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資源無力支持中國達到人均發達國家水平
以表麵人均GDP和收入水平計算,人均發達國家有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加上一些零碎的資源型小國家比如北歐諸國挪威、丹麥、瑞典,以及其它資源型小國家比如新西蘭、南非,還有特殊類(金融、避稅等等)小國家和地區比如瑞士、盧森堡、新加坡、香港等等,總人口不超過8億。其中,美國的人均收入不算最高,但人均生活質量最高,因為美國的物價最便宜,住房麵積最大,人員可流動性最好,普通人的工作機會也最多。新加坡和香港則走到了另一極端,雖然貌似人均收入很高,但生活質量最不好,因為人口密度太高。
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的實際人口密度都比中國高(中國人口集中在北京-成都兩點所連直線的南邊,90%以上人口集中在宜居的1/3國土上),其中,日本人口密度比其餘四國高一倍。在這些國家,住房和私家車的成本比美國高出很多,但舒適度卻低很多,因而,這些硬碰硬的發達國家與美國相比,在發達國家日常生活的這兩個重要指標上,性價比低出很多,還不如資源型國家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
私家車在過去十年逐漸普及到中國的大中城市。但以北京、上海為例,很多私家車平時幾乎不動。交通擁堵隻是一方麵,車輛的平均油耗也證明車輛的年平均行駛裏程非常有限。這說明,有車和用車所帶來的生活質量根本就是兩回事,與發達國家根本無法相比。然而,即使如此,中國的能源供應已經很緊缺,也無法持續,大城市的空氣汙染已經令人無法忍受。這其實還是說明了人均生活質量差,這有限的生活質量還是靠了人口聚集在大城市帶來的規模成本相對低達到的,否則,比如,人均能源成本更高。原因在於,人口太多,人均資源少。
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斯裏蘭卡(即,中國和大印度)占有全世界一半的人口,是發達國家總人口的四倍以上。這注定發達國家要封鎖並限製這兩個主要亞洲地區的發展,因為,世界的總資源是有限的。
對於亞洲人(包括日本人),為個人和後代著想,最好的方式就是移民到發達國家。能力強的來美國,因為在美國各個方麵都執世界牛耳;能力差的去資源型福利國家,比如北歐、澳大利亞、新西蘭,再次是加拿大。
人文嚴重落後、科技嚴重落後、人均資源少、人口嚴重過剩,在現代通訊和交通遲滯基本為零的年代,落後國家想追上來幾乎不可能。比如,鴉片戰爭時,燒煤的英國軍艦從英國航行到中國至少要4個月,從印度到中國也需要1個月以上,還有煤的補給問題;而現在核動力航母、衛星通訊和real-time軍事發展計劃和軍力評估,使得不會有任何誤判或僥幸的可能性,都得老老實實按實力在談判桌上遵守規則地說話、辦事(德國閃電戰奇襲蘇聯,日本偷襲珍珠港都不會再發生了;中國人擅長的虛虛實實[所謂的以弱勝強]也根本就沒有任何現實可能性了);軍事和經濟偵察容易,軍事和商業情報獲取和傳遞都相對非常容易,彼此之間沒有真正的秘密,軍事力量投放迅速,不需要實際打仗,Pre-emptive軍事威懾就能解決問題。
幾乎任何事情都是透明的,發達國家會精確控製這種差距,以並保持Consistent and progressive優勢。
世界資源總是有限的。就是美國也隻能有1% 的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