看孩子的義務。無論做父母的多麽有錢,他們也不欠他們兒女一份遺產。
    既然如此,是不是做父母的就什麽也不欠他們兒女的呢?回答是否定的,他們的確欠兒女許多東西。沒有一個孩子是自己要求出生的。如果把一個生命帶到了人間,就欠了這孩子一些東西,若你能把他應得到的東西給他,他也就會有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傳給你的孫兒孫女。

看了這幾段話,我感觸很深,在孩子熟睡的時候,在等待他上課的間歇,在任何一個可以連接到電腦的地方,我之所以不顧困倦一直寫下去,這其中的原因就有這一點,是我把那個小生命帶到這個陌生而新奇的世界來的,當媽的的確欠了他很多很多。

下麵是我們那個好學區的一位中學老師關於學校教育的評論:

教育的目的遠遠比傳授知識和技能這些狹窄的目標要多得多,它同樣要為了孩子的需要打開他們的眼界,和重視他人的權利。

這讓我更加肯定了這一點,對孩子的教育絕對不僅僅是書本和考試那麽簡單,對學校如此,對做父母的更是如此。

再看看台灣教育網上怎麽說的

過半數的受訪學生認為,作弊沒什麽大不了的,五成學生對現在的自己感到不滿意,三成受訪學生對未來沒有信心。摘自天下雜誌對學生品格教育調查。

在自信樂觀誠信負責和勇氣,和學曆英文電腦金錢英俊的天平上,你覺得那一邊更重呢?

新世紀人才三大能力變身:學業能力,個人能力,(包括:溝通,獨立思考,解決問題,適應和終身學習)公民能力(包括負責自律誠信,尊重他人,理解欣賞多元文化) 

在中國的父母一定會很好奇生活在美國的小孩子的學校教育是怎樣的?這是無法用幾句話說清楚地,可是當我打開小孩從幼稚園開始學校的每學期的學生成績回報單時,我發現,原來除了英文數學等幾個固定科目外,學習習慣,社交知識等其他評價內容加起來足足有幾十項,原來成績單上,我們當家長看到的決不僅僅是自己以為無比重要的那幾個成績。我看到了密密麻麻幾十條對小孩的整個學年的評價,逐條給分,一目了然,那架勢,跟孩子他姥爺在國內憑職稱比起來,毫不遜色。更讓我印象深的居然是以下幾項:

學前班評估:

閱讀準備,語言發展,算術準備,身體發展,社交發展。

社交發展:

和小朋友交往(一起玩兒)

照顧自己的東西

自己上廁所

離開父母不害怕

分享,輪流

接受輕微不如意而不流眼淚

用請謝謝等詞

聽不打斷人說話

 

幼稚園評估:

語言,(閱讀,寫作)

算術,體育

社交行為發展: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自我控製能力體現

遵守規則

與同學合作玩兒一起做事

專心

作業手工做事整潔

按時完成作業

學業上表現努力

有關公民教育居然貫穿整個年級,從幼稚園到小學四年級,從沒間斷

公民教育: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與他人合作(做事,玩樂)

自我控製

遵守規則

尊重他人權利,感覺,和物品

參加課上討論和活動

 

再看看幼稚園家長手冊

 

學生們學習的許多東西在學校的課本中是沒有的。以下十個重要的技能是家長可以教的,因為它們知道學生們要學的和他們要做的,和必須要學習的。

 

自信:自認為可以做到(confidence

自覺:想要去做       (motivation)

努力:希望好好去做   (effort)

責任:做正確的事     (responsibility)

自發:赴之行動       (initiative)

毅力:堅持到底       (perseverance)

關愛:對他人關心     (caring)

合作:與他人一起做事 (teamwork)

常識:正確判斷       (common sense)

處事能力:運用知識和能力去解決問題 (problem solving)

 

孩子真的能被這一條條檢驗標準鑒定成功的話,當家長的可當真就省心了。以下的那些讓人看了心寒的消息就會少而又少了。前些日子,跟朋友聊天說到了新聞中報道的一位青春的女大學生突然自殺的事情,沒想到,那孩子的父母居然跟朋友認識,這讓我們這些從來都以學習刻苦優秀自居的亞裔學生父母感到一陣陣震驚。

以下便是有關亞裔在美學生壓力調查的報告摘錄:

受到新時代挑戰,被外界視為校園模範的亞裔學生夾在亞裔價值觀和美國社會現實之間,他們承受著比其他族群更大的無形壓力。例如康乃爾大學的一份調查顯示,1996年以來該校21名學生自殺,13名是亞裔。

難道真的讓孩子隻能成功沒有退路嗎?看看我們這些當家長的都幹了些什麽。麵對那些還沒有綻放就過早凋零的年輕的心,我突然發現,也許就是我們這些當家長對成功的強大期望,把他們最終逼上了絕路。當媽的當真就不會犯錯嗎?

雖然住在亞裔居多的加州矽穀,回顧在美國生活的這些年,每逢假日,在公園裏,森林中,爬山戲水的人群裏,我見到的亞裔麵孔,或者說是華人麵孔,少之又少。在登山的途中,我們全家還開玩笑地解釋說:“那是華人或亞裔都去補習學校了。”

當媽的在孩子上中學的時候,除了學習,最擔心的莫過於結交男女朋友談戀愛了。一味地奉勸孩子努力讀書拿好成績,上名校,哪怕是參加課外活動服務這些事也隻有一個單純的功利目的:為了上名校。可是這些缺少社交經驗戀愛經驗的孩子,一進入大學,很多人都會有孤獨感包括感情上的挫敗感。一位成功人士的女兒就是因為跟男朋友吵了一次罪,扭頭登上學校的高樓,縱身一躍。這件事雖過去半年多,可現在想起來真的就像發生在昨天一樣。如果一味地限製孩子感情上的發展,粗暴地阻止和異性的正常交往,誰能保證,下一個從高樓一躍而下的不是自己的心肝寶貝呢?

作為移民在外的華裔家長,我也常常感到困惑,特別是看到有些小孩子周末被逼迫送到中文學校,星期五的晚上,為了大人孩子一同趕周末中文學校的作業, 這個美好周末的晚上成了灰色的星期五。在自己心中還存著對故土的一絲眷戀和感情的同時,在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也能跟自己一樣對中華文化有所了解熱愛的同時,當父母的有沒有想到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憑什麽要把自己的這種理想強加在一個在另一那片土地上生長的孩子頭上,強迫他們接受華人文化並不是讓他們真心熱愛中華文化的有效的方法。這就是為什麽有些小孩子口中憤憤地吐露出這樣一句話:“我恨學中文。”

這隻是學中文的一個小例子,可是其中有一個普遍的問題,當家長的就是無意中喜歡把自己的意誌喜好甚至是人生理想,毫無顧忌地希望下一代接受。也許願望是好的,可是效果全無。還有什麽我的所有都為你犧牲,你是全家唯一的希望,這些看似善意的想法,往往會起到相反的效果。犧牲奉獻給孩子,是對孩子的愛,這種愛應該是無條件無回報。如果孩子那天聰明起來了反問起來:“你那麽喜歡上名校,幹嗎不自己去考?你那麽喜歡中國文化幹嗎要移民到這裏?”做家長的能給出個有說服力的答案嗎?

在中國出生上學工作,在東南亞成家生活,在北美一住至今,身為一個華裔小孩的媽媽,在這種經濟全球化,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裏,對於撫育小孩,我困惑過,不解過,在摸索中記錄著生活中的點滴,跟朋友聊天,調整著自己。

從東南亞到北美,跟著小孩兒一起長大的我,積累了一篇篇短文,有孩子學校生活的,成長中的煩惱,當媽的煩惱,還有許多沒當媽時,想都像想不到的事情。洋洋灑灑十幾萬字,兩百篇,費了心思,攪盡了腦汁兒,琢磨著跟孩子相處這點兒事兒。什麽成龍成鳳先別想,日後孩子大了,不想方設法躲著自己就當是造化了。當媽媽不容易,學著當個好媽媽就更不容易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5)
評論
昧名 回複 悄悄話 很深刻,尤其是那段摘記和樓主在摘記下麵寫的感觸讓人感慨。我非常非常同意。
我從兒子一歲多起就與他亦兒亦友地交往,如今一路上走過來,他11歲時就開始給我很多人生的重要建議和幫助了,如今他14歲更是幾乎和我亦兄亦友了,他上什麽班什麽課都由他自己決定,他剛上完7 年級因為遷移就決定上9年級了,我勸他上8年級他不同意,他還從不上課外班,因為周末是他踢足球的時間,並在他的強烈提議下我也得在周末做點健身活動,我選擇了中老年芭蕾舞班,他強忍著笑,但還是很支持了。7歲時催著我買鋼琴彈了幾年就不學了,如今隻是興趣來了偶爾彈彈而已。如今我到內華達州培訓一個月,他住在專門收留小留學生的一個家庭裏,每過幾天都來郵件問我的學習情況和詳細介紹他周邊生活的每一個人:包括一個不愛理人a little reclusive的大男孩和兩隻貓,其中一個貓is a very very very cautious and on edge cat,很有趣。我回他郵件全用中文。
今天又來郵件叮囑我如果在培訓中有聽不懂的地方可以隨時開著筆記本在www.dictionary.com上馬上查閱,還說我應該用錄音筆把所有的內容錄下來以後複習等等。一個好孩子不僅是我們的老師更是鼓勵和帶領我們在如今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不落伍的好老師呢。
三月檀香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偶燈斯陋的評論:Thanks.
偶燈斯陋 回複 悄悄話 Cornell is known as a suicide campus somehow... so it's not surprising they have a rather high suicide rate.

Realizing it's not easy to parent a bicultural kid is the first step to be a good parent. Good article--keep writing!
三月檀香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楊乃武的評論:
不好意思,讓您費神了,多謝光顧。
楊乃武 回複 悄悄話 把你這標題讀了10 遍才讀懂了,慚愧
三月檀香 回複 悄悄話 回複alazycatinsd的評論:

不必對自己這麽苛刻,人活著本來就不容易,很多事情欠與不欠也不是能用斤鬥衡量的,盡心盡力就是了。謝謝關注。

三月檀香
曉青 回複 悄悄話 孩子的不對都是家長的責任。
alazycatinsd 回複 悄悄話 "是我把那個小生命帶到這個陌生而新奇的世界來的,當媽的的確欠了他很多很多。" 說的太對了,我就是這個感觸,雖然這個說法很西方化。
東方人,特別是中國人的概念就是,“老子生你出來,才是對你的恩典,你該報答老子才對”。
所以我,一方麵對我女兒有愧疚,另一方麵又覺得欠我爹媽的。我才是那個夾在兩種文化當中的可憐蟲:)
julienmum 回複 悄悄話 同意樓下朋友們的看法。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我們確實未經過他們的同意。但你要真問他們,如果當初沒把你們生出來好不好呢?估計回答也不會都是positive的。

對於學中文這樣的事,感情和興趣比單純地push更重要。我兒子也說過不喜歡上中文學校,那僅僅是因為學校設在高中,教室不funny而已。對中文,他的喜愛來源於我們平日裏對他進行的文化影響。我們並不是要說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相反,在教導他中國文化的同時,我們一再強調北美文化也有很多優秀的東西,這個世界上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長處,我們都要認真學習,並且注意揚長避短,包括對中國文化一樣。我覺得隻有這樣客觀的態度才能讓中華文化贏得孩子對她的尊重。

有些中國家長刻意回避中國文化的糟粕,將來孩子長大了,了解了以後,會不會對從前學過的所有中國文化全盤否定呢?再有些家長,自己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評價就常常是負麵的,還能指望他們的孩子熱愛中國和中國文化嗎?不過話又說回來,這樣的家長,大概對自己是中國人後代這個事實也不care了吧,那就另當別論了。
無忌哥哥 回複 悄悄話 羨慕揚子江酒店,非常同意您關於中國文化的意見。聽說ABC們長大了仍然會有身份認同的問題,如果能讓孩子對本族文化有了解甚至引以為豪對他們的成長有益。當然樓主說的很多父母把自己的美好願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讓孩子承載了過大的壓力也是事實。
新月人家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千江水千江月的評論:

同意。實際上是父母未經孩子同意,就把他們帶到紛繁人世。養育十八年盡了義務,又從兒女的成長中得到很多樂趣和成就感。父母實在是不該再由著自己的性子在精神上情感上再向孩子索要什麽。
千江水千江月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揚子江酒店的評論:

很同意。

願意做中國式還是美國式媽媽是家長的選擇,不是孩子的選擇,願意捧著菜去宿舍也是。無論你對別人如何,即使是對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你可以同樣要求別人的理由。就事論事,孩子那邊自然有孩子要體諒和反省的事情,但是母親這邊也一樣,為什麽隻想到表達自己的母愛,沒有顧到孩子目前的環境是不是適合這樣表達。

父母不欠孩子的,沒錯,不過孩子也不欠父母的。當初來到這個世界上,是父母的選擇,盡父母的責任,是生物和人類社會的義務。

所以父母也不要把自己塑造成無辜的怨婦。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父母盡自己的責任,享受彼此之間的聯係,這是世上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太多的事情,父母忘記孩子是獨立的,而且也忘記自己也是獨立的。
揚子江酒店 回複 悄悄話 我們憑什麽要把自己的這種理想強加在一個在另一那片土地上生長的孩子頭上,強迫他們接受華人文化並不是讓他們真心熱愛中華文化的有效的方法。這就是為什麽有些小孩子口中憤憤地吐露出這樣一句話:“我恨學中文。”
這些家長都是怎麽搞的?如果那麽想自己孩子學中文,為什麽不能好好引導呢,不能怪孩子,是家長的教育有問題,如果學一樣東西要靠逼的,那家長是失敗的,孩子說出“恨學”,那家長真該恨自己!我兒子學中文興趣最大,每次在中文學校學半年就跳一級,3年級時已經跳到6年級的班級,今年要畢業了,和他一個班級的同學都比他大,還有很多是中學的。他人小,有時候也會偷偷懶,有情緒,不想上學,但從來不會說“恨學中文”,反而他很自豪作為ABC他會說流利的中文,看得懂中文(我在msn上和朋友聊天,他都看得懂),他還不懂會另一種語言將來對他有優勢,但他會驕傲的和別人說,我會說,看和寫中文。
孩子都是家長教育出來的,當孩子對中文反感的時候,家長有沒有想過,自己在孩子麵前是怎麽評論中國的,對文化是什麽態度,家長對中國文化不以為然,孩子自然不會熱愛了。我見過很多華人家長,自身英文不好,還要在家裏講英文,結果孩子非但不會說中文,連英文也跟不上,真是徹底的失敗。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