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隨緣起用

(2010-04-16 09:46:31) 下一個
        很多人對密宗不了解,都覺得她比較神秘、或者秘密。甚至有不少人對其存有邪見,這不僅限於普通人,很多其他宗派的人都會對密宗有邪見,普通人的邪見可能來自於密宗的“雙修”,其他宗派的修行人可能來自於對密宗為何殊勝甚至可以“即身成就”的疑問。今天就我自己粗淺的見地,從一個方麵來在這裏談一談密宗的殊勝,也算是從一個方麵給大家介紹一下密宗是怎麽回事。
        從大方麵來說,密宗是金剛乘,不同於小乘和大乘佛法,但她也屬於大乘佛法,因為她也講發大菩提心行菩薩道而成佛果。具體一點說密宗是一種“果”位上的乘,而其他一些宗派是一種“因”乘。怎麽理解呢?比如顯宗:她的修行是從“因”上入手,比如守戒,發心;從此時開始種下成佛的因,不造六道輪回的因,以前的債慢慢還。所以說成就的速度比較慢,要三大劫才能成就。而密宗就不同了,一上來給你灌頂,讓你把自己觀成佛菩薩,然後用佛菩薩的清淨法流給你不斷加持,消除業力增加福報。而且她有很多不共而極為殊勝的修行方法,來讓你成就。所以這麽好的方法才會比較秘密,一般的人接觸不到。其實你遇到什麽樣的法門和你的根器、緣分、善根和慧根有關,能遇到密宗也自然有其道理。
        縮小到一個方麵來談吧,前幾天突然想到了師父曾經提到過一次“隨緣起用”,其實這裏的道理已經是非常深了。具體的來說是這樣:師父早就說過,藏傳佛教的觀點多數都是來自龍樹菩薩的“中觀見”,就是中道實相,不執有,不執無,空有不二。幾個月前在黃麗鬆大講堂來過一個白教的成就者,那次講的題目是如何講佛法運用到生活中去。我去聽了,其實就是龍樹的中觀思想。聽過師父的開示,再聽這些就一清二楚,非常容易了。
        說具體一點,中觀或者中道思想就是不偏執於任何一方。因為學佛就是要破“執”,凡夫有“我”執,菩薩還會有“法”執。《心經》裏麵其實已經講到了這個境界,簡單的說,般若波羅蜜多就是智慧到彼岸,真正成佛以後要連智慧這艘讓我們成就的船都要拋棄,那樣才會真“空”,才會有妙有,才會生萬法,才是佛的境界。中觀思想就是站在中間比偏向任何一方。比如:修行精進久了並且修行得法的話,出離心會自然生起,就會覺得世間的萬法都沒有意義,就會消極怠工,工作學習就不想幹了,覺得那些都沒用。尤其在家居士容易產生這些問題,其實這種想法本身沒有錯,但這樣也會執著。怎麽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個人覺得還是得修“菩提心”。有了菩提心,你就會明白現在世間自己需要做的一切是為了眾生,而不能隻顧著自己解脫。尤其是有了一定成就以後要荷擔如來家業啊。那麽這種情況的反麵是什麽呢?就是容易退轉,因為世間畢竟是一個大染缸,充滿了不善的習氣和業力,一不小心就回到了以前的老路上。或者有些密宗學人,修財神法很靈,發財以後就開始貪了,這就完蛋了。這些情況的解決辦法就是精進修行,保持自己當下這顆心的清淨。
        那麽在這一點上的中道就是“隨緣起用”了。就是說,要明白世間萬法本來即空,並無實性。就好比對於一個桌子,自己要非常清楚它是因緣聚合而成,本身並無這個桌子,或者沒有叫桌子這個東西,“桌子”隻是一個人為賦予的名稱和代號。但目前又有這麽一個叫桌子的東西,所以我要隨緣而起用,需要的時候就應該用他。但絕不執著,哪天它壞了扔了都別去管它,本來就萬法無常嘛。世間的錢財福報都是如此,修行人也要花錢,也要吃飯穿衣生活。不是說修行了這些都不需要了,因為我們畢竟還在世間,這些東西該用的時候就得用,但千萬不能執著和貪。那樣就會造業,就是造輪回的因,這就和凡夫沒有什麽兩樣了。
        希望這些能夠幫助大家了解一下密宗的一些方法論和世界觀,也許有些會對你有用,隨緣吧!
        頂禮慈悲的滿一上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