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華盛頓(DC)深度遊(2)—— 華盛頓的5個中,小型教堂
(2011-10-16 15:37:18)
下一個
上文介紹了三個華盛頓DC最重要的三個大教堂。很多壇友對此類遊記表示有興趣,謝謝大家。我還參觀過一些DC附近的中小教堂,覺得有幾個也可以推薦給大家,特別是對教堂建築或宗教藝術文化有興趣的朋友。它們是:內外都裝飾的極其華麗和悅目的“方濟會修道院教堂”;美國總統肯尼迪遇刺身亡後主辦他的葬禮的“聖馬修斯教堂”;華盛頓國家大教堂附近的“希臘東正教教堂”,“俄羅斯東正教堂”,以及“伊斯蘭教中心”。 前兩個“方濟會修道院教堂”和“聖馬修斯教堂”我特別推薦,他們是很有特色的中大型教堂。 在華盛頓,小型的基督教堂很多,過幾個街區就可能遇到一個,這裏就沒有再選。所以我又特別選了三個在美國不是太多見的外族教堂——兩個東正教堂和一個伊斯蘭教堂,給有興趣的壇友參考。 (一)方濟會修道院教堂(Franciscan Monastery of Holy Land) 這個教堂的全稱應該是“聖地的方濟會修道院教堂”, 是一個內,外建築設計裝潢都下了很深功夫的中型教堂。據介紹,方濟會,又稱方濟各會,是天主教托缽修會派別之一,嚴守遵行基督耶穌的教訓,效忠教宗,重視學術研究和文化教育事業,為傳揚福音而遊走四方。而聖地(Holy Land)是指耶穌基督的誕生地和附近,包括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埃及,黎巴嫩,敘利亞和塞浦路斯等國家地區的全部或大部。 與美國這個國家的特點一樣,這個教堂的曆史雖然較短,但是建築設計和裝潢卻很講究。 教堂的設計師是Aristide Leonori。1898年奠基,僅用一年多時間,1899年就建成了,至今總共有110年的曆史。 我是911恐怖襲擊事件十周年的當天(2011年9月11日)先到聖潔聖母國家朝聖地大教堂補拍幾張照片後來到這裏的(見我的““華盛頓深度遊-1)。從聖潔聖母大教堂到這個教堂極近,開車隻要幾分鍾就到。當我從這個教堂大門斜對麵的免費停車場走向教堂院門,隔著大街看到教堂的全貌時(圖1),便立刻就感覺到這個教堂的建築內外布局與眾不同, 這趟沒白來。我第一次來這裏是傍晚近六點到達的,夕陽斜照著整個教堂。 院落被四麵柱廊環繞,院落內外地麵全被鮮花綠草覆蓋。 由於已近黃昏,教堂關閉,已無遊人,四處靜悄悄,給人一種神聖的感覺,像進入了天國。 見圖-1。 圖1 —方濟會修道院的大門,主教堂,柱廊圍牆和牆外的花草。 這是一個內外部都經過極精心設計和裝潢的教堂。從外部看,整個教堂建築由三部分組成:(1)主教堂,(2)玫瑰園和環繞主教堂的柱廊,(3)教堂周圍的雕塑,花園內的小禮拜堂,聖墓等。 主教堂是新拜占庭式的建築,類似於土耳其首都康斯坦丁堡的索非亞大教堂,當然規模要小得多。據介紹,某些地方也采用了一些羅馬式的設計。 環繞主教堂建築的是一個方形的玫瑰園柱廊。圖2是它的局部照片。整個玫瑰園三麵柱廊中包括有15個連接亭(chapels),每個亭內都鑲崁有石匾,上麵印有用近200種古代和現代語言編寫的讚美聖母瑪利亞的詩句以及各種各樣的基督教符號的裝飾。整個柱廊連成一體,包圍著整個教堂區。柱廊上柱子表麵飾有不同的花紋,當你順著走廊看去,幾乎看不到有兩根帶有同樣花紋的柱子,如圖2所示。 當我正在為柱廊照相時,忽然聽到清脆動聽的女聲聖歌傳來,抬頭一看,原來是四個歡快的修女,唱著歌,走過教堂正門。 真是一幅令人難忘的天堂聖景,趕快按下快門, 便得到了圖3的照片,是我這次遊覽中最喜歡的照片之一。 圖2 — 三麵環繞教堂的玫瑰園和柱廊。 柱廊內側的盛開的玫瑰花也和柱廊一樣,環繞著整個教堂庭院。 圖3—被綠草鮮花包圍的教堂主建築。四個歡快的修女,唱著歌,正經過教堂正門,向左側院內的石頭小禮拜堂Portiuncula Chapel 走去。 在這個照片中大教堂的左麵露出Portiuncula Chapel的一半,(紅屋頂上有小鍾樓的房子)。 圖4,聖地的方濟會修道院教堂 俯瞰全景。前麵大半部是教堂和玫瑰園廊柱環繞的教堂大院, 教堂後麵附接的兩層紅牆方形院落樓房是修道院,修道院不對外開放參觀。(此圖是從教堂發行的簡易介紹小冊子中翻拍的) 如前述,我是9月11日傍晚6點到達這裏,教堂對外參觀開放時間已過,整個過程我隻見到五個人,除了圖3中的4個修女之外,還有一個60歲左右的門衛。門衛是個黑人,對我非常友好,告訴我教堂對外開放的時間,並說雖然內部不能進去,但是庭院內的所有地方,隻要我能到達的,隨我任意遊覽照相。 第二天9月12日是星期天,反正我也沒事,就按照門衛的指點,下午1點再次來到這裏,盡情欣賞了這個教堂的美麗豪華的內部。這個教堂的主體是一個四麵圍牆圍成的大的正方形空間,內部有四個大立柱,柱頂由四個大型圓拱相互連接起來,教堂頂部的大圓頂蓋就建築在這四個相互連接的大圓拱上。這就是典型的拜占庭式教堂建築結構。由於這四個立柱的存在, 這個教堂就利用立柱在這個大的正方形空間的四角隔出了四個隔間,成為四個小隔間。這樣,教堂的主廳就成了一個十字形的大廳。 大廳的中央是一個深棕色的高大獨立的四立柱天棚,天棚下是教堂的白色大理石的主祭壇。 主祭壇的四麵沿教堂十字結構空間,是做禮拜時教徒坐的一排排長椅。 總共大約可以坐三,四百人。 圖5,方濟會修道院教堂內部主廳。 以教堂中央的主講台為中心,教堂內部十字形空間的每一麵都是一座設計裝潢的非常精美豪華的Chapel (字典翻譯為小禮拜堂)。盡管整個教堂內部都裝潢的及其精美,然而,這四個Chapels才是它的最精華所在,是參觀這個教堂必看的首選項目。圖6和圖7是其中的兩個。 圖6,The Chapel of the Transfiguration. 圖7,The Chapel of the Holy Ghost. 參觀信息: 地址:1400 Quincy St. N.E., Washington, D.C., 時間:Monday through Friday: 9 a.m. – 5 p.m. Sunday: 8 a.m. – 5 p.m. Saturday: 9 a.m. – 6 p.m. 交通:盡管它距離聖潔聖母國家朝聖地大教堂很近,開車隻要幾分鍾就到。如果沒有汽車,可以坐紅線地鐵到Brookland CUA車站下車,然後向東北方向走大約10個街區(Block),大約1000米。 (二)聖馬修斯教堂(Cathedralof Saint Matthew the Apostle) 聖馬修斯教堂座落在華盛頓DC市中心Dupont Circle(杜邦Circle)附近,是一個很有點名氣的中大型教堂,我專門花時間在網上搜查了一番,總結了幾個使它成名的原因: 1. 它是在華盛頓鬧市區中距離美國政治中心白宮和國會最近的一個中大型教堂,位於白宮北麵約一千米,座落在華盛頓的商業中心杜邦Circle 附近, 這使得很多美國社會上層人物經常光顧這個教堂。美國總統肯尼迪在總統任職期間,就經常到聖馬修斯教堂做彌撒。 2.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總統遇刺身亡。 11月25日,肯尼迪總統的靈柩從國會移到這裏,他的葬禮就選在他經常參加彌撒的聖馬修斯教堂舉行。 肯尼迪夫人傑奎琳在這一天隨靈車步行從白宮走到聖馬修斯教堂。 這個葬禮,大大的提升了聖馬修斯教堂在全世界的知名度。美國當代另一個重要政治人物的葬禮也在這裏舉行:2005年9月7日,美國總統布什在聖馬修斯教堂為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威廉•倫奎斯特主持了葬禮。在這裏還舉行過的其他名人的葬禮,包括1944年菲律賓總統Quezon和1957年麥卡錫的葬禮。 3. 聖馬修斯教堂每年秋季舉行一次聞名全世界的“紅色彌撒(Red Mass)”。 屆時,每年都會有一些國會議員和最高法院的成員來參加紅色彌撒。有時,美國總統或副總統也會來參加。這時,聖馬修斯教堂就成了政治社交的舞台。據說,這個彌撒被稱為“紅色”,是因為屆時所有的神職人員都身穿紅色衣袍。 這樣有名的教堂,可當我慕名而來,第一眼看到它外表時,居然有點失望。 座落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商業中心杜邦Circle 的現代高樓大廈中間,這座一百多歲的老頭建築顯得越發矮小陳舊。它沒有方濟會修道院教堂那樣的花園柱廊為其添加色彩, 委曲的站在比自己高兩三倍的洋樓之下。 其實若在拍照時注意點,將它身邊的高樓避開,還是可以感覺到它昔日的風采,見圖1。 聖馬修斯教堂的建築特點和方濟會修道院教堂一樣,是典型的拜占庭式教堂建築結構。它們的年齡也類似,都是100年左右。聖馬修斯教堂是在1913年最後建成,但第一次彌撒在1895年就舉行了。 圖8, 座落在華盛頓DC市中心的聖馬修斯教堂 看完外麵之後,進入教堂內部參觀,才真正領略了這個教堂的精華所在。我是在先參觀了聖潔聖母國家聖壇大教堂和方濟會修道院教堂之後,才來到這裏參觀的。頭兩個教堂內部裝潢的精美豪華已經使我目瞪口呆,這裏的內部裝修精美豪華程度可以說是更上一層樓。比較圖5的方濟會修道院教堂內牆和下麵圖9和圖10的聖馬修斯教堂的內壁裝潢,顯然聖馬修斯教堂內壁的材料要高級昂貴的多,據說聖馬修斯教堂內壁的材料全部是高檔大理石和準寶石石料(semiprecious stones),這就使得它的氣勢恢宏高貴。在2000至2003年底,整個教堂內部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重新裝修,使我們現在能夠享受到這麽美麗的教堂。 從外麵看,這個教堂和方濟會修道院教堂規模差不多大,但它的內部卻顯得大的多。 它有九百多個座位, 比方濟會修道院教堂的座位要多。兩個教堂的建築結構的另一個共同點是,這個教堂內中前部也是有支撐頂部大圓頂的四個大立柱。 在這四根大立柱外側的教堂的四個方角,也被割成了相對獨立的四個小禮拜堂。每個小禮拜堂都布置裝潢的各有特點,都值得仔細欣賞。 圖9,聖馬修斯教堂主廳照之一。遠處正對的主牆壁正中的雕像是聖馬修斯,35英尺高。 圖10 —教堂主廳照之二。 一進教堂前大門的左側的小禮拜堂稱之為“Our Lady’s Chapel”, 當然是為紀念聖母瑪利亞的。裏麵有一座潔白大理石雕塑的聖母瑪利亞像,圖 11。這雕像的雕塑藝術水平是很高的,我仔細觀察了雕塑的衣服布褶,皮膚,頭發和手指,都極其逼真,真有點像雕塑大師貝爾尼尼的作品風格。雕塑家的名字是Gordon S Kray.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座聖母像中聖母的姿勢極其獨特, 一改絕大多數聖母像的懷抱聖嬰,直立端莊,麵露慈祥微笑的標準形象。 這座聖母像塑造了一個有同情心的母親, 她俯身向著倒下的人們,一隻手伸向下方招呼他們,另一隻手向上為他們指出她的聖子耶穌基督的方向(圖11)。 參觀中,我發現在教堂內部的立柱或側壁一人多高處,多處掛有大約兩英尺見方的金色浮雕,總共約有十來幅,雕的都是聖經故事, 值得一件件的仔細欣賞。圖12是其中的一幅。 圖11—一座非常逼真的大理石雕塑的聖母雕像。 圖12—牆上的小型聖經故事浮雕。 1. 聖馬修斯教堂的地址是:1725-1739 Rhode Island Ave, NW., Washington D.C 2. 乘紅線地鐵在Farragut North 站下車,向北走三個街區就到。 根據民意調查,美國90%的人相信上帝,85%是基督徒。但是大多數是信仰基督新教的。眾所周知,基督教一共有三派:羅馬公教(在中國常稱之為“天主教”),東正教與基督新教。 基督新教不歸屬羅馬教皇管轄, 在美國大多是在民間自成不同規模的社區教會,自請牧師組織管理。在美國,絕大多數教會是這樣的社區小教會, 基本上都是教民自己捐款建成的, 所以絕大多數都比較簡單,參觀價值不大。 我下麵介紹的三個華盛頓的小教堂不是這類的教堂,而是由後來移民美國的外族人建立的兩個東正教堂和一個伊斯蘭教教堂。(三)俄羅斯聖尼古拉東正教堂(St. Nicholas Cathedral Russian Orthodox Church) 自1054年基督教分裂成以羅馬為中心的西部教會(後稱羅馬西教會)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部教會(稱為東正教會,也稱為希臘東正教會)以後,東正教會就在俄羅斯,希臘,東歐大多數國家占了主要地位。 本來美國的絕大多數移民來自西歐各國,基本都是信仰基督新教的, 但是這種狀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之後開始有些改變。其中之一就是共產黨在俄國革命成功,被革命政權驅除或自己逃亡的大批俄羅斯人來到美國。他們來到華盛頓的一些人除了自謀生路之外,還需要繼續自己的宗教信仰。於是最開始,在上個世紀20年代,一個20多人的小團體聚集在私人的公寓中開始為它們的祖國和親人祈禱。這就是現在的俄羅斯聖尼古拉東正教堂的雛形。1936年,他們買了一間可以容納30-35個人的房子作為教堂。 1940年代,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行,到達華盛頓的蘇聯(俄羅斯)移民增多,於是在1951年,他們在Massachusetts Avenue上買下了這塊地,開始建立正式的東正教堂。這時教會已經有了一百多個成員。1955年地下室建成,1963年,教堂主體部分完工。 1963年5月19日舉行教堂落成儀式,這天也是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生日。之後,在1988年,建成了有5個吊鍾的鍾樓。 1994年,一個從俄羅斯請來的藝術家小組完成了教堂內部的繪畫裝潢工作。 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教堂的外部和內部,圖13和圖14。 圖13——俄羅斯聖尼古拉斯東正教堂和它的鍾塔。(右側的紅磚樓房不是教堂) 我去參觀的那天,正趕上教堂內部舉行婚禮, 來賓中還有一些亞洲人,於是我端著相機,穿梭於眾人之中,大概所有的人都以為我是男方或女方請來的攝像師,任我在樓上樓下的亂照一氣。圖14是教堂的內景和婚禮剛結束時的現場, 來賓正排著隊與新郎新娘告別。 教堂外麵的有五個吊鍾的鍾塔(見圖13右側),實在是為教堂大增氣色。如果沒有這個鍾塔,整個教堂就顯得缺少活力。有了它,就活氛了起來。真是一個很好的構思。當我正在教堂內樓上照相的時候,這個鍾樓忽然鍾聲大作,大鍾小鍾共鳴,十分悅耳。我正在欣賞,忽然想起,應該去看看鍾是怎麽敲響的,是人拉的繩還是有機械電子自動控製?隻可惜沒等我跑到樓下,敲鍾已經停了。 這個教堂以聖尼古拉命名。很多基督教堂(包括東正教堂)都以一個聖徒的名字命名。聖尼古拉(St. Nicholas 約270-343年)也是一個聖徒,米拉城(土耳其境內)的主教, 被認為是給人悄悄贈送禮物的聖徒(即聖誕老人)的原形。 聖尼古拉在世界各地受到歡迎,東正教會尤其重視對他的紀念。全世界許多教堂是以聖尼古拉的名字命名的。在這個教堂外的草地上,有一個小型的聖尼古拉的雕像。 這個教堂距離華盛頓國家大教堂不遠,大約一裏多路, 下邊將要介紹的希臘東正教堂也在一裏路的範圍之內,這三個大,小教堂可以在步行距離之內一起參觀,十分方便。但要注意,這兩個東正教堂(俄羅斯和希臘)雖然網頁上都寫著歡迎遊客參觀,但都不是固定的旅遊場所,在沒有教堂活動(如彌撒或婚禮)期間,都有可能吃閉門羹。 所以計劃參觀之前,可以上網看一下他們的近期活動安排,或打一電話問詢。 俄羅斯聖尼古拉斯東正教堂的地址是:3500 Massachusetts Ave, Northwest, Washington DC. 圖-14,從教堂內二樓照得內景。對麵的大聖母像和牆柱上的裝飾圖案和肖像,應該都是從莫斯科請來的藝術家的手筆。 (四) 希臘聖索菲亞東正教堂 (Saint Sophia Greek Orthodox Cathedral) 在華盛頓馬塞諸塞大街上,距離俄羅斯聖尼古拉東正教堂東南大約600米遠的地方,還有另一個東正教教堂,那就是希臘聖索非亞東正教教堂, 簡稱希臘東正教堂 。 自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後, 俄羅斯等一些斯拉夫語係國家的東正教會,相繼脫離君士坦丁堡牧守的直接管轄,在禮儀中使用斯拉夫語,形成俄羅斯正教係統。而使用拜占庭禮儀和希臘語的正教會則為希臘正教會係統。從此俄羅斯正教會和希臘正教會就成為並立的東正教兩大支係之一。而東正教也成為俄羅斯和希臘兩國的國教。而直到今天,世界上東正教最大的兩個國家仍是俄羅斯和希臘。所以在華盛頓就有了這兩個緊鄰的東正教堂——俄羅斯聖尼古拉東正教堂和希臘聖索非亞東正教堂。它們相距僅有六,七百米遠。這個聖索非亞東正教堂是在1904年由居住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早期希臘移民團體創建的,直至今日仍然是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希臘籍人民舉行彌撒和其他活動的中心。 希臘聖索非亞東正教堂的正式地址是: 2815 35 th Street Northwest, Washington DC. 圖15,希臘東正教堂的全景照片。 圖16,希臘聖索菲亞東正教堂的內部。雖然裝飾的不是那末豪華,但卻是整潔寬敞,給人很舒適的感覺。(五)華盛頓伊斯蘭中心(Islamic Center of Washington, DC) 我要介紹的最後一所教堂和以上的所有教堂都不一樣。上麵介紹的所有7所教堂都是基督教堂,而這最後一座是一所伊斯蘭教堂, 全稱是華盛頓伊斯蘭中心。但是要說它是一個教堂,並不是太確切, 確切地說,教堂是它的多種功能之一。 前些日子,我在DC裏的大使館區辦完事,開車沿馬薩諸塞街回家,突然見到在車的右側有一座極漂亮的伊斯蘭建築。 回到家上網一查,才知是久聞大名卻一直無機會造訪的華盛頓伊斯蘭中心。 最近,便擇一假日,專程前往參觀。這是一座極有民族特色的建築,一看就知道是伊斯蘭民族風格,見圖17和圖18。它是由意大利教授MarioRossi設計的,該教授是伊斯蘭建築設計專家,曾為埃及設計了很多座伊斯蘭特色建築。建築這個中心的理念在1944年提出後,立即得到了在DC的伊斯蘭教移民和大多數阿拉伯國家大使館的支持,並成立了一個基金會來籌措資金。1946年買下了馬薩諸塞大道2551號的這塊地,1949年1月11日在這裏安置了奠基石。1957年7月28日,華盛頓DC伊斯蘭中心落成典禮在這裏舉行,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參加了典禮並講了話。 中心的建成得到了很多伊斯蘭國家的支持,所有伊斯蘭國家政府都表示隻要基金會提出,他們願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為此,埃及政府在國內專門請工匠打製了黃銅大吊燈;伊朗國王為此專織了大地毯,據說現在仍在使用;土耳其政府承包了牆麵裝飾的瓷磚, 摩洛哥則提供了彩花玻璃。 這是一座在華盛頓DC非常引人注目的建築, 它位於華盛頓使館街(Embassy Row)上,是一座伊斯蘭風格的兩層的樓房,中間是一座高達49米的宣禮塔。建築的中心大廳是一個很大的伊斯蘭禮拜堂,裝飾得金碧輝煌。據說每周五的禮拜通常會有近千人參加。我是星期日下午去的,基本是空的,可以很方便的找任何角度照相。 我照相時隻有兩個人在祈禱,很專心,好像根本就不知道我的存在, 見圖19。伊斯蘭教有一個規矩:近禮拜堂不許穿鞋,鞋要拖了放在門口。我以前知道這個規矩,這次卻忘了,穿著鞋就進去了,馬上有一個人(好像是來祈禱的)過來告訴我,弄得我很不好意思,急忙出門脫鞋。 再進入經堂之後,心想別再犯錯誤,就再去問那個人,是否可以照相?他告訴我可以,我才放膽照了起來。 前麵提過,“教堂”隻是建立這個伊斯蘭中心的目的之一,即給在美國首都的伊斯蘭教徒一個宗教場所。 它還有另外兩個目的:1。幫助在美國生活的伊斯蘭國家移民更好的在美國生存,使他們更快的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包括語言,移民,子女教育,醫療,老年退休,婚姻等等。 2。增進美國其他民族或種族的人民對伊斯蘭人民和宗教的了解,使各民族各種族的人更和諧的生活在一起。 圖17——華盛頓DC 的伊斯蘭中心外部全景。 圖18——華盛頓DC 的伊斯蘭中心建築側麵照。 圖19,伊斯蘭中心的主要禮拜堂。 我進去時隻有兩個人在祈禱。 華盛頓伊斯蘭中心的地址是:2551 Massachusetts Avenue N.W. Washington, DC 20008 如果乘地鐵前往,可乘紅線地鐵在動物園站(Woodley Park-Zoo)下車,沿Potomac Pkwy路向西走約1英裏。不過我沒走過,不知好不好走。當然,如果自己開車,或有親友開車陪伴,從華盛頓國家大教堂,再依次參觀希臘東正教堂,俄羅斯東正教堂和這個伊斯蘭中心(教堂),最後可以沿著Massachusetts Avenue,開到Dupon Cirle 附近的舉行過肯尼迪總統葬禮的聖馬修斯教堂參觀。 從伊斯蘭中心到Dupon Cirle這一段的Massachusetts Avenue在華盛頓有一個專稱,叫做“Embassy Row”, 中文可譯成“使館街”,沿途開過,觀覽一下路邊的各國使館建築。這對於那些對建築,宗教,人文感興趣的遊客,將是非常有收獲的一天。對於這條“Embassy Row”,和遍布附近的世界各國的大使館,我將在我的接續的華盛頓深度遊中有更多的體會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