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人生價值的迷茫
海外華人在所在地的麵貌改觀,基本上完全歸功於數量極少的1980年代留學生和數量多些的1990年代的留學生!這些人絕大多數是真正的精英!
華人圈的宣傳是,中國大陸過去十年的經濟發展或以前賣命弄出來的導彈原子彈,才使得海外華人的“社會地位”大為提高:這是不折不扣的華人自欺欺人式愚蠢宣傳。否則無法解釋:
1,中國大陸近年出國旅遊的遊客和近年的留學垃圾們被世界各地厭惡至極!
2,在西方社會的印度裔、韓裔、越南裔、東南亞裔(比如菲律賓裔和馬來西亞裔)、泰裔都比華裔更受人認可!日裔就更不提了,被高高地捧著尊重!
3,德國賓館公然寫著牌子(這是現在正在進行時!):有中國客人,請忍耐!有華人會說,還不都看在錢的份上。的確沒錯!如果華人沒錢,就是:華人與狗不能入內!
1998年中國大陸高等教育大規模無原則擴招,使得2002-2003年後入學的留學生素質大為降低。2002-2003年以後的很大一部分大陸留學生,尤其是絕大多數的生意人子女出錢留學,包括基本上全部的中學留學生,就是實足的留學垃圾!給海外華人們的形象帶來嚴重負麵影響,這在加拿大、澳大利亞、尤其是新西蘭和英國更為嚴重!
1980年代-1990年代留學生絕大多數是真正的精英裏,在經濟上並非很成功,原因在於:
1,1980年代的人語言大多不過關,沒有可能在英語環境裏有大的成功,同時,他們的人生要求也很低,早早地就把希望寄托給了下一代,沒有自我地為下一代活著;
2,1990年代的人語言要好很多,但大多進入了IT業(連文科背景的F2們都能拿到Computer Science的學位混飯吃到現在)。作為白領工作,這個行業雖好找工作,工資、福利和Job Security穩定性也都不錯,但該行業是年齡增長的天敵。這些人目前都在35歲-50歲,都處於語言剛馬馬虎虎、工作剛穩定、收入剛穩定,孩子正需要時間照顧或正需要為孩子規劃存錢、家庭生活不和諧,而自己卻在職業上看不到前景或開始喪失興趣、覺得此等工作沒有價值、沒有自我實現可能、沒有成就感,卻根本無法改變現狀的無奈狀態。達不到這個狀態的,則更差,也即處於還沒有解決生存問題的低級或起始階段,還沒有可能意識到更高層次問題的求生狀態。絕大多數的在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沒有外國學位的第一代移民都處於這個低級狀態:別不服氣,他們在素質上本身就比能拿獎學金在美國留學的同齡人差太多。
這實際上不是什麽海外華人為自己找借口的Glass Ceiling的問題,而是中華文化把商業、事業、讀書、教育和人生價值從小的灌輸就完全定位錯誤的問題!
中華文化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但實際上讀書是為了“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學而優則仕” -- 讀書的目的一點都不崇高,甚至異常庸俗!而且,華人的讀書就是為了識字,引進西方教育製度後,讀書又加了一個目的--拿學位。至於是否學有興趣、學以致用,能否學以生存,能否學以為社會做出貢獻,則完全不在考慮之列。而在西方社會,讀書與“顏如玉”、“黃金屋”和“仕”完全無關。
所以,海外華人裏,當了教授的強調“教書育人”,以期望別人更認可自己的社會地位,都是中華垃圾文化的潛意識表現。首先,這本身就沒有平等觀念,其次,當教授不過就是一份普通工作罷了,與在超市當Cashier沒有任何區別。海外華人裏,剛托西方社會高水平運行之福而妥善解決了溫飽的人,有了點小錢,就開始感歎沒有人對自己吹捧、喝彩,同時,故意貶低知識,說什麽“讀書無用,在美國讀書多也賺不了錢”。
實際上,海外華人裏迄今沒有真正富有的。真正有點小錢的海外華人,除了近年把肮髒資產移到海外的官二代和富二代,就是華人中餐館老板、亞洲食品雜貨店老板等自己做小生意的人。這些人辛辛苦苦一輩子沒有節假日,平時真個在西方社會吃用都花不了多少錢的情況下依然省吃儉用,從而多年累積下來,積累了一些數字賬麵財富。這些人,在品德上、受教育上和視野、眼光上,都是低於平均水平的人!海外華人做生意,也不過是在掙華人的錢,方式和手段都至少低於平均水準(若不是大大低於平均水準的話)!
在華人圈,這至少暫時驗證了“在西方社會,讀書不賺錢”的論調。因為,以讀書混飯吃的海外華人專業白領還沒來得及有足夠時間積累財富。
海外華人人生價值的迷茫,不但是自身的迷茫定位,而且更重要的是,影響了對下一代的教育。海外華人在下一代的教育上熱衷推娃,推好學區、推鋼琴、推學中文、推體育,尤其是推藤校。但走遍北美,看不到一個華人家庭推愛、推平等待人、推對社會有積極影響、推Volunteer、推參與社區活動、推Teamwork的習慣和養成、推獨立思考、推發現並堅持自己的興趣、推高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等等。
一個淺顯的例子是,藤校畢業的華裔第二代移民,絕大多數就是混個不錯的白領飯碗,與藤校教育的巨大金錢投入和從小就開始的巨大時間付出根本就不成投入-產出比例。但華人父母絕大多數都為孩子上了藤校而自豪,其潛意識不過是庸俗低劣的“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學而優則仕”;依然沒有意識到,西方社會完全不是這麽運行的!藤校的優勢在於交結一個較多資源掌控能力的平台:平民百姓的孩子上藤校,絕大多數就是做分母的!
這造成華人的第二代移民,無論是否是在所在國出生,在對先進文明的理解上,都比所在國的Peer都差出數量級。有些有獨立思想的第二代,在這個問題上與父母的華人垃圾思想有嚴重衝突時,也自然受到父母的無情壓製。不過,有跡象表明,第三代華裔移民基本上看不到中華文化的惡劣影響了,但樣本數量還不夠多,還不能真正說明問題。
中華文化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但實際上讀書是為了“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學而優則仕” -- 讀書的目的一點都不崇高,甚至異常庸俗!而且,華人的讀書就是為了識字,引進西方教育製度後,讀書又加了一個目的--拿學位。至於是否學有興趣、學以致用,能否學以生存,能否學以為社會做出貢獻,則完全不在考慮之列。而在西方社會,讀書與“顏如玉”、“黃金屋”和“仕”完全無關
60後的海一代,不少人以前做著一份professional工作拿著10萬美元年薪就認為是翻身得解放,這些年看見以前的大學同學在中國拿到等價於10萬美元一年的其實不少,而他們的工作比海外的舒服百倍,上班的大部分時間就是看報紙雜誌打電話找朋友上Q上微信聊天等等(這已經算很正派的一族了,不少人做的是如何在【錢權色】的大潮流中拿到更多一些價值)。人生的價值是什麽,海一代在這樣的事實麵前很迷茫。
一些海一代推海二代學中文講中文,力圖推海二代以後到中國實現海一代意識中的人生價值,真是異想天開。
工作“級別”高,年薪高,這就是人生價值的全部嗎?還有更重要的嗎?
擺在海一代麵前的問題確實是很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