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印戰爭戰略推演 (圖)

(2010-01-26 19:21:12) 下一個


中國和印度發生戰爭?這怎麽可能。印度主動進攻中國?印度人腦袋還沒有這麽發熱?現在是印度人占據著藏南地區,難道印度人會為並不重要的阿克塞欽地區和中國翻臉嗎?我想不會。中國進攻印度?需要找什麽借口?收複領土嗎?不承認“麥克馬洪線”,在中緬邊界劃分時卻實踐了這條線。讓外國人怎麽看待中國人的口是心非?
鑒於此,中印戰爭不會爆發,中印戰爭隻能是在腦子裏存在的:
一、戰爭準備
1、裝備和後勤供給線。
軍方共分四大部:參謀部、政治部、裝備部和後勤部。參謀部很好理解,就是出謀劃策,製定戰爭計劃的部門;政治部是做軍人思想工作的;裝備部是提供軍事裝備的;後勤部是提供軍隊吃喝拉撒的。
從戰略方向來看,進攻印度有重要三個方向:西北方向,即從巴基斯坦或者從印度西北邊境直接出發。中間方向,即從印控錫金出發。東北方向,從中國藏南地區。
供給線包括空中供給線、海洋供給線和陸上供給線。鑒於供給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暫且隻考慮陸地供給。這必然需要鐵路、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
因此,鐵路方麵,已經開建的喀什—和田單線鐵路。可能或者即將開建的國內公路有點滇藏鐵路和川藏鐵路還可能有藏新鐵路;跨國鐵路有中巴鐵路;拉薩至加德滿都鐵路。
至於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更不用說,當然是多多益善。
2、聯盟戰略
鞏固盟友,即鞏固和巴基斯坦的關係。包括軍事合作以及交通線合作。
增加新盟友,孟加拉國作為曾經的東巴——中國過去的盟國,現在依然保持牢固關係,孟加拉國成為中國的盟國,為中國找到了最合理的戰爭借口。
使尼泊爾和斯裏蘭卡保持中立。盡管西方一再渲染斯裏蘭卡和尼泊爾正在投入中國政府的懷抱,但是基於對曆史的分析,這兩個國家實際上受到印度的製約更多一些,所以能夠使得這兩個國家保持善意的中立,就已經做到了戰略部署。
3、支持印度民族獨立和分裂勢力,扶植親華勢力
民族獨立是自印度建國就有的事情,印度主要的少數民族有:泰盧固族(占8.6%),孟加拉族(占7.7%),馬拉特族(占7.6%),泰米爾族(占7.4%),古吉拉特族(占4.6%),坎納達族(占3.9%),馬拉雅拉姆族(占3.9%),奧裏雅族(占3.8%),旁遮普族(占2.3%)。
其中泰盧固族、泰米爾族、古吉拉特族、旁遮普族以及人口較少的東北各邦都有明顯的獨立傾向。
充分利用印度內部異常複雜和日益累積深厚的民族、種姓、地區之間嚴重矛盾來全力挑撥離間,支持印度各民族的獨立事業,建立專門的資助機構,成立專家部門進行宣傳民族國家思想,秘密建立軍事聯係,供應軍需用品,指導和訓練反政府武裝組織。民族、區域、軍隊這三個要素就構成了國家的雛形。
通過秘密大力的支持和援助從而幫助印度內部親華勢力(比如,就象是印共毛派這樣的親華勢力)以各種方式和途徑奪取印度政權,進而實現中國對印度的完全控製。
4、擴大軍工生產,備戰印度
加速研製新一代飛機和新一代中遠程導彈。鑒於印度空軍裝備的先進性,中國沒有絕對優勢,因此加速研製新一代戰機有其重要意義。殺雞用牛刀,那就是一刀見底。而對於新一代中遠程導彈,那更是必須的。這是進行第一輪打擊的重要手段。
擴大現役戰機規模。中國應當從俄國或者通過其他途徑儲備足夠數量的發動機(500—1000),來彌補國內發動機的質量不足。因為一旦發生戰爭,從外國獲取發動機會變得非常困難。中國在發動戰爭的前一年必須做到戰爭期間能夠保證1萬架飛機的生產量。從而取得對印度的絕對製空權。
擴大坦克和裝甲力量生產。對於中印還沒有完成機械化的國家,戰爭的結局是在地麵完成的。因此,地麵部隊的強弱往往導致輸贏。而中國必須超過二戰期間蘇聯的年生產量。
二、戰爭借口
師出有名。美國發動科索沃戰爭的借口是人權問題,發動阿富汗戰爭是“9.11”事件,發動伊拉克戰爭是核武器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連美國這樣的世界霸主尚且需要一個理由,何況是到處有反對聲音的中國。
孟加拉國成為中國盟國,西孟加拉提出要與孟加拉國合並成立大孟加拉國。印度出兵西孟加拉,製造了震驚世界的慘案。孟加拉國要求印度懲治慘案凶手,並撤出西孟加拉地區的軍隊,印度不予理睬。隨即孟加拉國向印度宣戰,由於孟加拉是中國的盟國,中國加入戰爭,緊接著巴基斯坦也卷入戰爭。
三、四個戰略方向
1、西北方向。西北方向又分為東西兩支進攻方向,西麵是中巴聯軍突破印度旁遮普邦和哈利亞納邦直撲印度首府——新德裏。東麵是中國軍隊穿過喜馬喈爾和北安恰爾和西路方麵軍合圍新德裏。西路方麵軍五十萬,投入坦克和裝甲車1000輛,飛機240架,直升機100架。東路方麵軍30萬,投入坦克和裝甲車664輛,飛機160架,直升機80架。
2、中部方向。集中30萬軍隊,投入坦克和裝甲車664輛,飛機160架,直升機80架。中國軍隊直撲錫金,控製大吉嶺地區,占據西裏古裏走廊,將印度東北與印度本部分開。然後東向與東北方麵軍進行合圍,殲滅印度東北各邦的軍隊。
3、東北部方向。集中30萬軍隊,投入坦克和裝甲車664輛,飛機160架,直升機80架。為了不使緬甸卷入戰爭,中國軍隊通過滇藏鐵路運輸軍隊,攻取印度防備森嚴的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並最終和中部方麵軍匯合。然後南下。
4、東部方向。向孟加拉迅速補充30萬軍隊,投入坦克和裝甲車1000輛,飛機240架,直升機100架。
四、戰爭動員
1、戰前動員
1)戰略總動員。政府宣布,停止非軍事類投資,財政收入80%納入軍費,招募預備役補充軍隊,將陸軍1/3兵力投入戰場,加上預備役人員,第一階段投入兵力100萬左右。
2)裝備總動員。各軍工廠,日夜生產,將各種武器運往前線。研製機構不分晝夜研製新型武器。以導彈、飛機和坦克作為生產重點。生產能力將超過美國二戰時期水平。
3)後勤總動員。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擴大鐵路線建設,在短期內修建各種公路,使得後備物資源源不斷的運往戰場。
2、外交準備
由於印度對西孟加拉暴動的血腥鎮壓,聯合國通過了製裁印度決議,中國和美國以及俄國政府協商,使得這兩個國家保持善意中立。盡管西方尤其是英國反對中國出兵,但是也隻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任何阻止行動。
西孟加拉慘案發生後,世界各國紛紛指責印度,對印度政府的行為感到遺憾。中國與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就出兵問題上達成了一致。
3、印度內部各種勢力積極響應戰爭。
戰爭前,印度南方四邦宣布退出印度聯邦,單獨成立民族國家。印度共產黨開始領導無產階級罷工,宣布要用暴力推翻現政府。
五、戰爭特點
1、不倫不類的高科技戰爭。由於兩個國家都缺少實戰,盡管新式高科技武器不斷出現,高科技手段和傳統作戰模式並存。
2、回歸二戰模式。交戰雙方都以為會打一次高科技戰爭,但是隨著第一輪的較量,國內儲備的高科技武器用光殆盡,而缺乏財力支持在短時間製造出這些武器。而且由於配套不完備,不是缺這就是少那,使得許多武器無用武之地。最終回到了二戰前:上麵飛機,下麵坦克的推進模式。
3、潛艇絞殺戰。中國向外界宣布,印度半島100海裏以內為作戰區域,任何其他國家船隻不得駛入。對於貿然駛入禁區的船隻,中國出動史上最大規模的潛艇艦隊給予擊沉或者消滅。
六、戰爭過程
由於中國方麵準備充分,經過30天的鏖戰,中國達到了既定目標,即攻取溫迪亞山以北的印度地區。
原先要求建立民族國家的地區,紛紛脫離印度的控製,成立新國家。印度共產黨接替政府控製了印地人為主的北方邦、中央邦以及拉賈斯坦邦和比哈爾邦的部分地區。
七、戰爭結果
1、成立大孟加拉國。西孟加拉並入孟加拉國,實現了建成民族國家的願望。這種現實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同一民族遠比同一宗教更重要。中國為了獲取通往印度洋的吉大港口,將原印度的梅加拉亞和特裏普拉兩個邦並入孟加拉國。
2、中國獲得地區。包括錫金、西孟加拉的大吉嶺地區、藏南地區、印度東北各邦(阿薩姆、那加蘭、曼尼普爾、米佐拉姆)還包括和孟加拉交換的吉大港口地區。此外還有印度洋上的安曼群島。
3、旁遮普並入巴基斯坦。
4、印度各邦的獨立。西印度的古吉拉特和馬拉特、東印度的奧裏薩和南印度四邦成立自己的民族獨立國家。
5、共產黨執政的印度政府。控製包括原印度的北方邦、中央邦、拉賈斯坦邦和比哈爾邦大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