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拉什大街(Andrássy út)。我們在9月16日一整天遊覽了議會大廈和英雄廣場以及它們周圍之後, 在9月17日中午飯後,便接著昨天的路線遊覽佩斯城內最著名的大道——安德拉什大街。可繼續參考在上一節中的佩斯旅遊路線圖6-1。
安德拉什大街原名共和國大道,為布達佩斯最美的街道。它由佩斯市中心最繁華的迪阿克廣場(1,2,3線地鐵的交點)開始,經過 Oktogon 等繁華街道而至英雄廣場結束, 是一條筆直的大道。它在1876年初建時即象現在這樣筆直寬闊。 1896年建造的歐洲大陸第一條地鐵就是完全沿著安德拉什大街在它地下麵行走,已經100多年,直至今天也沒有變。安德拉什大街於2002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布達佩斯召開的年會上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單。
恐怖博物館 (Terror)。 在安德拉什大街上,有很多不同建築風格的古典建築,和很多值得參觀的地方。我們是從英雄廣場一端開始的。我們參觀的第一個地方是安德拉什大街和Csengery U街交叉點的“恐怖博物館”,在Vorosmarty utca地鐵站下車,下車後一問就到。我們出地鐵站後,正站在路邊看地圖, 正巧有一群十五六歲的匈牙利中學生走過,見狀都圍過來主動幫助我們,雖然他們七嘴八舌搶著說有點亂,但看得出都是非常真摯和熱誠。之後有幾個還非要送我們過去。都會說英語,而且說的都不錯。奧地利人也不錯,在維也納也遇到幾次當地人主動上前幫助我們的情況。最差的是在慕尼黑, 如果你問路或其他幫助, 德國人第一次態度也還可以,給你一種禮貌性的熱情。但如果你問第二次,便開始不耐煩,第三次就會發脾氣,甚至臉紅脖子粗。這種情況起碼遇到了三次。
我認為布達佩斯的恐怖博物館是布達佩斯最值得參觀的地點之一。如果你有機會去布達佩斯旅遊,一定要去參觀這個恐怖博物館。據我所知,這個恐怖博物館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個博物館,去係統的揭示人類的某些政權是如何利用自己的專製獨裁的權力,采用宣傳,行政,組織,警察和司法等各種手段去控製人民,甚至采用極其殘暴恐怖的非人道手段去迫害和殘殺不同政見的或不同種族的人民。
這個博物館的建築大樓(圖7-1)建於1880年,1940年德國納粹支持的匈牙利納粹黨—“十字箭黨”以這個建築作為總部。1944年,十字箭黨又把它改建成監獄,這裏就成了納粹監禁,折磨和屠殺猶太人和反納粹人士的場所。1945年二戰勝利後,蘇聯扶植的匈牙利共產黨掌權,這裏又變成秘密警察(克格勃)的總部。這座樓便成為鎮壓,懲治和消滅階級敵人和持不同政見者的地方。克格勃秘密警察接手後,為了掩人耳目,又把所有的牢房和審訊室都移到了原本儲存煤的地下室。1989年蘇聯東歐集團倒台之後,2001年,匈牙利政府提出建立這個博物館,以使匈牙利人民和後代永遠記住專製獨裁製度對匈牙利和全人類帶來的悲痛和倒退。 盡管當時遭到了一些左翼黨派的反對,恐怖博物館還是如期開放了。
這是一個地上四層,地下一層的灰色樓房建築(圖7-1),寬大的黑色屋簷上寫著巨大的白顏色“恐怖”(TERROR)二字。在一層窗戶下沿上展示了一長列的照片,他們大多是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因反對蘇聯共產黨集權統治被處死的起義英雄。圖7-2 是兩個被放大的死難者照片,死亡年代都是1958年,也就是說,他們是同納吉類似,由於參與領導了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在1958年被蘇聯和匈牙利共產黨的秘密警察迫害致死的。我們進入博物館大門後,先買1500匈元一張的門票,然後進入天井大廳,一幅令人難忘的圖景出現在眼前:天井中心是一輛真實的蘇聯T-54坦克,1956年蘇聯軍隊鎮壓匈牙利事件時就用的這種坦克。坦克後麵的從一樓到四樓的整麵高牆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3200名死難者的照片,見圖7-3,他們都是在納粹和共產黨統治期間在這個大樓中被秘密迫害致死的。
圖7-1, 布達佩斯的恐怖博物館。
圖7-2,恐怖博物館一層窗外下麵最右邊的兩個受害者照片的放大圖。
圖7-3,恐怖博物館內的蘇聯坦克和在這個樓房內被折磨害死的3200名死難者照片。
館內第二和第三層是展室,第四層是內部辦公室。地下室是牢房和審訊室,也是開放的展室。展覽是從三樓開始,我們先坐電梯上到三樓,從上往下走著看。
第二三層各有幾個展室,特點是每個展室門口都標有這個展室的主題。三層第一間展示的主題是“Double Occupation”,中文可譯成“兩次占領”。 意思是匈牙利被納粹和蘇聯先後兩個獨裁政權兩次占領。展室中間是一長排正反兩麵的一個個電子屏幕,一麵是希特勒納粹占領匈牙利的曆史鏡頭,另一麵是斯大林蘇聯接替納粹進入匈牙利的曆史鏡頭。其中有一幅照片,是納粹為阻止蘇聯紅軍進攻,將當時布達佩斯多瑙河上的全部六座橋梁炸毀。我在介紹布達佩斯多瑙河橋梁時提到過這件事。
三樓第二間展室主題是“匈牙利的納粹”。是揭露匈牙利的納粹黨“十字箭黨”所犯下的罪行。其中有一個打在牆上的多瑙河水流動的影片,隨著河水流動,擴音器裏不斷傳來撲通撲通重物落水的聲音,還反複播放一個播音員的插話“請全體公民保持鎮靜! 與德國人合作,協助德國人和政府找出那些可惡的猶太人和反戰分子”。 在二戰中,十字箭黨和德國占領軍殺害了不計其數的猶太人和匈牙利人民,以至於死者屍體太多難以處理,隻好扔進多瑙河中。擴音器裏的撲通撲通的聲音就是他們扔屍體的聲音。 在我的中歐之旅6(上一篇) 中提到的議會大旁多瑙河邊的“大屠殺紀念的50多雙鞋”說的就是這件事。
三樓還有一間“有趣”的展室,主題是“Changing Clothes”。室內有一個大電視屏幕,演示了這樣一幕:在這個大樓工作的“十字箭黨”黨衛軍官,一個個分別陸續走進這間房屋,脫下黨衛軍製服,然後換上蘇聯警察製服,再精神抖擻的走出去,就成了蘇聯的秘密警察成員。 這不是開玩笑,也不是瞎編的。在45年蘇軍接管這座樓房後,原在這裏工作的一些十字箭黨成員,寫了“悔過書”,換了外麵製服之後,就成了共產黨秘密警察的成員,甚至還留在這所樓內繼續用他們熟悉的刑器來折磨匈牙利的進步人士。
三樓其他的展室大多集中在蘇聯占領匈牙利後的恐怖統治事件。 其中一個展室主題詞是“Gulag”, 中文譯作“古拉格”, 可意譯為“勞改營”。“古拉格”這個詞是專指以西伯利亞勞改營為主的整個蘇聯監禁和勞改係統。二戰後,蘇聯以“戰爭犯”名義將60多萬匈牙利人掠入蘇聯勞改營中做苦役, 他們之中除了少數親納粹分子外,大多數是被認為是有反蘇情緒或對共產黨不滿的人,他們之中很多都是整個家庭被抓到蘇聯“古拉格”的, 最小的隻有15歲。 這60多萬匈牙利人中,總共有30多萬最終死在了蘇聯勞改營中。要知道, 在上世紀60年代末匈牙利總人口才接近1千萬,就算50年代也是1千萬人口,那末蘇聯至少將百分之六的匈牙利人掠入蘇聯勞改營,而100個匈牙利人中,至少有三個死在蘇聯勞改營中。 這個展室還陳列了很多這些匈牙利人在蘇聯勞改營中做苦工,受欺淩,掙紮生存的照片和一些殘留的生活用品。
二樓的展室主要集中在共產黨掌權期間在匈牙利的國內政策。一間展室主題為“驅逐和遷居”, 是指共產黨將城市和農村都劃分階級,然後將城市中的富有家庭和農村中的富農家庭(注意:不是個人而是全家!)全部驅逐出家園,送到勞改營。僅在布達佩斯就有1500個富有家庭被遷到勞改營。另一個展室稱為“語錄”室,展出了和當時的中國類似的成百上千的各式極左語錄。還有一個“票證”展室,牆上的鏡框中展示了當時使用的各種糧票,肉票,油票,糖票,布票等等。和當時中國一樣。
二樓中最值得看的是主題“司法係統” 展室。 因為這裏有一個1956年匈牙利事件被鎮壓下去之後,1958年對事件中的“反革命頭目”,主要是納吉的審訊錄像。其中納吉,納吉政府的國防部長,一名記者等數人被判死刑。 錄像中有納吉臨刑前的鏡頭,他極其平靜的說:“我沒有罪,你們錯怪了我,我被利用了。” 從容的走向死亡。
參觀完二樓之後, 所有的人都在一個大電梯間的門前排隊。 這個電梯是下到地下室參觀秘密監獄和審訊室的,電梯大約5分鍾一趟,一次裝十幾個人。電梯很慢的向下行走,電梯內有一個電視錄像向我們介紹這個地下監獄,還有一個老人在講著我們聽不清或不懂的事情。後來看了有關介紹才知道,這是一位50年代在這裏工作的勤雜工,這個老人說,所有要秘密處死的“階級敵人,反黨分子”,都是在淩晨夜深人靜時,在這個地下室的一間牢房中被絞死,然後屍體被一個特製的絞肉機絞碎,再倒入特製的藥水,這些人就沒了,消失的無影無蹤。
從電梯走進地下監獄,立即感到一股陰森森的氣氛。除了審訊室比較大之外,監獄大多都是很小的單間(圖7-5), 每間5,6平米左右,上下前後左右都是水泥板,除了一張鐵床,什麽都沒有。有的房間連床都沒有,隻能坐在水泥地上。一些監獄的牆上貼著一排照片,他們是曾經被監禁在這間監獄中的部分受害者(圖7-5)。 圖7-4是監獄中的數個審訊室中的一個。受審的“犯人”坐在中間的凳子上, 後邊是高壓燈烤著,靠牆的木桌上是各種電刑刑具。
走出地下監獄展區,就到了恐怖博物館的最後一個展區——1956年匈牙利事件和1989年為這個事件平反的展區。 其中最令人難忘而又令人興奮的是一組曆史性的紀錄片。其中包括1989年為匈牙利事件和納吉平反後,成千上萬的匈牙利人又再次聚集在議會大廈廣場為納吉舉行國葬。而56年事件中的死難者家屬和親友為死難者重新下葬,並舉行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你也可以看到,匈牙利事件平反後,當時的匈牙利外交部長親自用大鐵鉗剪開了1956年匈牙利事件後共產黨政權為防止匈牙利人民越境逃往奧地利而在奧匈邊界設立的鐵絲網, 類似於推倒的柏林牆。現在這個曆史性的鏡頭被放大成巨幅照片,高掛在恐怖博物館麵向安德拉什大街的外牆上(見圖7-1)。
1991年底,最後一輛蘇軍軍用車駛過匈蘇邊界,結束了一個曆史時期。據說還有一個有趣的插曲片段。一位蘇軍軍官,隨軍撤退時不坐軍車,而是徒步走過邊界線,然後立即脫下軍裝,換上便服,又返回匈牙利一側,要求在匈牙利定居。因為他在駐軍匈牙利的幾年中,對匈牙利國家和人民產生了深厚感情,對英雄的匈牙利人民極度欽佩和同情。匈牙利政府同意了他的要求,他在匈牙利生活至今。不過我們沒有看到這個電視片段。
圖7-4, 地下監獄的審訊室之一。
圖7-5, 地下監獄的單人牢房。
李斯特音樂學院(Liszt FerencZenemüvèszeti)。匈牙利在世界音樂界的地位和影響自然遠不能和維也納相比,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但是我們到布達佩斯旅遊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去參觀李斯特音樂學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匈牙利的音樂水準雖比不上維也納,可是在二戰後的社會主義國家裏,卻稱得上是數一數二的。特別是布達佩斯有一座世界著名的“李斯特音樂學院”,是匈牙利最著名的世界級音樂家李斯特親自建立和發展的,許多世界知名音樂家都是這個音樂學院培養出來的。所以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國選派了一批有發展前途的年輕音樂家到李斯特音樂學院學習。我的Uncle-in-law被選中,專攻小提琴演奏,在李斯特音樂學院得到匈牙利音樂大師的真傳,受益匪淺,終成正果。回國後,在上世紀60年代前半期成為當時中國最出色的小提琴獨奏家,並在第三、五、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小提琴比賽中獲獎。這次我們到布達佩斯旅遊,怎麽能不去參觀李斯特音樂學院呢?
這所聞名於世的李斯特音樂學院其實離恐怖博物館很近,參觀完恐怖博物館後,我們沿安德拉什大街向南走一站(到Octogon 站),就到了李斯特廣場,李斯特音樂學院就坐落在李斯特廣場的另一端。這是一座五層樓高的宮殿式的建築(圖7-6),建於1904-1907年,十足的歐洲古典建築的雄偉華麗的氣派。它的大門門額上,是李斯特的青銅坐像,腳下是六個兒童的頭像浮雕。屋頂排簷上,站著兩尊古羅馬神話中的智慧保護神格尼烏斯的塑像。站在大樓前的廣場上,從各個窗戶中傳出的各種樂器——小提琴,大提琴,鋼琴,小號,單雙簧管--- 發出的各種曲調再加上男女高低音混合而成的聲音不絕於耳,使你感到音樂學院特有的有點神秘的氣氛。這所大樓的前門不開,要從它的側門進入。 先進入裝璜華麗的前廳,前廳的後麵是一個有1200多座位的音樂廳。二樓以上是教學區。
圖7-6, 布達佩斯的李斯特音樂學院大樓。
匈牙利國家歌劇院(Allami Operház):從李斯特音樂學院出來,回到安德拉什大街,沿安德拉什大街在向南走兩個街區,就是匈牙利國家歌劇院 (圖7-7)。始建於1875年,落成於1884年。它是一座意大利文藝複興式的建築。歌劇院正麵的兩側是匈牙利最有名的偉大作曲家李斯特和Franz Robert的塑像。
如果你是在參觀維也納歌劇院之前看到的這個歌劇院,你會覺得它是非常雄偉壯麗的。但看過維也納的國家歌劇院之後,就覺得它還是差一個等級。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在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在位時的1869年建成。而當時布達佩斯沒有歌劇院,匈牙利人想欣賞新劇和知名演員的演出,必須坐四個多鍾頭的火車到維也納才能如願以償,非常勞累,因此人們希望自己的城市也有為高水平演出的劇院。奧匈帝國皇帝弗蘭茨·約瑟夫順應民心,慷慨解囊,於1884年在布達佩斯建成這個歌劇院。兩個歌劇院都是一個皇帝統治下建造的,他當然不會將藩屬國的歌劇院規模造的比自己享用的大,這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據說這個歌劇院的演出音響效果也是世界一流的。
參觀完歌劇院後,再去參觀布達佩斯最大的教堂——伊斯特萬大教堂。從歌劇院到伊斯特萬大教堂可以走去,也可以坐一站地鐵。
圖7-7, 布達佩斯的匈牙利國家歌劇院。
伊斯特萬大教堂。 又是伊斯特萬!在漁人城堡的中心,見到了伊斯特萬皇帝的雕像。 英雄廣場上也有伊斯特萬的紀念像,這裏又是伊斯特萬。沒辦法,伊斯特萬皇帝在匈牙利曆史上的地位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實在是太高了。這個教堂是1851年時為慶祝1896年的匈牙利建國1000周年而開始建造的教堂,最後在1905年建成,尖塔高96公尺,是布達佩斯最大的教堂(圖7-8),也是布達佩斯市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教堂內輝煌富麗,大廳同時可容納8500多人。教堂內保存著聖·伊斯特萬國王的右手。內部的聖母像和繪畫很值得一看。 教堂前的廣場上經常舉行大型集會和露天音樂會,有機會可去聽一場。
圖7-8,布達佩斯最大的教堂——伊斯特萬大教堂。
瓦茨步行街(Váci utca). 瓦茨街是布達佩斯最繁華,最著名的商業街。我在這次旅遊之前選擇旅館時,就特意找了一個距離瓦茨街較近的旅館,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逛街,吃飯,買東西方便。 從圖6-1上可以看到,我們住的Pilvex旅館距離瓦茨街隻有一個多街區,每天出門散步或吃飯,也就逛了街,所以我們並沒有專門安排時間去逛瓦茨街。
瓦茨步行街位於佩斯老城市中心,緊臨多瑙河。街上店鋪一個接一個,街道不寬,行人肩碰肩,所以禁止汽車進入,稱為步行街。對佩斯的瓦茨街,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好的評價說:“ 雖然是條商業街,最吸引人的卻不是購物,而是活靈活現的匈牙利文化和生活細節。世界各種語言在這裏此起彼伏,不僅遊客,就是到訪的外國元首也對這條街青睞有加。”“要真正深入了解匈牙利人, 最應該去的地方之一就是瓦茨街。” 這是從一篇遊記中摘抄下來的。 但是, 美國著名的旅遊係列叢書“Rick Steves”中卻寫道:“具有諷刺的事情是,瓦茨街曾經以它的西方特色而使得成千上萬的匈牙利人和其他東歐國家的人能來此購物為驕傲,現在卻被很多西方遊客錯誤地認為它才是真正的布達佩斯。 很多遊客會被眼花繚亂的禮品店,咖啡網吧和五彩繽紛的服裝店以及店主們的殷勤友好態度而流連忘返,卻漏掉了甚至僅在咫尺之遙的真正的布達佩斯的風情景觀。”作者還寫道“今天,瓦茨街是被過高評估了的,物價過高的,貌似繁華的一個旅遊陷阱。我不得不承認我對它的印象很不好,這主要是因為很多去過的遊客都是因為遇到了太多的不誠實的店鋪和餐館而憤然離開。”
這真是對瓦茨街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 我們雖然在回旅館時也逛過兩三次, 但並沒有在瓦茨街買什麽東西,僅是在到達匈牙利的第一天在瓦茨街最繁華的街頭餐館吃了一頓據說是匈牙利正宗風味的晚餐,四人一共花了23000匈元,約合每人29美元。看來是挨坑了。其實我倒覺得,旅遊中對什麽事都不要太認真,遇事順其自然。若諸位將來去布達佩斯旅遊,也不妨抽空到瓦茨街逛逛,滿足一下好奇心。唯一要注意的是,買東西的時候別讓人坑的太大發了就行了。
裴多菲咖啡館(PilvaxCafe)。前麵提到過,在準備這次旅遊預訂旅館時,兩個原因使我選中了Pilvax旅館:離地鐵站近和距瓦茨街近。其實還有第三個原因,我在地圖上發現在這個旅館附近有一個叫PilvaxCafe的咖啡館,而旅遊手冊上介紹說,這個 Pilvax咖啡館是當年匈牙利著名詩人裴多菲在1848年革命時的主要活動場所。我自然想就近去這個咖啡館看看。圖6-9是旅館前門照。
匈牙利著明詩人裴多菲和裴多菲俱樂部上個世紀50-70年代在中國幾乎人人皆知。這是因為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在匈牙利事件中,匈牙利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家們成立了一個以追求自由民主製度,反對專製集權統治為目標的團體,稱為裴多菲俱樂部,並成為匈牙利事件中反專製集權統治的主力。裴多菲俱樂部在匈牙利事件中被蘇軍宣判為反革命組織而被鎮壓。所以在中國上個世紀50-70年代,凡是被認為有反對政府或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有不同政見的團體,特別是知識分子團體,立即被稱為中國的裴多菲俱樂部並加以鎮壓。第二個原因是因為裴多菲的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太有名了,使得很多喜歡文藝詩歌的當代青年也都知道裴多菲了。
在布達佩斯旅遊的第二天晚上約8點,我們回到旅館。我讓他們先上去休息,我去周圍街上找這個裴多菲咖啡館(為方便,我就稱其為裴多菲咖啡館了),找了十多分鍾沒找到。這時老婆老遠叫我,說她找到了,就在我們住的旅館內。原來他們進旅館後,前台服務員問他們怎麽就回來三個人,第四個人哪去了?老婆告訴他我在外邊找裴多菲咖啡館之後,服務員告訴他們,這個裴多菲咖啡館就是這個旅館的餐廳,早晨我們已經在裏邊用過早餐了。我進去之後,他又向我們介紹在裴多菲咖啡廳前門上額的裴多菲1848年革命活動紀念牌,見圖7-10。 第二天在早餐時,我們才又認真參觀了這個裴多菲咖啡館,牆上有很多的照片介紹裴多菲和他的革命同誌在這裏進行活動的情景,櫥窗裏也展出了一些裴多菲的一些詩文手稿,文件和1848年革命中的實物,如手槍,匕首等等。
據介紹,裴多菲咖啡館是布達佩斯最有曆史意義的咖啡館,也是最老的咖啡館之一。 1848年,布達佩斯追求民主自由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家們在這裏成立了稱為“青年佩斯”的革命團體,裴多菲是他們的領袖,並經常在這裏向他們宣讀他的新詩作以激勵革命鬥誌。1848年3月15日早晨,裴多菲又在這裏向他們宣讀了他的新詩,新詩中號召大家要拿起武器武裝暴動去推翻封建王朝,於是當天團體就決定舉行起義。第二天,裴多菲又在國家博物館前再次讀了這篇革命詩作,起義民眾大受鼓舞,於是攻入城堡監獄,救出大批被囚禁的愛國者。接著革命團體又印刷發表了他們的12條要求,1848年匈牙利革命就開始了。後來這一天,3月15日,就被定為匈牙利的一個重要的國家紀念日和假日。
圖7-11 是掛在裴多菲咖啡館牆上的裴多菲的照片。 圖7-12 是裴多菲咖啡館(Pilvex Café)的內景。
圖7-9, 我們住的Pilvax Hotel, 大門旁邊有半截窗簾的屋子就是裴多菲咖啡館, 入口在前廳內。
圖7-10,旅館前廳內的裴多菲咖啡館大門上的紀念裴多菲(PETÖFI)1848年在此活動的紀念牌。
圖7-11,裴多菲咖啡館內牆上的裴多菲像。
圖7-12,裴多菲咖啡廳, 我們每天在這裏有“免費”早餐。
共產主義雕塑公園(Statue Park)。共產主義雕塑公園 是布達佩斯的又一個奇景。由於它位於布達一側的遠郊區,不容易安排與其他景點一起參觀。我們是安排在最後一天的上午專門去參觀的。從市區到那裏不是太容易,因為太偏僻。據我所知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有旅遊專車從市中心到繁華的雕塑公園。每天一班,在布達佩斯最繁華的街心廣場Deak Ferenc Ter ,出地鐵站後,找到Bajcsy-Zsilinszky ut和Harmincad u 兩條街道的交點,這就是每天一班去雕塑公園的專車起點站。每天上午11點出發,到達後給遊客40分鍾參觀,然後再原路返回,全程一共1小時45分鍾。來回車票加門票一共3950匈元。 第二種方法是自己坐電車再換公共汽車也可以到達,先乘18,19或118路電車到Kosztolanyi Dezso Ter站換乘150路汽車即可到達。是一種費時省錢的方法。第三種方法是坐出租車。 一個人打的不合算,我們四個人就很合算了,出租車費比四個人的旅遊專車多不了多少,可是又快又舒服。 到達公園後,司機主動提出可以等我們,等待時間不收費。就這樣,又坐他的車返回。
這個共產主義雕像公園是1993年6月27日開放的。公園不大,約兩個足球場大。公園內集中了1947到1988年共產黨統治時期布達佩斯市內的42件雕塑作品,據說現在仍在收集匈牙利其它城市的著名雕像,擴大展覽。
1990年左右,在蘇聯東歐社會主義陣營解體之後,各國在向民主製度迅速轉化的過程中,很自然的也迅速的摧毀了舊製度中的一切殘餘。 當然遍布在街頭巷尾的宣傳領袖“光輝形象”和工農兵英雄榜樣的大小雕塑,就成了最容易被首先消滅的對象。 在大多數原社會主義國家轉變體製之後,也就是這樣做的。
可是同樣的事情到了布達佩斯,就又有點不一樣了。開始,的確很多黨派團體主張將所有公共場所的共產主義雕塑全部拆除掉,但一個社會學家在議會提出一個議案,建立一個列寧公園,將所有的列寧像移到那裏。1991年布達佩斯市文化委員會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的議案並得到市議會通過,就是建立這個共產主義雕塑公園,並決定將布達佩斯市內所有的有關“紅色”雕塑全部拆除移到這個公園。據說其中還有一個插曲,就是俄羅斯的介入。 由於有些雕塑是與1945年蘇聯紅軍擊退納粹德軍解放匈牙利有關的,在俄匈雙方協商後,決定在公共場合保留兩個紀念碑: 一個是解放廣場上的“蘇聯英雄解放紀念碑”(見我的遊記-6中的圖6-6), 另一個是蓋特雷山上1947年建的紀念蘇軍解放匈牙利的“自由女神像”(見遊記-5 中的圖5-3)。
公園內的雕像基本分三類,一是領袖像,二是工農兵英雄人物,第三類是紀念1945年蘇軍解放解放匈牙利的紅軍戰士像。大門的一側有一個馬克思和恩格斯雙人花崗岩石像(圖7-13)。應該說這幅雕像還是有些藝術水平的。原先位於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黨部大樓前。 圖7-14 是公園一角,包括一個列寧像和幾個小雕像。 有一排領袖雕像,隻知道其中的一個是季米特洛夫。有很多工農兵雕塑,也包括共青團和少先隊的形象。圖7-15是一個巨大的工人像,是公園中最大的一尊雕塑。
最近,原來在遊行街的共產黨領袖檢閱觀禮台上的斯大林巨像的一雙大靴也被移到了這個公園, 被安置在公園大門的正對麵(圖7-16)。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憤怒的群眾從膝蓋處推倒了斯大林巨像,隻剩下這雙巨靴。我倒是覺得,這個有曆史意義的大靴,應該保留在它的原處——現1956年匈牙利事件紀念碑(圖6-21)的旁邊,讓人們更容易看到它並回想起那場偉大悲壯的運動,想起英雄的匈牙利人民為推動曆史所做的貢獻。
圖7-13, 雕塑公園門口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像。
圖7-14, 雕塑公園一角。
圖7-15, 公園內最大的塑像。
圖7-16, 斯大林巨像在1956年被推倒後,剩下一雙大靴子,去年也移到這裏。
結束了維也納和布達佩斯旅遊後,我總是不由自主在頭腦中比較這兩個城市。旅遊之前,對維也納是絕對的向往和期待,旅遊之後還是很喜歡,但多少有點失望,覺得沒有想象的好。總的感覺是,維也納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城市,它的美是一種寧靜的美,安穩的美,成熟的美,就像從城邊緩緩流過的藍色的多瑙河。但是又讓人有一種“好到頭了”的感覺,多少又微微有點淒涼之感。記得有一篇遊記說過,施特勞斯著名的“藍色的多瑙河”使世人感到維也納就像這首樂曲那樣美麗動人,但是“藍色(Blue)”在英文中也有“憂鬱”的意思。 這篇遊記的作者對維也納也有同感。
而對布達佩斯,旅遊之前有點無所謂,抱著有時間當然也應該去看看的態度,卻沒想到布達佩斯這麽吸引人,比想象的好,而且好很多。盡管它的市容街道沒有維也納的整潔清新,它的城市交通和旅遊設施有的還比較落後,但它給人一種向上的美,一種欣欣向榮的美。當你看到1898年為慶祝匈牙利建國1000年時所同時建立的安德拉什大街,一線地鐵,伊斯特萬大教堂,沃伊道-胡尼奧迪城堡和英雄廣場時,當你看到在不到10年內就重建的被納粹炸毀的六座橫跨多瑙河的巨型橋梁時,當你站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死難烈士紀念碑前時,你都會感到一種力量,一種蘊預在匈牙利民族內的不屈不饒的向上的力量。
這是兩個姐妹城,有美麗的多瑙河連接。特別是經曆了奧匈帝國,弗蘭茨-約瑟夫和伊麗莎白(茜茜公主)成了兩國共同的皇帝和皇後,以及茜茜公主對匈牙利的厚愛,兩個城市更是息息相關。盡管在上個世紀中後期30多年的東西方冷戰期間,兩國邊界間的一道鐵絲網斷絕了兩國之間的來往, 但是1989年的東歐民主變革,又衝垮了這道鐵絲網,恢複了多瑙河上兩個最重要的首都間的姐妹城市關係。也使得我們在今天能夠同時遊覽這兩個姐妹城市。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