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體製問題還是中國文化問題?

(2012-11-17 10:29:10) 下一個

體製問題還是中國文化問題?

如果認為中國和中國人目前的問題是現行體製造成的,建議看看這本書:

北洋軍閥史話.doc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3681821.html

這本書1000多頁,著重看前500頁就行了。

那時中國的體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中華民國率先效法美國,在其之後排在世界第二位。

但中華民國成立後的後麵全是鬧劇:袁世凱摘了桃子稱帝(袁派兵包圍國會,要求700多議員必須當天把他選成大總統,否則不給飯吃,不許出來,不許散會),張勳複辟(小算盤是先扶植傀儡,自己再象曹操一樣正位),曹錕賄選(議員們明碼標價),等等。裏麵看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全是奴性、勢利的搞法。國內人看了這本書,肯定感受更深,尤其是官場混的人和不得不與官員打交道的生意人,因為曾經的曆史就是現在活生生的現實!

北洋政府(1912-1928),雖然給人以過家家鬧劇的感覺(特別是袁世凱執政期間的1912-1916),但多少還是保持了中華民國的形式,除卻袁短暫稱帝的笑話,都還是沿著三權分立的正確方向。

但在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使得蔣形式上統一中國之後,中華民國就又低水平循環地倒退回到獨裁了(蔣讓別人稱其蔣總裁)。獨裁,每個中國人都懂的:就是皇上專製了 。

西方的漢學家,越通漢語的,就越瞧不起中國人!因為,很難能找出受尊重的中國人!

就連創立民國的孫本人,還不是常出沒煙街柳巷?還不是搞了6個老婆?

受尊重的中國人不是沒有,比如,清華畢業後皈依佛門的一個年輕尼姑,收養了幾十個孤兒;收破爛的收養了好多個棄嬰,等等。但中國人的主流媒體什麽時候把這當回事了?什麽中國曆史記載裏記錄這種事情了?

所以,根子在腐朽文化上,在思維方式上!

真正的曆史研究,是有閑有心情的人做的。中國人的曆史研究學術含量基本為零,因為中國曆史“學家”們都是拿朝廷飯錢的,帶有一致的偏向性。近代由於民主科學折騰了一小陣子,出了幾個令人尊重的,比如胡適。但對胡適也沒必要持特別的尊重,因為研究曆史主要就是看掌握的材料多寡而定,再加上點鑒別材料真偽的能力和一點記憶力,就夠了,比自然科學的能力要求差遠了。現在有了互聯網、百度和Google,再加上幾乎所有各種語言的數據庫都上網了,當今,普通人對任何想要材料的獲取、分類和甄別的方便程度比胡適時代高出一兩個數量級都不止,而且是零成本和零時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43碼半 回複 悄悄話 中國人最看重政治權力,也就是官位。因為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就是權力社會,所謂官本位。商人地位比農民還低,隻有政治權力是尊貴的、靠得住的。一個顯赫家族,一旦失去權力,就會迅速衰落(一般隻要一代人),權力的價值就在於它的掠奪財富的能力除了受權力本身約束之外,不受任何別的約束,這當然強化了對權力的熱衷),為什麽榮國府逼著寶玉趕考,道理就在這裏。但隻有皇帝的權力可以不打折扣地世襲的,皇親國戚、顯貴大臣受的封蔭是一代一代降低,而且每一代隻能有一個人享有,所以,隻要有可能,中國人都想當皇帝,退而求其次是做官,再退一步是為吏。
當皇帝有三個大好處:一是權力不受別人約束;二是終身製;三是可以不打折扣世襲
袁世凱堅持要稱帝,主要不是為了自己過皇帝癮,(當然,他認為皇帝的名號還是有神聖性的,所以有助於自己地位的鞏固。但憑他的手腕,沒有這個名號也絕對能做到終身享帝之實。)而是為了子孫後代能名正言順地世襲帝位(君主立憲)。
掙皇帝名號的暴死,被唾罵,就掙終身總統,無名有實地世襲;一家一姓的世襲被淘汰了,就掙集體世襲。
對絕對權力和權力世襲的執著追求,是理解中國近代以來社會政治變遷的一個關鍵點。看不透這一點,就很多事都理解不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