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前,我和Ya在一個科室工作,她是心血管醫生,而我是消化科醫生。那年,不知主任做何想法,一定要我出心血管門診,所以我和Ya就在一個診室工作了一段時間。大概是性情還和的來,就從同事變成了朋友。以後每次回國,她必請我吃飯。自然了,除了談兒子,老公也會在話題之中。
幾年前,有次打電話,聽說她老公出了幾本書和CD/DVD,我便請她寄來,準備自己欣賞完後就捐給市圖書館。 打開郵包,大喜,原來她老公教的是古琴。
初次重視古琴還是從“旅行者金唱片”《the Voyager Golden Record》。那是一張在1977年夏天由NASA發向太陽係(Solar System )的宇宙飛船“旅行者號”攜帶的,名為“地球之音”的銅質鍍金激光唱片。它是人類與宇宙星係溝通的天使。
這張CD裏收錄了115幅圖像,各種聲音,55種語言說出的祝福句子。還有90 分鍾的音樂,其中時間最長的就是由伯牙作曲,管平湖先生演奏的古琴「流水」(7分37秒)。看到這,我是又驕傲又慚愧。驕傲的是如果在太陽係也有像地球人一樣的智能生物,他們聽到的第一首最長的樂曲就是我們中國的。而我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國人卻對古琴知之甚少。
補課,翻書查資料,方知古琴有三千年以上曆史,屬於八音中的絲。初為五弦,漢朝起定製為七弦,且有標誌音律的13個徽,亦為禮器和樂律法器。其實書畫琴棋中的琴,最初指的就是古琴。
Ya寄來的書和CD/DVD有
《古琴經典八曲講析》(國務院新聞辦五洲傳播中心出版)。
《琴·歌》(由“達人藝典”於國家大劇院主錄音棚錄製首張古琴個人專輯,獲2011年度十大發燒唱片獎)。
《古琴彈奏經典歌曲三十首》(附CD,人民音樂出版社)
早就從Ya那裏知道她先生(楊青)精通古詩和古典文學,但直到看了他的《古琴經典八曲講析》才真正體會到了楊先生的文化底蘊。難怪他有這麽多的頭銜,著名古琴家、音樂教育家,國際中國音樂家聯合會副主席,國際古琴學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簡稱“中國琴會”)副會長、秘書長。中國音協民族器樂學會副會長,等等,等等。
楊先生精湛的琴藝,靈性的講演和典雅的品行使得他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他不僅穿梭於包括北大,清華各大名校普及古琴,而且周遊各地,在越來越多的城市成立琴社。楊先生更是熱衷於公益事業。組織了百餘場公益文化交流活動,獲得由中華慈善總會頒發的公益活動最佳貢獻獎。
中央電視台《音樂告訴你》、《精彩十分》、《藝術品投資》、《鑒寶》、《本周》,北京電視台《七色光音樂節目》欄目、路透社、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等國內外媒體都曾專題報道了楊青先生組織的古琴活動。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中國新聞》、《中國文藝》、《綜藝快報》及北京電視台《每日文化播報》、《晚間新聞》等欄目也為楊青先生作了新聞報道。《中國日報》、《中國文化報》、《藝術評論》、《文化月刊》、《音樂周報》、《文明》、《北京青年報》、《京華時報》,《樂器》、《中國樂器》、《中華樂器大典》、《神州》、《中國收藏》、《文明》、《中國民樂報》、《吉祥航空》等書籍、報刊也都多次對楊青先生及他組織的活動予以專題或新聞報道。
Ya曆來是先生事業的支持者。退休後更是成為直接參與者。夫彈婦吟,他們的事業越辦越紅火,鋪展全國,伸向亞洲,北美。
演出一場接一場,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從校園到劇院,從電台到網絡,
在上海“星光亭”的 “梅園秋韻” 演出
《琴頌詩經》之金秋清華行
《琴夢紅樓》
三八婦女節的演出
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主廳,由“國際中國音樂家聯合會“和“國際古琴學會”主辦的《傳世清音——管平湖古琴藝術紀念音樂會》,
光明網中秋晚會
錄製CD
在顧大維的指導下排練紅樓夢
更多的劇照
未完待續
照片由Ya提供
非常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