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將物質流動方式由傳統的“資源
—產品—廢棄物”單向線型模式,轉變為“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閉合循
環模式。通過在生產和服務過程中貫徹“減量化、再使用、資源化”(簡稱3R原則
)的減物質化原則,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廢棄物排放的最小化,從而達到節約資
源、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循環經濟使人類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使傳統的高消耗
、高汙染、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
集約型經濟增長模式。這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係深刻反思的結果,是人類社會發展的
必然選擇。
循環經濟的由來和發展
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1962年提出的“宇宙飛船理論”,被看作是循環經濟思
想的萌芽。當時,環保運動在全球剛剛興起,鮑爾丁敏銳地覺察到必須從經濟過程來
思考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他將人類生活的地球比做太空中的宇宙飛船,要靠不斷消
耗自身有限的資源而生存,如果不能合理開發資源、善待環境,地球就會像宇宙飛船
那樣最終走向毀滅。隻有循環利用資源,才能持續發展。20世紀70年代兩次世界
性能源危機造成的經濟增長與資源短缺之間的突出矛盾,進一步引發了人們對經濟增
長方式的深刻反思。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著名報告《增長的極限》,係統地
考察經濟增長與人口、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科學技術進步之間的關係,向全世界發
出了100年後經濟增長將會因資源短缺和環境汙染而停滯的警告。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德國為代表的發達工業國家,在為解決環保問題而對廢
棄物處理的過程中,逐步由單純的末端治理,發展到從源頭預防、減少廢棄物的產生
並對廢棄物進行資源化處理後再生循環利用,而且確立了廢棄物處置的順序:盡量抑
製廢物產生、再使用、再生利用、熱回收、無害化處置。至此,強調資源的高效循環
利用和汙染的源頭防控的循環經濟模式呼之欲出。1990年,英國環境經濟學家珀
斯和特納在其《自然資源和環境經濟學》一書中首次正式使用了“循環經濟”一詞。
1996年,德國頒布《循環經濟與廢棄物管理法》,首次在國家法律文本中使用循
環經濟概念。90年代以後,可持續發展戰略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而循環經濟模式
兼顧了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目標,為正確處理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
柱——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指明了方向,發達國家紛紛把大力
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具體途徑。
循環經濟的基本模式
發達國家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摸索形成了發展循環經濟的四種基本模式,使循
環經濟在企業、區域和社會三個層麵紮實有效地展開。
一是企業內部的循環經濟模式,又稱杜邦模式。基本特征是:通過推行清潔生產
、資源和能源的綜合利用,組織企業內各工藝之間的物料循環、延長生產鏈條,減少
生產過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盡量減少廢棄物和有毒物質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
用可再生資源,同時提高產品的耐用性等。杜邦公司創造性地把循環經濟三原則發展
成為與化學工業相結合的“3R製造法”,通過放棄使用某些環境有害型化學物質、
減少一些化學物質的使用量以及發明回收本公司產品的新工藝,到2000年已經使
該公司的總廢物減少了1/4,有害廢棄物減少了40%,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了7
0%。
二是區域生態工業園區模式,又稱卡倫堡模式。基本特征是:按照工業生態學的
原理,通過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產業間的代謝和共生耦合
關係,使一家工廠的廢氣、廢水、廢渣、廢熱成為另一家工廠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
業生態園區。丹麥卡倫堡工業園區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該工業園區的主體企業是
電廠、煉油廠、製藥廠和石膏板生產廠,以這四個企業為核心,通過貿易方式利用對
方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自己生產中的原料,不僅減少了廢物的產
生量和處理費用,而且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形成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良性循
環。
三是在社會層麵上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體係,又稱DSD模式。基本特征是:建
立廢舊物資的回收和再生利用體係,實現消費過程中和消費過程後物質與能量的循環
。德國的廢棄物雙元回收體係(DSD)是其典型代表。DSD是專門組織回收處理
包裝廢棄物的非盈利社會中介組織,1995年由95家產品生產廠家、包裝物生產
廠家、商業企業以及垃圾回收部門聯合組成,目前共有1.6萬家企業加入。這些企
業組織成網絡,在需要回收的包裝物上打上綠點標記,然後由DSD委托回收企業進
行處理。政府隻規定回收利用的任務指標,其他一切均按市場機製運行,如果盈利,
DSD會返還給企業或相應減少第二年的收費。
四是社會循環經濟體係。2000年,日本製定了《促進循環社會形成基本法》
,提出把整個社會建成循環型社會的發展目標。循環型社會是指限製自然資源消耗、
環境負擔最小化的社會。日本提出,與2000年相比,到2010年要達到三個目
標:資源投入產出率提高40%,資源循環利用率提高40%,廢棄物最終處置量減
少50%。
從國情出發,選擇循環經濟的切入點和發展目標
發達國家多從本國的具體國情出發選擇發展循環經濟的切入點和發展目標,並由
此形成各自的特色和優勢產業。總體來說,發達國家走的是“先汙染,後治理”的發
展道路,德國、美國等都是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環保運動中,從廢棄物的治理
過程中探索如何發展循環經濟的。當時,德、美等國已進入後工業化時代,工業裝備
和精密化程度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資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等方麵處於世界領先地
位,因此,其循環經濟的發展自覺不自覺地都以回收利用廢棄資源和發展可再生資源
為重點。
德國循環經濟起源於垃圾處理,然後逐漸向生產和消費領域擴展與轉移,因此又
被稱為“垃圾經濟”。2004年以來,德國正在試驗采取整體性物流管理戰略,推
進不同層次特別是區域層次的循環經濟發展。
日本則根據本國國情選擇了建立循環型社會的全麵發展目標,原因是二戰後日本
實行“追趕型”和“趕超型”經濟,但高增長卻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同時日本作
為島國,資源匱乏。為了謀求環境和資源問題的有效解決,日本政府認為,應該拋棄
傳統的經濟運行方式,代之以抑製廢物產生、廢物處理與資源再利用一體化的物質循
環鏈條,並構築起減少自然資源消耗、減輕環境負荷的循環型社會。
20世紀70年代世界性的石油危機爆發後,丹麥開始積極開發清潔的可再生能
源,大力推行秸稈等生物質發電。如今,丹麥的石油年消費量比1973年下降了5
0%,而生物質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已占能源消費總量的24%以上,秸稈發電技術已
走向世界,英國、瑞典、芬蘭、西班牙等國也利用由丹麥BWE公司提供的技術設備
建成了秸稈發電廠。
立法先行,依法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
企業的經營行為客觀上會對社會或他人造成影響,但企業卻沒有因此承擔相應的
義務或獲得回報?這種現象被稱為企業的外部性。外部性分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兩種
,企業如將未經處理的汙水直接排放汙染環境,此行為就是企業的負外部性。發展循
環經濟涉及企業的外部性和社會公平,因此,需要將強製的外部約束力和內在利益的
驅動結合起來,因而,通過立法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成為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
德國采取先在個別領域逐步建立一些相關法規,隨後才出台整體性循環經濟法律
的立法步驟,有關法律法規經過不斷實踐、修訂,現已形成條款日益嚴密、結構不斷
完善的循環經濟法律體係,涉及社會的各行各業,從生產領域到消費領域、從單一個
體到整個社會,這些詳盡的法律法規使循環經濟發展有了強有力的保障。90年代製
定頒布的《循環經濟與廢棄物管理法》,是德國循環經濟法律體係的核心。該法把循
環經濟定義為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明確了企業生產者和產品交易者擔負著維護循環
經濟發展的最主要責任。規定了廢棄物管理處置的基本原則和做法:首先,通過源頭
防控,避免和減少廢物的產生;其次,對垃圾進行最大限度的再利用,在處理垃圾的
過程中,不得威脅到人類健康、動植物、水源、土壤等;其三,官民合作,即政府、
企業、公民以及社會團體共同參與解決環境問題。
日本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立法辦法,即以《促進循環社會形成基本法》作為基本
法,在其指導下建立各領域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有關立法分三個層麵:一是基本法
;二是綜合性法律,如《促進可循環資源利用法》;三是為各行業和產品製定的具體
法規,如《促進容器與包裝分類回收法》。這些法律法規集中體現了“三個要素和一
個目標”,即減少廢棄物、舊物品再利用、資源再利用以及最終實現建立循環型社會
的目標。
製定經濟和產業政策,引導循環經濟的發展
企業是發展循環經濟的主體,立法解決了因外部性和社會整體利益而必須采取的
強製性措施問題,但企業必須贏利才能生存,這就要求循環經濟的發展必須尊重經濟
規律,以使發展循環經濟成為企業自覺追求的目標。為此,各國政府還製定了各種經
濟和產業政策,引導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概括起來,這些政策主要包括:
稅收優惠。如美國亞利桑納州規定,對分期付款購買回用再生資源及汙染控製型
設備的企業可減銷售稅10%。日本對廢塑料製品類再生處理設備在使用年度內,除
普通退稅外,還按取得價格的14%進行特別退稅。荷蘭規定采用革新性的清潔生產
或汙染控製技術的企業,其投資可按1年折舊,而其他投資的折舊期通常為10年。
政府采購政策。通過幹預各級政府的購買行為,促進有再生成分的產品在政府采
購中占據優先地位。美國各州幾乎都製定了對使用再生材料的產品實行政府優先購買
的相關政策或法規,聯邦審計人員有權對各聯邦代理機構未按規定購買的行為處以罰
金。
收費政策。①廢舊物資商品化收費。日本規定,廢棄者應該支付與廢舊家電收集
、再商品化等有關的費用。②倒垃圾收費。美歐國家對飲料瓶罐采取垃圾處理預交費
製,預交金部分用於回收處理,部分用於新技術研發。③汙水治理費。如德國居民水
費含汙水治理費,市鎮政府必須向州政府交納汙水治理費。
征稅政策。①征收新鮮材料稅。如美國加征新鮮材料稅,以促使人們少用原生材
料,多用再循環產品。②征收生態稅。德國除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不征生態稅
外,對汽油、電能等加征生態稅。③征收填埋和焚燒稅。美、英、法等國開始征收,
主要針對將垃圾直接運往傾倒場的公司或企業。
規定製造商進口商回收利用負責製。如日本的《家用電器回收法》規定,製造或
進口家用電器的廠商有回收義務,並需按照再商品化率標準對其實施再商品化。
構建區域循環經濟的有關政策。日本政府目前正在北九州地區建立循環經濟基地
,計劃中的政策,包括由政府統一購買土地免費供循環經濟型企業使用,中央政府對
這類企業直接投資50%,地方政府投資40%,促其全力發展循環經濟。
重視宣傳教育,發揮社團組織的作用
實施循環經濟不僅需要政府的倡導和企業的自律,更需要提高社會公眾的參與意
識和參與能力。發達國家非常重視運用輿論傳媒等各種手段加強對循環經濟的社會宣
傳力度。美國從1997年開始把每年11月15日定為“循環利用日”,日本把每
年10月定為“循環宣傳月”。2002年,日本政府向全社會公開建設循環型社會
的三個方案,征求意見,使國民從思想上認識到建設循環型社會的意義。日本電視經
常播放垃圾分類的節目,由一些熱愛公益事業的明星引導人們對垃圾進行正確分類。
大體上,發達國家的宣傳教育活動呈現出如下特點:一是注意基礎性,將循環經
濟的理念納入各級學校教育,做到以教育影響學生,以學生影響家長,以家庭影響社
會;二是注意針對性,為適應不同階層的人員,采取多種形式製作不同文字的宣傳材
料;三是注意趣味性,使宣傳品寓教於樂、老少皆宜;四是注意持久性,宣傳品的載
體形式多樣,利用電視、網站、廣告衫、日曆卡、公交車甚至垃圾箱等,使人們隨處
看得見也記得住。
在發達國家循環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各種社團扮演了十分活躍的角色,發揮了政
府和企業難以發揮的功能,成為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量。特別是像覆蓋全德國的非盈利
的DSD回收係統、瑞典五大包裝廢品回收組織、美國加州地毯回收組織等專門從事
廢物回收的中介組織,發揮著更大的作用。有些社團組織還協助政府立法和製定行業
標準,如美國“加州反垃圾”組織曾協助州議會通過《加州瓶子法案》,規定對每個
啤酒瓶和軟飲料瓶征收2.5美分的處理費。日本41個工業行業協會自發製定了本
行業的環保標準和目標。有些中介組織還組織調研,建立信息網絡,提供有關循環經
濟的谘詢培訓和信息服務
來源:《求是》2005年第18期
作者:國家發改委經濟體製與管理研究所循環經濟研究中心 楊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