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什麽才是真正的“遊戲人生”

(2010-01-15 08:42:15) 下一個
        所謂“溫故而知新”,每次聽師父以前的開示都能夠有新的收獲。好幾次覺得師父太慈悲,講得太好了,不禁流淚。這幾天再次複習師父十一共修時的錄音,突然又有些感悟。所以想來說說什麽是真正的“遊戲人生”。
        這次十一法會,師父從初涉佛門到最後解脫乃至法的盡頭都說到了。其中說到了一個問題:當證到了佛的境界,成就了佛的果位,即身解脫的時候;在世間是一種真正的“遊戲人生”。這時候的人從涅磐的角度上來講是非常自由的,因為想走什麽時候都可以走。從在世做事處事的角度上來講是一種遊戲態度。這不是說不認真,而是真正的放下,真正的灑脫;是一種不帶善惡,不帶任何分別心的做法。這是佛法的精髓體現,即中道的思想,也就是大中觀見。當年本師釋迦牟尼佛選了彌勒佛作為未來接班人的時候,大家都非常不理解。像他那樣成天吊兒郎當,不好好修行的人,釋尊居然選了他。其實,本師才是獨具慧眼,知道彌勒佛其實已經證悟,他隻是在“遊戲人生”而已。那樣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證悟到佛的境界以後,是真正的超脫。任何事都是隨順因緣而做,隨順因緣而滅。
        一下子說的那麽神神叨叨大家可能不太理解,那就說點現實的體悟。皈依滿一上師以後,慢慢覺得自己在莫名其妙的發生變化;這一點黃師兄也有同感。煩惱開始減少,以前想不通的問題現在想通了,以前放不下的現在放下了。雖然現在還做不到真正的“遊戲人生”,但是卻在往那個境界上去靠。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麵的努力;聞思和實修都不能懈怠。明白了“遊戲人生”的道理,明白了佛說的根本道理之後,你就會發現自己一下子就放下了,心態不可能不好。舉個例子來說,以前覺得某個人很討厭,她也確實有性格脾氣等各方麵的毛病。學佛以後就明白了,這是此人的業力、因緣決定的。沒有什麽好與不好,不需要去執著,更加不能或者說不用去產生嗔恨心。因為她本來就是這樣,你又何苦去為難她,甚至為難自己呢?從菩提心的角度上來說,她就是不知道多少世以前曾經做過你的父母,你更加不能去嗔恨她了。應該生起慈悲之心,用佛法去救度她,這樣才是正道;當然這也要看業力和緣分。說完這個例子大家可能明白一些佛的境界了。佛是不帶任何分別心和執著之心,佛有的是慈悲心,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然後,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間是如何呢?那就是隨緣和圓融。隨緣就是做任何事隨順因緣起而做,隨因緣滅而停。這不是說我們要消極棄世,世間該做的事一樣要做,而且要做好,隻是不要過分要求就行了,保持一種真正的中道即可。圓融也是一種隨緣,師父在十一法會總結上就提到了這一點。尤其是居士更加要做好,你是什麽社會角色就扮演好這一角色,演好這一角色;但是千萬不能執著。一旦執著就會有貪嗔癡,就會造業,修行積那點福報還不夠用,那就太得不償失了。很多人認為學佛是消極棄世,那是絕對錯誤的。那些消極麵對生活的是沒有真正證到佛法,還有很多人是一種迷信,沒有正信佛法。那些人是非常可惜的,不過也是業力所使或者是機緣未到。正信佛法,應該圓融於世間,該自己做的事努力去做好,再加上佛菩薩的加持,沒有不成功的。
        所以說“遊戲人生”就是其實也是一種清靜,更是一種心量的無限放大。是超脫的境界,但不是容易做到的。隻要正信佛法,精進修行自然會達到。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清天 回複 悄悄話 開心就好!煩惱自滅!
人生追求,不過如此。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