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是個性化的:討論原則 vs 推薦股票
Mon July 22nd, 2013 ZOLT向上突破$14.50時,有人主動Live-Time討論該股。
當時,本人說“跟蹤這個股票有段時間了,錯過了的確有點可惜,但鑒於目前的行情環境,堅決不追高”。當時談論的話題有點雜,說的時間比較長,聊天的過程中ZOLT接著就突破了$15.00整數位。
這個話題比較有意義,所以就立刻小結成了篇文章:
階段性低風險原則拒絕追高
今天Wedn July 24th, 2013, ZOLT從昨天的$16.60跌了18% or $2.97,收盤$13.63.
ZOLT這個例子,如果買入時不是追高的話,現在的價格賣出是不虧不賺,而追高買入的,就很尷尬了。隻能無奈地說“抱歉,無任何建議該怎麽辦”。
Trading本質上就兩點:
1,判斷行情;
2,在風險和盈利之間取得平衡。
也就是:
1,對的時候能大盈或盈利不錯;
2,一旦被證明為錯誤(盡管錯誤率越低越好,但錯誤肯定會發生的!),可以少賺、不賠、或少賠。
可以討論交易的原則,但不要涉及具體的股票或買賣時機。概率性的事情,長期而言,任何類型的結果都會出現。在學習交易的整個過程中,對於這種推薦股票或善意回應別人的要求的錯誤,本人犯錯足夠多:
1,事後賺錢了的,所有人都說是由於他們自己的決定而賺的;
2,事後賠錢了的,所有人都說是因為聽了建議而賠的;
3,由於聽從了“不能買”建議而錯過賺錢了的,都埋怨到至今;
4,由於聽從了“不能買”建議而免於賠錢的,從來就沒人再提起過!
事實是:這對任何人都沒好處,對薦股者沒好處,對受推薦者也沒好處,對他們之間的友情更沒好處。
交易是高度個性化的。其實,除了能不能買這個決定外,還有更重要的“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何、個人對該股的盈利預期是怎樣的、買多少、預期持有多長時間、錯了怎麽處理、市場和行情變化了怎麽處理、何時賣”,等等,但“推薦股票或答複能不能買”無法涉及這些更重要的因素。即使能涉及這些因素,而且,到了預期的賣點,負責的薦股者正確地建議賣出、被薦者也正確地執行了賣出而大賺,而股價卻接著大漲:被薦者由於“沒賺夠”依然埋怨;薦股者由於善意無償幫助賺錢未要求任何所得,沒被感謝不提、卻還被貪婪地抱怨。(推論:Financial Services必須收費!)
關鍵在於Trading的整體綜合能力和持續賺錢的能力,這涉及的是有統計正確性的一致性原則;而不是某時某隻股票賺了多少。但絕大多數人關心的是(僥幸在某隻股票上大撈一把地)賺錢,而不是學習這種能力,也沒有自己承擔責任和風險的意識。其實,沒有這種堅實的一致性盈利能力,偶爾大撈一票不過是給更迅速地賠完帶來點調味似的刺激、幻影和遐想。2000年代Internet Bubble期間一年數倍的輝煌者們如今又在哪裏?
所以,Professional Trader隻討論Trading Principles,從不薦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