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談“空”性(一)

(2010-01-22 08:28:11) 下一個
       很早以前,我就寫過一篇關於“空”的日誌。現在回頭看看,那時還是見地不夠,有些淺薄。所以想在現在的見地上談談佛法所講的“空”。也算是就我所了解和理解的給大家介紹一下。
       我覺得這個“空性”應該從兩個方麵來談:第一,是這個世界的空性;第二,是修行證悟以後達到空的境界。
       說到這第一點就得引用經典《心經》來說了,就是那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這句話有很多人問過我,有些是好奇,有些則是別的想法。首先我要糾正一般人的一種觀點,他們是斷章取義,沒有讀讀《心經》中這句話的上下文,還有很多人就是在這個“色”字上“做文章、下功夫”,也真是難為他們了。其實《心經》中此句中的“色”是指的五蘊(色受想行識)之一。廣而言之,這裏的“色”指的是我們這個物質世界。所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裏的三界指的就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然後回到“空”性這個話題,佛法認為我們這個物質世界是空的。如何去理解呢?其實空並不代表什麽都沒有,而是一種變化,沒有常態的意思;也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四法印中所謂的“諸形無常”。這一層沒有常態的意思因為找不到一個確切的詞來表達,所以借用了“空”這個詞。但很多人誤認為空就是什麽都沒有,進而就認為佛法是消極的,鼓勵人去棄世、離世、出家。其實根本不是那麽回事。說具體一點來看,我們所處的這個物質世界每一分每一秒無不是在變化之中的,沒有哪一樣事物是一成不變的,都在變化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不還認為世界是運動變化的嘛。佛法總結起來說就是“成、住、壞、空”四個過程。比如:地殼運動產生了一座山,然後它就被我們所看到,我們認為實實在在存在,然後經曆歲月,風化,再次的地殼運動,或者是別的原因,最後又消失了。所以簡簡單單二百多字的《心經》裏麵就已經講到了這個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那麽理解了這個“空”性有什麽用呢?明白了這個世界的“空”性,人就不再會執著了,就不會去貪、嗔、癡了;因為這些有形的物質世界是無常的,於是就不再造六道輪回的因了。其實這個世界的道理就那麽簡單,就是我們不知道而已。佛和眾生的區別也就在此,所謂“迷者眾生,覺者佛”。
       那麽修行證悟上所能夠達到的空性就是修行功夫上的境界了,證悟到空性就是證悟到了佛的境界。這裏就不能說太多了,因為我自己並沒有修行到那個境界,但確確實實是存在那一種境界。我們修行的最終目的就是證悟空性,任何法門任何門派最終都是要求達到這個境界,所有的過程都是一種方法。當然,方法有快有慢,但無好壞之分,這取決於你的福報、善根、慧根和緣分,你遇到什麽方法就是什麽方法。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設了八萬四千個法門,適合各種根器的眾生,每個人麵前都有一條路可以走。最終都可以證悟到空性,都可以成佛。從最簡單的角度上來說,修行就是把“我”給空掉。眾生就是因為有“我執”而去造業輪回,當通過修行將“我”空掉以後就沒有那個問題了。但是我們大圓滿法門的見地又有所不同,大圓滿見認為:每一個人本來就是佛,現在無非是業力太重,看不到而已,通過方法把灰塵髒東西去掉了,本性自然而然就顯現了。所以就不存在將“我”空掉,而是找到本來性空的“我”。那時候才叫做“常樂我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清天 回複 悄悄話 緣來如此!!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