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談“空”性(二)——從無常來看空性

(2010-01-30 09:48:07) 下一個
        這篇關於無常的日誌早就準備要寫,最近一直很忙,所以就欠到現在。本來應該是談無常的,那為什麽又要歸到“空性”上去呢?其實“空”是佛法的一個精髓的概念,裏麵包涵了很多方麵的內容。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大部分佛法說到最後就是一個“空”字。無常也不例外,釋迦牟尼佛定的四法印裏的第一條就是“諸形無常”,可見其重要性。但如果將無常仔細分析下去,其實還是一個“空”的概念。希望讀者看完這一篇日誌能夠有一點點空的感覺。
        那麽接下來我們具體剖析一下到底什麽是無常,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諸形無常”意思是:隻要是有形有相的一切物質,其本質是無常的。說得簡單那一點,就是一切物質都是變化和不永恒的。一切物質無非經曆“成、住、壞、空”四個階段。成,是指物質的形成產生;住,是指發展和保持某種應有的狀態;壞,指的是開始衰變;最後的結果還是空掉,消失掉。舉個例子來說,一把椅子。首先要有木頭或者竹子的原料來源,然後經過工匠的手藝或者機器的一係列製造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把椅子開始變舊,變壞,最後要不就是扔在垃圾堆裏爛掉,要不就是劈了當柴燒了,最後化為烏有。如果我們隻看這個過程的頭和尾你會發現,其實本來就是沒有這把椅子。或者你把時間的概念拉長,設定一個更長的時間來看,根本就沒有這把椅子。其實任何物質都是這樣,師父經常對我們講,修行人應該把心量放大,形象的說就是:要把自己的心無限量放大,要把眼光放到這個宇宙外麵來看整個宇宙,銀河係也就像個籃球,太陽係最多是個乒乓球,地球可能連米粒的十分之一都不到,那人在地球上是何等渺小和脆弱啊。不用說人了,地球都是十分脆弱,隨便出個什麽事情就被毀掉了。然後我們再加上時間的概念,距天文學的準確計算,這個宇宙已經140億年了,而地球的形成隻是其中很小的一段時間而已,世界萬物尚且轉瞬即逝,何況是人了。我們假設這個宇宙的壽命是300億年,那再過160億年,這個宇宙也要滅亡,何況我們。理解了這一點,你自己就會發現身邊的萬事萬物都是這樣最終會化為烏有的,這就是“空”的概念了。我們平時都是隻注意眼前,以為現在我通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的這個世界是實實在在的,然後就會有執著產生,執著就會產生貪嗔癡三毒,然後就是造業,隨之就是六道輪回了。明白了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無常的、是空的,根本就不會去執著。佛菩薩也可以感知這個世界,但是他們感知以後不住,一切隨順因緣而生而滅,看著這個世界的產生發展到最後毀滅以及看著下一個宇宙的形成,一切就像看戲一般。那是一種什麽樣的心態和心量啊。當然我們現在一下子還不能完全理解,因為無始劫以來我們的業力和習氣讓我養成了很不好的習慣,一看這個世界就以為它是真實的,是美好的。修行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掉這個不好的習氣,最終修道佛的心態,也用那樣的胸襟來看這個世界,那才是大自在。
        頂禮滿一金剛上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