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媛

書眉看世界,越看越喜歡。
個人資料
正文

讀《小團圓〉,看才女的悲哀

(2018-11-06 21:55:37) 下一個
(2009-08-12 11:37:56)下一個

張愛玲年輕的時候,一定不討人喜歡。她早在二十幾歲就啖盡人間繁華,洞穿世道滄桑。寫出了《紅玫瑰白玫瑰》,《金鎖記》,《傾城之戀》,陳香屑第一爐香,第二爐香, 《心經》這些作品。這樣的女孩還沒戀愛結婚生兒育女,就憑著本能和經曆看穿了人生孤獨脆弱的本質。 所以人世在她眼裏透著虛無和冷漠, 而隻有繁瑣的細節, 才是生活中最美好的部分。 

 

然而,即使如此,她仍然尋求著理解。這就是她為什麽要寫,用她自己的話說“嫌自己說話言不達意,偶爾破例也難以得到安慰和理解,過後總是後悔。而自從寫東西,無論說什麽都有人懂。” 因為理解,所以慈悲,這話是她給她的讀者們最高的回報。 

 

小團圓無疑是一篇自傳體似的小說,張愛玲的自我評價應該很準確。書中的九莉熱愛色彩,注重物資,具有超凡的領悟力和理解力,敏感卻不善感,小心翼翼與人相處卻常遭人誤解。思想消極,不管誰說什麽,她都可以讀出不愉快的潛台詞。然而,九莉決不虛偽。她喜歡的不加掩飾,不喜歡的決不勉強。她說:感情用盡了就是沒有了。對母親如此,對戀人也如此。 

 

讀過小團圓,才覺得張愛玲三十歲以前的人生是幾番風雨幾度憂,家庭的衰敗,父母的離異,父親的再婚,加上戰亂,離情,新中國成立,人生對她來說早就是一座傾倒的城池,滿載破裂的悲哀。連最親愛的人——母親和胡蘭成也帶給了她最大的傷害。然而,不論怎樣,她還是頑強而倔強地生存並享用有限人生的一切瑣碎:物質,色彩,美景,朋友,愛情和親情。 

 

一,母親
張愛玲家庭的衰敗和家庭關係的冷漠是她人生的第一大悲哀。這種悲哀貫穿了她的一生,也奠定了她寫作的基調。她不愛父親,早就認識到父親荒唐可笑的生活方式和自私自利的本性。抽鴉片,玩妓女,討姨太太,自己揮霍錢財,卻千方百計阻擾兒女應受的教育。聽到父親再婚,急得生病。母親雖然一直是張愛玲崇拜和愛戴的對象,卻因為和父親思想誌趣的大相徑庭頻頻出國而不能與之共度童年。偶然牽到母親的手,卻是一種生疏的刺激。和傭人們相處也常受到男尊女卑的打擊。女傭說“你姓碰,碰到哪家是哪家。”還有“筷子拿得近,嫁得遠,拿得遠,嫁得更遠。” 

 

母親和姑姑為愛玲打開了西方文明的大門。然而母女姑侄之間,各自的心思還是保留著老式不平等的隔閡。母親所有美婦人的風流經曆,都是打著朋友老師醫生的幌子;而姑姑不經意的透露,讓愛玲對母親的行為舉止又增加了猜忌。張愛玲的心眼是多了去了。 

 

愛玲從父親家出逃後,隻有靠母親撫養,母親計劃送她到香港讀書有一筆不少的開銷。恰逢姑姑挪用母親的現款購買股票而損失慘重,所以母親不斷為繁瑣的小事和金錢心煩而對女兒撒氣。愛玲患傷寒,母親自知要和德國醫生周旋,心中焦急煩悶,脫口而出“你活著就是害人,像你這樣的人還是讓你自生自滅”。不過是母親的氣話 ,愛玲卻視為詛咒而仇視母親。香港戰亂,母親來看女兒,自顧自住在淺水灣最貴的飯店,然而女兒卻沒有路費假期回家,還把愛玲剛得的一筆獎學金輸到牌桌上。這未免讓張愛玲心冷。這樣環境裏成人的愛玲,察言觀色多於語言表白, 對大人的私心和苦心有著諸多不便出口的批評卻從沒想到體諒,總以消極的心思來解讀母親的潛台詞,並且私下與母親比美, 還想報複母親,要摔死給母親看畢竟可惜自己的性命;等到時機成熟便還給母親錢,沒想到真引出了母親的眼淚和真情。“虎毒不食子”她也驚詫母親說話居然和家裏傭人一樣的口吻, 可見天下母愛同出一轍。 然而母親的眼淚和真情也沒有軟化她那時的狠心:不拿也就是這樣,別的沒有了。當然是指的感情。再看看鏡子裏的自己,非常美麗,而母親已經開始老了。這才想到和母親的較量已經近尾聲。時間是站在她這邊的。勝之不武。 

 

讀到這段很為她母親感到難受, 張愛玲那時太沒良心。任何人站在她母親的位置會把她臭罵一頓。 想必她母親肯定罵了,不然她不會對姑姑說:“鬧了一場,可怕。” 

 

張愛玲寫這段的時候不見得不後悔自己當時的行為,所以書中九莉對自己說:“反正你將來也沒有好下場,” 後來死活不敢要孩子,覺得孩子會替她母親向自己報仇。 

 

作為女性,她對母親的浪漫畢竟有一種諒解:“誰都不和她長久,讓她去忠於誰?” 

 

二,戀人
張愛玲最可憐的一點是成年後意識到自己是中國人裏的外國人。自我感覺一向和人隔膜,說話總是招人誤解。女友比比雖然相好,但她眼光苛刻,從不輕易相信別人,也從不認為別人漂亮。當然更不會奉承張愛玲的驕傲:母親漂亮。即使多年後在紐約告訴她懷孕的事,仍然是不信。 

 

年滿二十二歲,寫過很多愛情小說,卻從沒談過戀愛。她說:給人知道不好。言下之意是無論如何都要戀愛一次。要批評張愛玲肯定是說她不自重,撿到籃裏就是菜。其實,當時文化界比胡蘭成優秀的人一大把 , 當然還沒有誰敢追張愛玲。讀過她的作品,讚歎她的天分和老到,卻嚇退了那些男人們,肯定以為她是曾經滄海難為水,卻不想讓胡蘭成拔了個頭籌。胡蘭成不僅來了,並且是披著最燦爛的金色。所以:“她像棵樹,往之雍窗前長著 .” 渴望被欣賞,被理解,被讚美,張愛玲完全不能免俗。 

 

胡蘭成無疑是張愛玲引為知己的一個。名人再怎麽有才華有天分還是經不住吹捧,尤其是當吹捧披著評論的彩妝出現。胡確實是懂她,他說:你是很難的,一語道破張愛玲很難被人喜歡也很難喜歡別人的處境。胡蘭成是個漢奸,但在為人處世上卻有著明朗豁達的一麵。他性格隨和,能言善道,不吝錢財,廣交朋友。女人們競相為之獻身也毫不計較。他把張愛玲作為天才一樣崇拜,從喜歡她的文字開始,還不知她是男是女就想到“要發生一切所有可能發生的關係。”胡蘭成迷上張愛玲,日日來訪,再加上恰如其分的勾引和挑逗,對沒有戀愛經曆的張愛玲自然是手到擒來。因為她本身向往而且很難,於是自覺不自覺地變成了胡蘭成眾多女人裏的一個。張愛玲是用心地愛著胡蘭成,計劃是等到戰後他逃亡了,和他到千山萬水之外去遁世。她說她鄙視年輕人的夢,自己倒並不在意做夢,而且是她的“金色之夢”。當然,計劃沒有用,她抵擋不住胡蘭成的攻勢,在初戀的狂喜和盲目崇拜之間成就了一段臭名昭著的亂世之戀。她自然也知道,不然不會說:糟哚哚,一鍋粥。 

 

胡蘭成坦然地告訴張愛玲所有的情史,她不以為戒,反而覺得他“情無所寄 .” 以為自己才是胡可以“寄情”的女人 , 覺得自己和胡的事跟誰都不一樣,誰都不懂,隻要看她一眼就是誤解她。其實她和別人也一樣,雖然不妒忌以前的,仍然計較後來的。意識到胡蘭成愛上小康,整整失落了一年。親眼看到胡蘭成的濫,恨不能用刀殺死他。再看到辛巧玉食不下咽,從心底裏厭煩出來。 

 

然而,張愛玲畢竟是張愛玲,感情用盡了就是沒有了。寫到後來對胡蘭成的描寫全是正麵麵貌裏她不喜歡的樣子,嘲諷胡蘭成以為她是作家就該欣賞他對不同女人的用情,就像礦工理所當然要得黑肺證一樣。那樣濫情的人居然沾沾自喜地向她表示自己是個有情有意的男人,豈不是情書錯投?她說:“她不怪他在危難中抓住一切可以抓住得,但是在順境中也已經這樣 ---- 也許還更甚。”並且說 “在他正麵貌裏探頭探腦的潑婦形象終於出現了。” 大難臨頭之下還向往著三美團圓的美夢:意念(小康),名分(張愛玲)和世俗(辛巧玉)的三美,張愛玲到底看出了胡蘭成的貪心,於是靈魂過了鐵,再也不為之所動。自己說不出口,卻是借用姑姑的話點出 “他也太濫了”,才了結了一段情事。 

 

和中國傳統女性一樣,張愛玲被動地承受性愛。她是羞澀的而且很不成熟。性交感到疼痛,口交又感到恐懼,覺得自己“是洞口到掛的蝙蝠,是被侵犯的深山遺民。”意識到胡蘭成愛上別的女人便無法進入角色,於是有了像黃泥壇子一樣有節奏地衝撞的比喻。而同房後洗內褲的時候卻聞到了病中喝米湯的氣味。 

 

對性愛,她不是進行的快活,而是回憶的美好。 

 

三 , 共榮與共產
村莊說張愛玲喜歡大東亞共榮比共產黨多。這可能是對的。也許這是事實,但卻不能成其為批判。張愛玲的生活環境和個人經曆注定了她是小資的而不是共產的,她在書裏說:她不覺得窮是正常的,家裏窮,可以連吃隻蘋果都成為道德問題。從這裏可以感受到她對貧窮的恐怖。日本人的殘忍沒有殺到她的頭上,她便不會在意,而共產黨都是她家傭人似的“窮棒子”角色,她如何能和他們搞到一起?這個階級問題在她出生的時候已經定下的顏色,說不上對與錯,不過是局限性罷了。那時正好有胡蘭成,如果是桑弧或是洪琛之類的男人追她,她肯定也會照樣戀愛。如果假想一下胡蘭成是共產黨,那麽張愛玲會不會愛上他?這倒是個問題。 

 

張愛玲不參與政治,但並非沒有政治遠見。解放後,她知道資產的舊時代不可能再回到中國,而且意識到和胡蘭成的秘密結婚怎樣都是個汙點,便離開大陸又來到美國。這對她肯定是一種幸運。事實證明這避免了她在中國曆次運動中的尷尬和厄運,不能不說她有著非常敏感的政治嗅覺,當然是出自天分也是出於算計。 

 

小團圓的標題可以這樣理解: 

 

一是張愛玲前半生的總結,是那些她愛的,在她生活中活過的人們的團圓:“他們在她的血液裏靜靜地淌過,隻等她死後再死一次。” 

 

二是對她和胡蘭成戀愛滿懷諷刺的“三美團圓”。 當然還不止三人,至少有五六個,包括他的兩三個前妻。她寫道:在黯淡的燈光裏,她忽然看見有五六個女人連頭裹在回教或是古希臘服裝裏,隻是個昏黑的剪影,一個跟著一個走在他們前麵。她知道是他從前的女人,但是恐怖中也有什麽地方使她比較安心,仿佛加入了人群的行列。書寫到最後,還描述了九莉的一個夢境:童話似的青山樹林之間,有小木屋,她有好幾個孩子,看到之雍,忽然羞澀起來,兩人手臂拉成一線,然後醒來可以快樂很久。可見她還是用肯定的筆調來抒寫兩人的戀情。 

 

《小團圓〉後麵比前麵寫得好。頭兩張人物鋪排得太多,好像是點名冊一樣,其實和後麵的連貫性不大。 中間有一些穿插的情節, 還不明白為什麽要那樣穿插,也許自轉性的東西,寫到哪裏是哪裏,就像我們有時候跟人描述一件事,要跳出去把前因說清楚。再可能是人老了,想把能記下的人和事都記下來,這樣大概可以解釋。 

 

前兩章香港的生活可能是張愛玲創作的基礎,她的很多素材都是從那一段生活裏得來的,有些是她親眼所見,有些是她聽別人的故事。那時生活的窘迫和自卑感對一個女孩子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 

 

讀過小團圓,看到了世俗的張愛玲,為她悲哀卻流不出眼淚,他看穿了他自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1)
評論
東風再起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茵茵夢湖' 的評論 : 盡可以將兩人說成是難得的才子佳人,但沒有回答就算沒有胡,張也可能遇到另一個不那麽渣的知己。當然,人各有誌,張會這樣選擇,也有其本身的原因。隻是選擇將靈魂和生活與什麽樣的人交匯,是改變自我和人生軌跡的決定。不能就假設張反正是最終會被背叛而用但求曾經擁有來看似安慰一番。
茵茵夢湖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yazimoi' 的評論 : 是呀 子非魚
yazimoi 回複 悄悄話 茵茵夢湖 發表評論於 20

張的母親是個人物,比女兒要美得精致,可這種自身條件不錯的母親往往很自我,無法象傳統母親那樣對孩子有無條件的愛;她是故意輸掉張愛玲的第一筆稿費,因為她開始嫉妒女兒的才華,就是借此告訴她你什麽都不是,好打擊女兒開始出現的挑釁。
————————————————無論張愛玲還是其母,都沒有你這麽彎彎曲曲好心機。。
olive-c 回複 悄悄話 寫得好!

張愛玲的作品沒有一篇讀完,不知為啥進不去。

張與胡的關係,是胡完全蓋得過張,張活在自己的世界裏,所有情感都是以自己為中心她大概不會愛上別人,所以,也享受不到隻能別人才能帶來的性愛快樂。胡活得通透的多。

張與母親的關係是天然的冷,不是後天積累的冷。

看破人性即是看破紅塵,看破紅塵便不會對人有所期望,沒有期望對自己也是一種解放。

波城冬日 回複 悄悄話 茵茵夢湖:我將你的留言存起來了!手動點讚!
茵茵夢湖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東風再起' 的評論 : 這位網友,您是想讓我們的張大才女枯萎而死呀。
張和胡相識相愛時,胡還是圍城裏人,男人即使為新愛離婚,還是委屈抱怨的,例如秦漢,胡是悵惘了一陣,張卻很淡漠,當然,她是橫空出世的天之驕女,彼時誰能和她比。他們的婚約是現世安好,然而那是戰爭時期,哪有什麽安好,暫時的平靜而已,很快就會被無情的現實打碎。胡一路逃亡,卻一路留情,但張留戀舊情,還給他匯了一大筆錢。張一生最相知相愛的就是胡蘭成了。
您沒讀過張的作品,估計更美讀過胡的,胡自己也是個大才子,他的¨今生今世¨我讀過,簡直就是另一個沈從文,被餘光中讚為¨清嘉婉媚¨,他是最懂張愛玲的,把張比作民國的¨臨水照花人¨這句話就是來自胡。
有一句話:不求天長地久,隻求曾經擁有。作家藝術家是需要感應映照煥發出生命能量和創作激情的,您想送給張一個貞節牌坊,不要也罷。
.川曄 回複 悄悄話 跟她那篇映射傅雷的殷寶灩送花樓會是一個檔次,她認為是次品的。:D
.川曄 回複 悄悄話 小團圓是張愛玲想毀掉的作品,她自認為是寫得最差的。
易一曼 回複 悄悄話 感歎才女與母親的關係。那種冷不是一年幾天形成的,一步一步到最後的完全絕情絕念也是報應。隻是黃逸梵最初堅持張愛玲受教育是要肯定的。人世間女子,再無能無顏無德,還能最低有母親的愛,何況才女並不醜,這種心理傷害可以想像。黃逸梵臨終前,張愛玲無法赴英國看她一眼,未必全是經濟原因,不是恨也起碼是不能再淡的冷漠。至於胡蘭成,張隻是覺悟得太晚。女人或許真正的成熟年齡是四十,或五十?尤其是她那樣的出生經曆。謝謝分享張愛玲
東風再起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茵茵夢湖' 的評論 : 沒讀過張愛玲,也不打算讀。但這句話“有胡蘭成進入她的生命,總比獨自寂寞要強。” 不能認同。如果沒有胡,怎麽知道張一定會一直獨自寂寞?而且,獨善其身,為什麽會比遇人不淑糟糕?
茵茵夢湖 回複 悄悄話 非常不錯的一篇張看。
張愛玲是閱盡世事滄桑的,這救了她一命,她本來是不想離開上海的,五十年代憑著自己的敏銳在最後一刻逃離大陸,避過一劫。
張的母親是個人物,比女兒要美得精致,可這種自身條件不錯的母親往往很自我,無法象傳統母親那樣對孩子有無條件的愛;她是故意輸掉張愛玲的第一筆稿費,因為她開始嫉妒女兒的才華,就是借此告訴她你什麽都不是,好打擊女兒開始出現的挑釁。張愛玲生病是母親的表現,讓我想起平鑫濤當年生病,窮困潦倒的父親不是心疼,而竟然給了他一個大嘴巴,說的話和張母如出一轍,真是貧賤父母百事哀。但在心底,相信她還是愛女兒的,也為女兒自豪,最後的遺產也都給了女兒。
張的父親對女兒的狠,則是因為女兒和離異的妻子和妹妹站在一起,明明是父親在養她,可她的心卻和媽媽姑姑在一起,這幾個血緣最親近的女兒合夥反抗他,蔑視他。
胡蘭成自己也是才子,因而他不怕才女,且知道她的分量。他還是多情的花花公子,因而對於男女交往很是熟念。張愛玲好像沒接觸過多少異性。有胡蘭成進入她的生命,總比獨自寂寞要強。
還有張愛玲曾經的好友炎櫻,五十年代張走投無路曾經去投靠好友,可作為大富商的炎櫻卻對才女好友頗為怠慢和不耐,張愛玲從來都是個心高氣傲的人,立即告辭,但她也是不原諒的,後來炎櫻多次想和她回複關係,都被張淡然地拒絕了。張愛玲無論和父母,戀人(日本投降後胡逃亡時張還匯了一大筆錢)還是閨蜜,一涉及金錢立即露出了猙獰麵目,這就是張的看破紅塵吧。
張離開大陸時都沒有和她弟弟打招呼,80年代恢複關係後,張對在上海的弟弟要錢也委婉回拒,弟弟如何讓她失望了,還是個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