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46)
小李二年級畢業了,這位超愛孩子的骨科醫生在圈裏發了這樣的信息
“小李結束了二年級的學習生活,今天正式開啟假期模式。三年級繼續努力。”
我很喜歡這段樸素的話,沒有誇讚,沒有期待。“努力”是唯一的要求。
我很欣賞這位父親散養孩子。
教孩子書畫琴棋,不是為了拿什麽名次,修心養性就好。讓孩子參加球隊,不是為了將來升學加分,學會團隊合作就好。帶孩子和同齡人郊遊,能夠在生活中和人相處就好。
沒有了父母期待的束縛,孩子就會孩子般地成長。有一天,孩子就會有自己的目標,那時的動力就是自發的,孩子的付出就會有結果。
然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切莫忘記鼓勵孩子“努力”。天上掉不下餡餅,努力是未來生活的保證。從小鼓勵孩子學會做盡可能好的自己是很多成功人士父母的育兒經驗。
老紮夫妻就是一例。他們在支持所有小紮們的愛好同時就附加了唯一一條建議:“努力做好。”
別忘了老紮養娃還有一條金律,就是“發現和支持(孩子們的)長處”:
“我和我的妻子都相信一點,那就是不要強迫你的孩子,也不要試著把他們的生活引向某一個特定的方向,而是要去發現他們的長處是什麽,並且支持他們的長處,支持他們會富有激情做的事情。”
我想下一步,對這位愛兒子的父親來說,就是發現上帝給兒子的那桶金在哪?然後支持兒子帶著興趣,激情開發那桶金。
繼續努力吧,小李。
請勿轉發圖片
謝謝閱讀和評論。 也有幾個人和你有一樣的疑問。
我之所以稱小李為散養,是因為父母沒有把自己的意誌強加於孩子。孩子過著輕鬆愉快的生活。
孩子學什麽,學多少,實在有個體差異。讓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哪怕就一樣,也不可稱為散養。
我記得馬友友的母親在她的書裏講了一個馬友友小時候的故事。
那時馬友友很想跟他的大提琴老師學習巴赫的大提琴組曲,老師認為這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實在是太難了,拒絕教他,而他的父親,兒童交響樂團的著名的創辦人深知馬友友能做到。
記得在馬友友演出前,他們也曾擔心別人會控告他們虐待孩子,後來還是馬友友想了個主意,讓他父親在他每演完一個段落就站起來鼓掌,這樣大家就不會有這是一個很難的演奏。 結果演出很成功。
教育孩子是一個很複雜的事。
有人讚同多方教育,有人認為是打醬油?有人認為快樂教育,就是舒舒服,有人認為是興趣和激情,努力是一定的。
我覺得給孩子快樂的父母是合格的,培養孩子毅力的父母是成功的父母,而能挖掘孩子天份的父母就是天才父母。
我大概至多是個合格的。有機會想做個成功的,再高咱也不想。
希望有可能改變。
謝謝閱讀和評論
圖片主人評論
謝謝!寫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