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金融操作巨大損失事件
(2010-07-01 21:38:23)
下一個
中國國際金融操作巨大損失事件
東航炒期貨現47億浮虧 成首家ST航空公司?
美國次級債危機 中國機構到底損失多少?
中國融資投資企業並購屢戰屢敗一覽表
國際投行“狙殺”東航始末
離岸金融大鱷狂拋兩房債 中國卻連續三月接盤
日本財團毀了陳久霖?
西方資本蠶食我們的又一大陰謀--金融衍生品
歐美聯手算計中國 世界金融大戰拉開序幕
看看中投(CIC)做的這些賠本買賣
國際投行向中國兜售在美禁售的“金融鴉片”
樓繼偉的“虧損有理”論
央企追索燃油套保損失 不排除有被欺詐性質
深南電-高盛對賭油價
美國公司承認行賄中石油、中海油等6家中國企業
中投20億美元購買美國有毒債卷後果分析
美國14年來首隻導致投資者虧損的貨幣基金,中投竟是最大股東
東航炒期貨現47億浮虧 成首家ST航空公司?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布時間:2008-11-26
http://www.newsyn.com/html/caijingpindao/20081126/77548.html
已經雪上加霜的東方航空(600115)又遭致命一擊,負債率已超過98%的東航在燃油套期保值再遇巨額浮虧。
近日,有投行人士在相關論壇發貼,稱按照實際用油量的36%進行燃油套期保值的東航,截至本月14日的航油套期保值浮動虧損已達6.9億美元,折合人民幣逾47億元;政府已經要求東航暫停了航油套期保值業務。
如果該傳言屬實,很可能成為壓死東航這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即使有國資委30億注資,在仍不能衝抵虧損的情況東航將變身為ST。
請中介機構評估虧損數額
11月25日晚,《證券日報》記者終於打通東航董秘羅祝平的電話,羅稱下午公司一直在開會商討此事,期貨上的虧損原來也在講,公司並沒有打算公布此事,但現在既然有傳言出來,公司已決定請中介機構評估具體虧損數額。如果評估結果與傳言差距較大公司將發布公告澄清。
提到這筆虧損會不會加快國家為東航注資的進程,羅祝平稱不好說,因為這隻是大家的聯想,公司現在隻能盡快著手評估具體虧損,其他都不做評論。
另外羅祝平也沒有透露東航做期貨保值的具體產品,他稱“我都不知道公司具體做的是什麽產品,是否與國航一樣,有些東西也是保密的,就像跟投行買次級債。”
此前中信泰富、深南電和中國國航爆出原油期貨巨虧,僅僅幾天,東航也映入眼簾。業內人士透露,東航很可能是在今年7月初建立套期保值合約的,也就是原油價格最高水平時候(145美元,現為49美元)。但此後油價持續下跌,因而虧損也就不斷擴大。
分析人士介紹,如果後市油價繼續下跌,東航浮虧將進一步加大,一旦年內履行期貨合同,東航將極有可能被ST。
據銀河證券分析師介紹,去年開始以國航為首的航空公司因為航油套保獲利頗豐,也在油價一路上漲過程中占了點“小便宜”,於是各航空公司紛紛借鑒經驗,國航本身也從過去10%左右的套保額度提高到了50%,東航額度則為36%。但值得注意的是東航的套保額度雖然比國航低,虧損額卻高出十幾億,有可能是在價格更高時做的套保。
為避免ST東航展開自救
另外東航董秘羅祝平還透露,為了應對目前的危機,東航近日出台七項降本增效措施,並專門成立應對金融危機工作小組為企業紓困。應對金融危機小組的成立主要是為了確保航班生產和效益監控,同時穩定員工隊伍,幫助企業共渡難關。
據悉,東方航空出台的七項降本增效措施主要是針對企業內部運營方麵的增收節支舉措,包括飛機減重、降低油耗;嚴格控製可控成本,降低管理費用;減少機組過夜費用;控製維修成本;優化航線航班,減少運營成本;加快票款回籠速度,保證現金流安全;壓縮固定資產投資,從嚴控製非生產性、消費性、改善性投資等。
截至9月底,東方航空淨資產僅剩11.39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98.50%。三季報披露虧損更是高達23.34億元,在傳統旺季營業總收入同比減少13.72%。此後東航先後采取了全員降薪和減少國際航線等措施應對巨額虧損。
銀河證券分析師同時推測,東航的航油期貨套保三季度來一直在虧,但選擇在此時爆出巨額虧損可能是為了把損失全部在今年報表中體現,從而減少對明年業績的影響。因為今年東航的巨虧已經接近資不抵債,國家注資又尚未到位,此消息很可能會促使注資盡快到賬,以避免東航年底被特別處理。(證券日報 記者 孫中元)
美國次級債危機 中國機構到底損失多少?
每日經濟新聞 2007年8月
在資本項目隔離的包裹下,次級債危機在中國似乎風平浪靜。事實果真如此樂觀嗎?未必。
還是有各種蛛絲馬跡漏了出來。首先是時運不佳的中國匯投公司投資的黑石股權,眼看著節節下挫,迄今為止,此筆交易的賬麵浮虧已經達到6億美元,被套牢了20%。緊隨其後的是直接投資美國次級債的數家國內銀行,在被國內外研究機構提出質疑後,不得不出麵安撫,除了招行明確表示已在危機爆發前了結,其他各家銀行如中行、工行、交行等,紛紛以原則性的投資不多、損失不大來表態。但據美國財政部數據,到2006年6月止的一年內,中國金融機構投資美國房地產抵押貸款證券的金額已達1075億美元。即便其中隻有十分之一投資了美國次級債,也有107.5億美元的損失。
投資海外市場的QDII的損失終於進入各方視野,建行新版QDII——“海盈”1號8月7日的單位淨值跌到0.9618元。中行等銀行推出的QDII產品淨值也都發生了震蕩,出現“倒退”。投資海外盈利不像在A股市場為我獨大時那麽容易,此前試點的QDII大多無聲無息铩羽而歸。
讓人奇怪的是受損者大事化小、對於些微損失毫不介意的態度。如投資黑石的決策者之一、匯金公司副董事長汪建熙稱,各方麵信息顯示黑石是最為傑出的私募基金,值得外匯公司堅定持有。對於黑石的前景各方歧議迭出,黑石將來可能給匯投公司帶來贏利,也可能帶來虧損,但現在的帳麵虧損是既成事實,用將來的可能贏利遮蔽目前的損失,顯然不是對投資者負責任的態度。我國貨幣市場的開放是早晚的事,但不能因為市場開放這一遠景,而忽略了投資的審慎性原則。
投資美國資級債的國內銀行同樣懂得表達上的迂回之妙。他們堅稱損失不大,這也許是事實,因為他們剛剛走出海外,不可能扮演美國債券市場的大鱷角色。此前中行副行長朱民曾表示,預計損失約為數百萬美元,而工商銀行董秘潘功勝表示,該行涉及的次級債資產金額微不足道,不會影響該行利潤。交通銀行發言人透露,該行投資組合所持美國次級按揭的證券,均為AAA最高評級,相關債券占整體投資組合比重並不高,故不擔心美國次級債風暴的影響。作為專業的金融機構,不可能不知道經過次級債危機,美國的信用評級機構自身的信用已經遭遇嚴重質疑,因此AAA已經做不得數吧。
至於QDII的損失,我們也隻能霧裏看花,建行明確表示受累於次級債,但多家銀行的人士均表示,相關理財產品出現的虧損隻是暫時的,投資者沒必要喪失盈利的信心。有沒有信心取決於QDII的贏利能力,一句空話就打發了幾年的不良業績,也太隨意了吧。
初涉國際資本市場會遭遇挫折並不出人意外,令人擔心的是上述機構對於投資損失輕描淡寫的態度。這樣的態度讓人很難想像,這些坐擁巨資的機構將如何去控製在國際市場上的投資風險。事實上,投資者如今迫切想要了解的是各機構對於此次風險的態度,以及今後的應對之策。
巧合的是,國家外匯管理局近日宣布首選在天津濱海新區試點個人直接對外證券投資業務,開展個人QDII業務,這一利好消息加上美聯儲加息預期導致港股大幅反彈。如此迅速地開展個人直接對外證券投資試點,除了釋放境內的貨幣流動性之外,也將使內地在港上市公司以及主要投資港股的QDII獲益不淺。
以開放而不是加息減緩人民幣升值壓力的路徑已經非常清楚,吃慣政策大餐的機構的就餐時間不多了,一旦A股與H股在共同的估值體係下生存,人民幣可以自由兌換,到那時,他們的大餐也就失去了主料。
中國融資投資企業並購屢戰屢敗一覽表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本土品牌和中國龍頭企業在吸引外資時,交的學費:
中華牙膏;
揚子電器;
雙匯火腿腸;
大連機電;
南孚電池;
樂百氏;
上海家化;
樂凱膠卷;
南京熊貓;
活力28;
飲料業;
零售業;
裝備製造業;
中國28個主要行業裏,我們有21個交過學費;每個產業的前5位中,我們都一敗塗地。。。。。。
無獨有偶,在中國企業國際化進程中;在中國企業收購外資過程中;在中國企業“借雞下蛋”過程中,我們也屢戰屢敗:
樂百氏引進達能資本;
娃哈哈和達能合資;
中國銀行業改革引進外資;
TCL收購湯姆遜和阿爾卡特;
聯想收購IBM筆記本電腦;
中農化和中農資引進加拿大PCS資本;
一汽引入德國汽車資本;
中國建行;
平安保險;
中國大豆;
中國養殖業;
鐵礦石漲價;。。。。。。
投資更是大手筆屢敗屢戰:
國儲銅事件18億美元;
新加坡中航油5億美元;
東方航空燃油套保62億人民幣;
中國購買美國國債萬億美元計算,每月還在增長幾百億美元;
兩房債券以千億美元計算;
中國黑石基金對外投資;2000億以損失過半,現又要追加12億投資大摩。
中國匯金公司對外投資也。。。。。。。
夠了。
中國企業匠,懂點戰略好不好?學點戰略行不行?
國際投行“狙殺”東航始末
2009年02月14日 中國經營報
套保合約暗藏“後門”
段鑄
再過3個月,東方航空(600115行情,愛股)(600115.SH)將戴上ST帽子。根據測算,其2008年全年的虧損額可能高達122億元,其中航油套保浮虧62億元,實際賠付已經超過1000萬美元,隨著合約的不斷到期,這個窟窿還會越捅越大。
交易對手:國際投行巨頭?
“無論東航目的是套保還是投機,呈現在我們麵前的合約都是徹頭徹尾的錯誤,完全搞反了方向。”長城偉業期貨機構業務部總經理卜毅文向《中國經營報》記者細述了東航套保巨虧62億元的來源。
直到2008年11月27日,一紙《關於航油套期保值業務的提示性公告》,東航航油套保巨虧才浮出水麵。公告顯示:截至2008年10月31日,東航航空燃油套保虧損共計18.3億元。同時公告提出,所簽訂的套期保值合約實際虧損額將隨著航油價格變動。
果不其然,隨後,47億、50億、62億,窟窿越來越大,截至2008年12月31日,根據東航的套保合約及當日紐約WTI 原油收盤價計算,這個窟窿在2008年底被定格在62億元。
“東航日虧4000萬!”履新東航的新掌門劉紹勇公開表示。
消息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造成東航巨虧的套保合約簽訂於2008年6月份,共計55份,簽訂對象為數家國際知名投行。
航油套期保值是指航空公司為了應對油價的上下波動帶來的經營風險,對未來所用航油進行保值增長的一種金融衍生品工具,通過買入或賣出遠期航油合約,鎖定成本。虧損或者盈利在合約到期前屬於浮盈或者浮虧。假設買入看漲合約,油價上漲造成浮盈,這部分盈利對衝掉了相當於合約量部分上漲帶來的成本增加部分,達到對航油的套期保值作用,反之亦然。 “這是國際航空業普遍的遊戲規則。”國金證券(600109行情,愛股)研究員曾旭表示。
巨虧元凶:賣出套保期權
根據可查資料,東航對航空燃油進行套期保值始於2003年,2007年度隻產生了53.5萬元的浮虧,很好的對衝了航油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風險,然而簽訂於2008年6月的套保合約為何遭受高達62億元的巨虧?
根據東航公告,所簽訂的航油套期保值期權合約分為兩個部分:在一定價格區間內,上方買入看漲期權,同時下方賣出看跌期權。在市場普遍看漲的情況下,采用這種結構的主要原因是利用賣出看跌期權來對衝昂貴的買入看漲期權費,同時要承擔市場航油價格下跌到看跌期權鎖定的下限以下時的賠付風險。
卜毅文向記者詳細解釋了62億元虧損的來源。
東航所簽訂的期權合約分為三種:航油價格在62.35美元~150美元每桶區間內,套保量為1135萬桶,即東航可以以約定價格(最高上限為150美元)買入航油1135萬桶。合約截止日時,無論航油價格多少,東航都可以選擇是否購買,合約對手必須接受。“這是最基本的套保合約,因為權力方是東航,可以達到套保作用,但是條件有利於東航,所以航油價格每上漲10美元,東航需要付出1.4美元的期權合約金,如果合約終止,東航不需購買,期權費按照實際價格差支付。”卜毅文說。
同時,東航以不低於62.35美元的價格購買合約對手航油1135萬桶。合約截止日時,無論航油價格多少,合約對手都有權選擇是否賣出,東航必須接受;以更高的約定價格(72.35~200美元)向對手賣出300萬桶,對手具有購買選擇權,東航必須接受。
根據東航公告,合約在簽訂日起至2011年陸續到期,截至2008年底到期的合約中,東航已經實際賠付1000多萬美元,隨著合約不斷到期,實際賠付會不斷增多,而這62億元的窟窿也會越來越大。
根據東航公告所言,為了對衝第一種合約產生的期權金而簽訂的第二種被動合約直接導致了東航的巨虧。
合約簽訂後不久,國際油價從140美元/桶高位直線回落,目前已跌到40美元每桶的價位。而東航所簽訂的合約因為油價跌破62.35美元每桶價格下限,虧損不斷擴大。“油價跌破62.35美元後,價格每下跌1美元,東航需要為此支付的賠付額為1美元?135萬桶=1135萬美元。這就是東航為了對油價每上漲10美元/桶產生1.4美元/桶期權金對衝產生的後果。”卜毅文認為,東航此舉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至於第三種合約,卜毅文認為可能是為手上持有的其他航油期貨、現貨而做的套保,或者是為了減少油價下跌造成的第二種合約虧損。“因為隻有300萬桶,隻是對衝掉1/4的量。”
卜毅文表示,根據所簽訂的合約分析,東航巨虧的原因是單邊看多,認為油價繼續上漲或者下跌幅度不大,所以對期權金進行了大量套保。“以為穩贏的,就順便多賺點,想把期權金也對衝掉,實際吃了大虧。”
投行的圈套
浸淫期貨市場十幾年的卜毅文認為,國際投行的合約從來都不對等。“一個完整的合約非常複雜,即使是金融科班出身,沒個一年半載也不能完全弄明白。”
卜毅文表示,合約的不對等主要體現在:他們擁有及其龐大的客戶群,包括買賣雙方,包含期權、期貨現貨交易,通過大量非交易係統交易,對任何一筆合約都了如指掌,“他們掌握著客戶最真實的需求及現狀,足夠多的資源和全部量化的數據模型,使得他們在合約簽訂前就具有非常大的優勢。”
一般情況下,一個完整的合約都包含有一份期權,圍繞期權包含現貨、期貨等等,他們會和買家簽訂合約,同時在國際市場上以所簽訂合約的相反方向做等量的對衝,這樣一來可以賺取高額的期權合約金,“因為幾乎所有的期權都是他們大投行做的,投行間的合約金非常少,這樣就保證了合約金差成為一種穩定的盈利,可以做到零風險甚至負風險。”
同時,他們製定的合約全部都是不對等的。
以東航為例,2008年6月,美國次債危機爆發已經過去10個月了,離2008年8月的金融危機還有兩個月,他們已經可以判斷出金融危機的發生,同時次債危機對於實體經濟的影響逐漸體現,“實際上國際油價的構成非常複雜,與金融危機直接相關”,這段時間內,他們簽訂了大量類似東航的合約,同時唱高油價。
“更為隱蔽的是合約的內容設計。”卜毅文表示,東航的合約就是典型。表麵看來,在油價上升時東航第一種套保合約具有明顯的優勢,油價每上漲10美元產生1.4美元每桶期權金,相對於大幅上漲的油價,代價並不算高,但是因為合約量巨大,對於東航來說就不是一個小數目了。“在第一種合約簽訂時,他們(投行)故意以高額期權金為誘餌,誘使東航對期權金進行‘套保’,這是非常隱蔽的。”為了降低東航套保成本,投行又設計了第二、第三種合約,表麵看來,這兩個合約可以對衝合約金, “東航貌似可以完美套保”。
“所簽訂的合約區間看似很大,東航認為風險很低,再跌也不會跌出區間,實際上當時國際油價的波動更大。”卜毅文表示,用3年的合約來防止3個月不到的價格波動區間是這個合約的另一個陷阱。
第三個陷阱是投行們大量簽訂合約,一旦油價下跌,東航們會選擇拋售壞頭寸(短期虧損期權及期貨合約),造成油價恐慌性下跌,從而使得類似東航這樣長達3年的合約不斷虧損。
“解決這62億元虧損的唯一方法就是協議延長。”卜毅文認為,目前看來,直到2011年合約截止時,油價很難再度狂漲。
曾旭則表示,投行很可能會接受延長合約,因為目前東航已經資不抵債,同時我們預測東航2008年全年營業虧損高達60億元,合計虧損122億元左右。
不賭不行 逢賭必輸
對於東航的此次巨虧,外界將罪魁禍首歸罪於該公司背離套保初衷,參與了投機。對此,東航財務總監羅偉德在接受媒體公開采訪時矢口否認,表示東航套保堅持“不越權、不投機、不做空”的三不原則,不屬於投機行為。
實際上,就虧損額大小來看,東航不是最多的,國泰航空2008年因套保虧損在69億元左右,但因東航套保合約包含的“投機性”和對該事件的遮遮掩掩吸引了眾多媒體注意。
“我們不清楚套保合約是誰簽的,也不方便透露合約具體內容。”東航證券部對此事三緘其口。
“不管東航是否出於投機目的,實際上的合約已經形成了投機性,因為造成巨額虧損的第三種合約是典型的賣方期權,高風險,投機性非常強。”卜毅文表示。
“盡管合約本質上具有一定投機性,但我不認為東航出於投機目的。”曾旭表示,合約簽訂時的油價是每桶140美元附近,包括高盛在內的國際投行、國內研究機構等所有人都認為油價將繼續上漲至每桶200美元,甚至看高至每桶250美元,航空公司在高油價中所承受的成本壓力太大,燃油成本占比總成本從2007年的20%上升至2008年的40%,如果燃油價格繼續上漲,不進行套保根本無法生存。
“航空公司當時麵臨微利甚至負利潤,又是國家命脈不得不繼續營運,為了盈利,隻能將風險丟到市場上去化解,不賭不行,一賭必輸。”卜毅文表示,現在看來是一賭必輸,但在當時,各投行的集體唱高使得人們認為油價繼續上漲是必然趨勢。然而東航實際上可以降低風險,達到完美套保,但是卻走入了投行們早已設好的圈套。
離岸金融大鱷狂拋兩房債 中國卻連續三月接盤
21世紀經濟報道
根據美國財政部最新《外國對美國長期證券的淨購買》(Foreign Net Purchases of U.S. Long-Term Securities) 2008年3、4、5月度報告,在與房地美、房利美(“兩房”)相關的美國機構債券上,出現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方麵“敞開式”接盤來自國際投行、對衝基金等機構拋出的倉位。
離岸基金跑得最快
前述美國財政部月度報告顯示,加勒比海地區對美機構債券在2008年3、4、5月連續3月位居全球首位,分別減少334.61億、198.96億、100.48億美元,合計634.05億美元,該地區明顯地出現了對美機構債券堅定而快速的減持局麵。在加勒比海地區,這三個月減持美國機構債券規模最大的是開曼群島(Cayman Islands),減428.0億美元,按單一國家/地區分,它是3、4月份全球減持冠軍,其次是百慕大(Bermuda),減227.26億美元,是單一國家/地區在5月份的減持冠軍。
出於避稅的考慮,國際投行、對衝基金的金融操盤主體多以離岸機構的形式出現,此類離岸金融機構恰恰集中於加勒比海地區的開曼群島、百慕大、英屬維爾京(British Virgin Islands)等等島嶼國家。
由此不難發現,2008年3月至5月,諸多神秘的離岸金融大鱷正在不約而同地減持與“兩房”相關的美國機構債券。
反觀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方麵,2008年3、4、5月仍然繼續此前一直采取的大膽增倉策略,中國內地分別增持73.91億、118.91億、148.65億美元,合計341.47億美元,連續3個月位居全球增持的第二名;中國香港分別增持44.09億、53.32億、43.53億美元,合計140.94億美元,3個月中兩個月位居全球增持的第三,一個月位居第四。
縱觀整個《外國對美國長期證券的淨購買》可以發現,美國機構債券的非美國家/地區的增減倉活動主要發生在,加勒比海地區和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歐洲(英國增持、除英外的其他歐洲國家也大規模減持)四大區域,由此可見,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方麵可能在2008年的3月-5月“敞開式”地接盤了來自國際投行、對衝基金等金融大鱷拋出的美國機構債券倉位。
在5月份又增加約100億美元之後,目前,僅中國內地持有的對美機構債券已經高達4333億美元。房地美、房利美盡管企業主體信用較一般企業強,但是,其資產信用(房屋按揭貸款及其證券)可能已經因為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深度調整而大大惡化。“兩房”信用的維係很大程度上要靠使用美國納稅人的稅收或者美聯儲大發鈔票(二者並無太大區別),而這在美國國內將遇到的阻力也是需要予以審慎評估的。一旦某個時刻,美國政府對於“兩房”的救助建議遭遇國會阻力而打折扣乃至停止。中國方麵的損失將不堪設想。
而且,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張明博士表示,現在不管美國政府怎樣做,包括買其股票或是其它方式,兩家公司將“被迫以更高的利率發行新的債券,這必將造成它們過去發行的債券的市場價值下降,從而給債券持有人帶來賬麵損失”。
惟一融資途徑崩潰
房地美、房利美兩家機構的財務危機對於美國房地產市場影響也宜給予前瞻性的考量。
與中國的銀行靠存款支持貸款不同,自從1980年代美國的儲貸協會(S&L,即savings and loan)在危機中大量破產之後,美國金融市場分工進一步加強,證券化由此成為該國住房按揭抵押貸款的最主要資金來源。
在次按危機發生至今的1年多時間裏,由一般商業金融機構發起的按揭貸款證券化業務早已停止!整個美國地產市場的資金融通僅剩“華山一條路”----幾乎絕大部分由房地美、房利美承擔。
這兩家機構通過向房貸發放機構購買並擔保“合規”的房貸(指借款人資信狀況符合兩家公司章程規定,是所謂優良房貸,Prime Mortgage),部分進行整體發售(即agency pass-through),部分則打包切割成房貸支持證券(agency MBS),再出售給全球範圍內的機構投資人。目前兩家公司共擁有或擔保的美國住房貸款價值約5.2萬億美元,占現有應收房貸款近一半。
此前,各大商業金融機構紛紛介入購買打包發售風險較高的房貸證券,主要為兩家聯邦房貸公司章程規定不涉足的所謂“非機構”房貸支持證券(MBS)。上述高風險的非機構類MBS自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已基本停滯。一年多來,房地美和房利美兩大聯邦房貸公司憑借著其特殊的身份,通過發行機構MBS等,幾乎承擔了目前整個美國住房貸款融資市場的流通功能。任何一家陷入危機,對美國的住房市場、金融市場與整體經濟產生的後果不堪設想。
而由於問題已經暴露,即使最後這兩家機構安然渡過危機,履行此前債券的還款承諾,下一階段也會因其他資金主體對“兩房”融資的慎重,而使得整個美國房地產市場的資金融通變得異常困難,美國房價下跌壓力也將進一步加大。
“私人投資者已經逃離債市,各國央行還在支撐著美國債券市場,但它們撤離的時候也已到來。中國應該搶占先機,先走一步。”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表示。
日本財團毀了陳久霖?
2007-06-13 環球財經
陳久霖終於被“雙開”,事隔兩年有餘,轟動一時的獅城40多億巨虧期權交易事件終於畫上了句號。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與“中航油事件”有著說不清瓜葛的日本三井住友財團也在悄悄地了結此案。
本刊特約記者|袁璐
陳久霖終於被“雙開”,“中航油事件”也畫上了句號。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做局者”日本三井住友財團也在悄悄地進行善後處理。
國資委在2007年2月6日公布了一項處分決定:中航油集團總經理被免職,對中航油新加坡原執行董事兼總裁陳久霖實施“雙開”處分。事隔兩年有餘,轟動一時的獅城40多億巨虧期權交易事件終於畫上了句號。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與“中航油事件”有著說不清瓜葛的日本三井住友財團也在悄悄地了結此案。
2006年1月19日,中國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表示,該公司已與債權人之一的日本三井住友銀行達成和解協議,從而了結這家日本銀行向新加坡高等法院提起的訴訟。根據和解協議,中航油同意將所欠三井住友銀行2600萬美元作為全部和最終的和解賠償。這筆巨資將根據中航油債權人2005年6月8日通過的安排計劃條款支付。2007年2月,三井物產在新加坡的獨資子公司“三井石油”宣布關閉。
三井設局草灰蛇線
中國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曾在陳久霖的帶領下,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的“典範”。 陳久霖也曾叱吒風雲,成為媒體的熱捧對象。“中航油”與日本三井住友財團之間有著怎樣的糾纏?其中隱藏著怎樣的玄機呢?這需要我們做一個簡單的曆史回放:
2004年12月13日《證券時報》報道:“中航油上周五獲得新加坡高等法院6周的重組寬限期,參加此次法院會議的還有來自債權人方麵的律師,其債權人包括日本三井物產能源風險管理公司、日本三井住友銀行、富通銀行,以及巴克萊資本。其他國內媒體也曾報道中航油公布重組方案中的主要債權中包括日本三井物產的1.437億美元。
2005年2月,三井住友銀行聲稱,中航油、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及陳久霖三方串謀,隱瞞公司出現巨額虧損的實況以及一宗交易的實際付款情況,導致銀行蒙受損失,因而索取有關賠償。有關專家分析,三井住友銀行這麽做,是為向中航油施加壓力,借此得到優先的索償待遇。三井住友銀行的起訴書中表示,2004年 8、9月間,中國航油向三井住友銀行貸款 1480 萬美元,支付公司欠三井物產能源風險管理公司和阿爾龍(J.Aron )的債款。並在 9 月將與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進出口公司進行的一筆1326 萬美元燃油交易所得轉入公司在三井住友銀行的戶頭,以此為抵押取得三井住友銀行11月發出的1350萬美元信托收據。 不久,中航油96個債權人的身份和追債款額也首次全部曝光,其中澳大利亞麥格理銀行、法國興業銀行(行情論壇)(亞洲)和日本三井物產也都是中航油的主要債權人。
2005年陳久霖事後談到:“近年來,國際資本長期覬覦我國企業,尤其是能源企業和海外中資企業;國際競爭對手一直有意擠壓中資企業。一個明顯的例證就是,日本三井住友銀行、美國高盛公司等先是給中航油“放賬”操作期權,即在一定金額範圍內不用收取保證金;後又允許挪移盤位,對挪移盤位的風險也沒有說明。後來等到油價衝到曆史高點時,突然取消放賬、提高保證金比例,逼迫中航油斬倉。”陳久霖說,2004年10月26日,中國航油期權交易的主要對手日本三井開始逼倉,在現場的集團領導當即決定不再展期,而是斬倉!中國航油期權交易第一次出現了實際虧損,而這次斬倉撞在了曆史最高價位55.43美元/桶,實際虧損達1.07億美元。隨後兩周,批準斬倉的實際損失累計達3.81億美元。
2005年3月16日,中國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向新加坡高等法院就期權合約欺詐起訴阿爾龍(J.Aron)新加坡公司。阿爾龍是美國投資銀行高盛旗下的商品交易公司,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商品交易機構之一。由於阿爾龍公司在與中航油簽訂的兩項期權挪盤協議中,存在虛假陳述、疏忽、違反法律責任與欺詐等多項行為,中航油要求阿爾龍對該兩項協議給予賠償或撤銷。
從公開的媒體報道中,可以看到日本三井物產(綜合商社)、日本三井住友銀行、美國高盛及其新加坡子公司“阿爾龍”,他們中有的是中航油的借款人,有的為中航油提供期貨交易的谘詢,有的又是中航油的逼倉對手。究竟那個被稱做“三井”的公司是何方神仙,他與“高盛”是什麽關係,這些似乎很少有人注意。
懵懂入轂三方對一
在紛繁複雜的中航油事件背後,涉及太多的公司名稱,如果梳理一下這些名稱,我就會發現其實這是一場圍繞著一個莊家的賭局。這個大莊家就是“三井財團”,三井財團作為日本企業集團的代表,從戰前形成到戰後解體,再到重組,財團內各企業間有著深厚的曆史淵源。而“綜合商社”和“主辦銀行”在白益民所著 《三井帝國啟示錄》中被稱為日本財團的兩大支柱。
2005年11月,著名期貨公司格林集團董事長王拴紅在接受采訪時無意中提到:“三井物產非常關注上海燃料油期貨,因為其燃料油有三分之一賣給了中國,他們迫切希望在上海市場作套期保值。”同月,三井物產期貨公司和中國國際期貨在深圳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這是中日期貨業巨頭之間的聯姻。據悉合作主要圍繞互通信息和人員交流展開。顯然,三井物產擁有在中國燃料油期貨和現貨市場上的巨大影響力和發言權。
如果我們把中航油看成一個懵懵懂懂的賭徒,三井物產作為三井財團的一員,擁有世界上很多油田的股權,又是燃料油的大賣家,顯然是這場賭博的真正莊家(受益者)。在這場賭局中,三井財團有兩個重要的關鍵成員,一個是日本三井住友銀行,向賭徒中航油放債;另一個是與三井住友銀行相互持股的高盛公司,通過其在新加坡的子公司阿爾龍向賭徒中航油提供財務管理和期貨交易谘詢。三井物產、三井住友銀行分別作為三井財團的綜合商社和主辦銀行,其關係不言而喻,而人們所熟知的美國著名投資銀行高盛也和三井財團的關係極為特殊。
三井住友銀行由三井財團的櫻花銀行和住友財團的住友銀行合並而來。早在1986年,住友銀行花費5億美元獲得了高盛公司12.5%的股份,成為高盛的大股東。高盛和三井住友銀行一直保持密切的合作關係,1997年後日本各大銀行受壞賬包袱影響,三井住友銀行2003年1月向高盛發行可兌換優先股,以獲得高盛集團1500億日元(約12.5億美元)的投資。高盛因此獲得三井住友銀行7%的股權。
這樣,在中航油懵懂參加的四方賭局中,三井財團關聯企業(三井物產、三井住友銀行、高盛)占了三個位子,並扮演著不同角色,而另一個位子留給了中航油。三井物產擁有全球的貿易和情報網絡,判定石油價格將持續上漲,提前購買大量訂單。隻要中航油從三井住友銀行借錢,然後按照高盛公司的意見投入賭局,結果不言自明。
中航油集團總公司事後調查認為,期權投機事件的整個交易,期權交易對手有違商業道德。第一家和新加坡公司進行期權交易的是高盛銀行,它讓陳久霖嚐到了200萬美元收入的甜頭。其後的三次挪盤中,有兩次是它出的主意。高盛銀行明知新加坡公司的淨資產為1.5億美元,挪盤後的風險損失已遠超過的淨資產,仍建議陳久霖挪盤而沒有給予足夠的風險提示。
為什麽我們說三井物產是藏在背後的最大莊家呢,因為她擁有得天獨厚的“網絡”優勢。作為全球最大的綜合商社,她不僅控製上遊的油田、礦山,同時也從事從“衛星到雞蛋”的各種商品貿易,還擁有如三井物產期貨公司這類專門從事期貨交易的子公司。三井物產並不是單獨的貿易公司,而是 “綜合商社”,是三井財團最核心的組織。
白益民先生解釋說: “所謂“綜合”主要有兩個含義,一是產品範圍非常廣,無所不及;二是功能、職能也是非常廣泛的。綜合實力表現在各個方麵,比如三井物產的市場營銷能力、融資能力、物流能力、風險管理能力,以及和三井物產合作的所有合作方的網絡構成的能力,支撐公司貿易經營的財務能力等。”
曾經在三井物產做過資深期貨交易員的龐濤,針對“中航油事件”說過這樣的話:“做期權沒有靠賭掙大錢的,除非是賄賂、欺詐或者信息不對稱。”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體會到,排除商業欺詐的可能性,單從三井、住友財團在新加坡的如此龐大產業體係,相對“中航油”來看,就占有絕對的信息不對稱優勢。
臥榻之側豈容他入
新加坡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的要衝,控製著歐亞非海上交往的咽喉通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現在的新加坡已發展成為東南亞地區重要金融中心、運輸中心和國際貿易中轉站,世界電子產品重要製造中心和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
新加坡的石化工業也有很強的日資色彩,1971年底,新加坡政府要求住友財團的住友化學公司協助規劃,經過多年的努力,先後成立新加坡石化公司(私人)有限公司 (PCS)、新加坡菲利普斯石油化學公司 (TPC)、聚烯烴公司(TPC)和新加坡denka公司(DSPL)等,而逐漸形成完整的石化工業體係。
對於這個世界性的戰略性據點,三井財團是不可能放棄的。三井化學公司先後在於1987年、2001年分別成立全資子公司三井化學(新加坡)有限公司和三井合成橡膠(新加坡)有限公司,三井化學又聯合三井物產等財團相關企業合資成立了苯酚工廠(MISTMI PHENOLS SINGAPORE.PTE.LTD)和MTK化學有限公司。三井化學在新加坡經營20年,投資超過數十億美元,其業務範圍已經覆蓋整個石油化工產業鏈。
三井財團成功地把新加坡變成了他們在東南亞的戰略據點。三井物產、三井住友銀行、商船三井、三井化學、住友化學、三井造船等一係列財團關鍵企業,在新加坡成立了合資或獨資公司,形成了既有上遊油田和煉油廠,又有下遊倉儲設施和分銷網絡等一係列完整供應鏈的體係。這種穩固的體係在波蹂雲詭的海外資源市場爭奪中,進可攻,退可守,從而長期穩定的保障了日本海上生命線。
中國航油是中國航空油料總公司於1993年5月在新加坡創辦的,但長期處於虧損和“休眠”狀態。1997年7月,總公司決定選派新的總經理。陳久霖因素質全麵、具有特長而從多名人選中脫穎而出。陳久霖以21.9萬美元資金起步,短短幾年時間,就使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從一個默默無聞、虧損休眠的小貿易公司發展成為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的明星跨國企業,成為執行國家“走出去”戰略的“典範”。
2004年08月,中航油宣布收購新加坡國家石油公司20.6%股權。新加坡國家石油公司是新加坡最大的石油與天然氣公司。其主業是石油和天然氣的開發、生產、煉製、倉儲、分銷以及原油和石油產品的貿易等,是一個具有完整供應鏈的石油企業。陳久霖說,中國航油的目標是成為首家既有上遊油田和煉廠、又有下遊倉儲和分銷網絡等一係列完整供應鏈的海外中資石油企業,而且,這個供應鏈將跨越國界,從產油國到煉廠和倉儲中轉、直至消耗國等。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這種發展顯然不會讓某些國家和企業感到舒服。
期貨市場“毀屍滅跡”?
2007年2月,新加坡《聯合時報》報道:“三井物產在新加坡公司的前石油交易員山崎言誌(Noriyuki Yamazaki)被警方逮捕,他在接受盤問後保釋在外。”三井物產向東京證券交易所提呈的文告說,在三井石油亞洲公司去年因交易輕石油蒙受8100萬美元的虧損後,已決定在今年3月底關閉這家新加坡的公司。三井物產和三井石油在發現“因輕石油的現貨和期貨交易出現虧損卻企圖隱瞞”而進行了調查。
三井石油是三井物產在新加坡的獨資子公司,進行石油產品期貨交易。根據業內消息猜測,三井石油其實並非關閉,實際上可能會搬遷到香港或遷回東京。其實,三井物產在2006年11月就發現問題,當時報道過三井物產派駐新加坡的一名35歲男日本籍交易員,企圖隱瞞他在石油產品期貨交易出現一筆96億日元虧損的事件。雖然當時公司沒有透露交易員的名字,來自公司及行內的消息說是山崎言誌,他是三井石油唯一的高級輕石油交易員。
三井石油發言人說,行政及人事的問題可能需要到2007年3月28日才能解決。雖然三井石油因輕石油交易虧損而停止所有的衍生產品交易,但仍會繼續從新加坡購買現貨原油及燃油,而在香港的公司則將積極參與輕石油市場的交易活動。三井物產因為其子公司“三井石油”的8100萬美元損失就急忙關閉,不覺讓人感覺驚異,是否有什麽不可告人的其它目的?
三井物產期貨公司在日本80多家商品期貨經紀公司中規模位居前五名,是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的子公司。三井物產是日本首個“綜合商社”,其核心職能有兩個:一是通過各種各樣精心設計的服務促進國際貿易活動;二是通過全球性地調動信息、人力、財力等資源創建新的業務、新的公司和新的產業。
三井物產期貨公司是日本期貨業的佼佼者,具有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現貨背景,原油、金屬等商品交易量都很大,擁有豐富的期現結合經驗,透徹研究期貨與期權、期貨與現貨之間的關係。2005年11月21日,三井物產期貨公司與中國國際期貨公司戰略合作簽字儀式在深圳舉行。“人員交流與信息互換”成為現階段雙方合作的重點。
三井物產期貨公司通過與中國國際期貨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加強雙方人才與信息的交流,同時了解中國期市政策的動態。中國期貨公司當前人才交流與信息互換更顯迫切,但是卻處於與三井財團完全不對等的地位。很顯然,加強與有國家儲備局背景的中國國際期貨公司的關係,成為三井物產掌控中國市場的重要戰略之一。
在中國石油期貨市場的消息中經常能聽到三井物產的聲音。2006年07月17日,日本三井物產期貨公司首席商品策略師江森稻田對中國企業發表宏論:“以色列攻打黎巴嫩導致中東地區政治局勢再度惡化,地區更加不穩定,本周內紐約市場8月份石油價格可能會漲到每桶80美元,到9月底可能升至每桶96美元。”然而,事實與此截然相反,油價最高上衝至78.40美元記錄高點之後,就開始一路下滑,一直跌至60美元附近才有所企穩。
而後,2006月12月8日,江森稻田預測則稱:“隨著原油替代品——生物燃油的興起,市場投資者的興趣可能從能源轉向農產品(行情論壇),2007年原油價格或許會大跌至每桶40美元。”真不知道,當初“中航油”的陳久霖是不是也接收過如此迅速翻轉的消息。
一旦在新加坡這家石油期貨公司關閉,過去操作的曆史記錄就不可查了。不知道其交易中是否有與“中航油”有關的記錄?既然三井物產自己的交易員都有欺瞞自己公司的問題,那麽如果他有對“中航油”或其它客戶的交易,其誠信是否要值得懷疑?
白交學費是可恥的
從2004年底至今的兩年多中,當“中航油”因為其5.5億美元虧損被包括三井住友銀行在內的債主們逼得走投無路之時,三井財團卻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僅以三井物產為例,2006年5月三井物產中國總代表副島利宏在中國循環經濟發展高層論壇上說道:“2005年,三井物產銷合並售額達到1265億美元,純利潤17億美元,總資產730億美元。”有消息說,三井物產2006年財政年度(截止2007年3月31日)的利潤預計達到40億美元。
三井財團的企業群經營規模龐大,形成以三井物產為龍頭的集團化經營。三井物產所提供的附加價值,包括有:對事業或建設項目的財務運籌、原料或物資器材的安排供應、運輸流通手段的配合運營以及製品的營銷活動。麵對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三井物產通過聯合結算和持股形式,不斷擴大和加強與國內外相關企業的合作,擴大交易規模,謀求財團整體利潤最大化,產生“創造企業的企業”效應,不斷發揮著自己的“綜合力量”。
此時,對於中國企業來說,“中航油事件”交了5.5億美元的昂貴學費,也應當有所獲得才是。首先應該認識到,中國企業在走出國門的時候,麵對的是嶄新的市場環境,好像到處都有施展的機會,好像遍地都是等待撿拾的黃金,但事實卻並非如此。中國企業麵對的其實是已經被外國資本借全球化之名嚴密控製的世界市場,市場已經被瓜分。在別人的地盤上做生意,如果僅以“巨大的中國市場”為誘餌與國際大鱷們討價還價,等待中國企業的就隻有被愚弄被傷害,甚至是被摧毀的命運。
中航油集團總經理莢長斌說:“希望用我們的損失,喚醒更多國內企業的覺醒,才不枉我們交了昂貴的學費。”中國企業麵臨這樣的困境:一方麵國有壟斷企業占據資源和相應的權力,但卻沒有足夠的經驗、人才和管理機製與日本財團、美國金融資本這樣的國際大鱷們抗衡;另一方麵,久經風浪、具有豐富實戰經驗和作戰能力的民營力量卻得不到有效的資源和權力,被迫在經濟底層掙紮。
這樣的局麵必須改變,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停止內戰,而將民間力量和政府資源有效地結合起來,是擺在麵前的緊迫課題。在三井物產工作12年,目前專心研究日本財團體製的白益民在與《環球財經》的談話中強調,“中國企業必須組織起來,建立自己的財團機製”。尤其是要培養在商業情報領域的能力。另一方麵,從日韓商社引進中國籍人才、培養中國自己商社人才的機製也必須建立起來,如何讓中國企業擁有更多更優秀的忠誠的實戰人才,是中航油這類企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白益民形容他當年在三井物產東京總部的糧食部門研修和工作的感覺時說,每天都收到看不完的各類期貨市場、現貨市場和航運市場的報告。團隊中的每人按照分工和級別傳看這些資料,看似繁忙,但卻非常有序。在這裏可以捕獲世界各地發生相關商品的情況,也能與全球市場中的巨頭們隨時交流買賣信息。“那是一種什麽感覺 ——你在其他任何一個地方做生意都是井底之蛙。”
有關統計表明:在三井物產,大約 5—60秒鍾即可獲得世界各地金融市場行情,1—3分鍾即可查詢日本與世界各地進出口貿易商品品種、規格的資料,3—5分鍾即可查出國內外一萬多個重點公司的各年度生產情況,5—10 分鍾即可查出各國政府的各種法律、法令和國會記錄,5 分鍾即可利用數量經濟模型和計算機模擬畫出國內外經濟變化帶來影響的曲線圖。
西方資本蠶食我們的又一大陰謀--金融衍生品
中央民族大學證券研究室主任 張宏良 教授
2008年2月2日 而在所有金融衍生品中,互換最為可怕,因為互換本身就是為逃避金融管製產生的,並且當初恰恰是為逃避限製外匯資產流向國外產生的,如果說股指期貨是金融核彈,互換就是金融中子彈,中子彈的威力就是在建築物和戰車完好無損的情況下,能將其中的人員全部殺死,作為金融中子彈的互換,同樣能在資產負債表沒有任何異常的情況下,把中國的外匯資產乃至其它金融資產全部掏空。中國人民或許在某一個早上醒來會突然發現,億萬人民數十年艱苦奮鬥創下的金融家底已經空空如也,並且全部責任都會推到幾個或者十幾個乃至幾十個已經失蹤的交易員頭上。
對此,那些和西方國家串通起來掠奪中國外匯資產的買辦專家,肯定會信誓旦旦地說什麽我國金融監管十分完善,互換業務隻會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等。所以在此我們想提醒大家注意,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發明出監管金融衍生品的有效方法,特別是互換業務本身就是針對如何成功逃避金融監管而逐步發展完善起來的,人類對其運行規律的認識程度,要遠遠低於對癌症或艾滋病的認識程度,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找到治療癌症或艾滋病的成功方法之前,人類絕不可能率先找到管理金融衍生品的有效方法。這就是為什麽偏偏在這個時候把互換等金融衍生品搬到中國來的根本原因。
前些天我遇到《貨幣戰爭》的作者宋鴻兵,向他詢問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窟窿估計有多大?他說可能有2萬億美元。我當時一聽汗就下來了,美國等西方國家有2萬億美元的金融窟窿,我們有1.5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正好用來填補它的金融黑洞。
要用中國外匯資產來填補西方銀行的金融黑洞,可以同時采用明暗兩種手法,就明的方麵來說,主要是由政 府出麵和由買辦牽頭,引誘脅迫中國金融機構直接向西方銀行注入美元資產,越來越多的美國金融機構如同久旱逢甘露般地得到了中國注資,以至於英國首相布朗、法國總統薩科齊等其他西方國家的首腦,紛紛跑來中國要求利益均沾。在最近一次歐洲貨幣會議上,掌管2千億美元外匯的中投公司老總已明確表示,中投公司不會在次債危機中,趁機攻擊其他國家貨幣的漏洞,擾亂金融市場, 而是要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力量。什麽叫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力量?就是由我們來為全球金融危機買單。這是繼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第二次為世界金融危機買單,如果說上次我們是為亞洲最富有國家買單的話,那麽這次則是更上一層摟,在為全球最富有的國家買單。另一方麵,就是通過互換等衍生金融工具,人不知鬼不覺地把中國金融資產搬到西方國家。要做到這一點,隻需要賄賂控製關鍵環節的幾個 員就夠了。
而要防止出現這種情況,除了正義良知和愛國精神之外,沒有任何外在的製度建設能夠有效阻止。過去有句話,叫做精神原子彈,可以說,精神原子彈是能對付金融核彈、金融中子彈的唯一有效方法。隨著國際資本對中國金融打擊的逐步展開,人們將會越來越清楚地看到30年來摧毀道德體係和理想主義的可怕後果。如同喪失了靈魂的人隻能成為任人擺布的行屍走肉一樣,喪失了精神的民族同樣會成為任人宰割的一頭肥牛,看一下中國金融改革的時間表就會發現,中國正在越來越成為一頭待宰的肥牛,何時吃草何時喂水甚至連何時出欄都被計算得十分精確:隨著國家股法人股越來越多地落入外資手中,我們適時搞起了股權分置改革;隨著銀行資產因壟斷而飛速升值,我們又適時開放銀行,以十分之一的市價把銀行股賣給外資;人民幣升值把國際遊資和對衝基金引來了,我們又要適時推出股指期貨;西方金融危機爆發了,我們又適時地推出了互換等金融衍生品;越來越多的西方銀行出現了虧損窟窿,我們投資公司又在適時地注資,同時還適時地讓他們到中國來發行股票債券,把中國老百姓那點兒養老活命的錢也拿來填窟窿------
目前我們賬麵上擁有相當於10萬億人民幣的外匯資產和60萬億金融資產,加上股票市值共有上百萬億金融資產,另外還有上百萬億其它類資產。這上百萬億金融資產最終花落誰家,完全取決於極少數相關員的正義良知和愛國精神。在實體經濟時代,金融資產的歸屬取決於製度和政策,隻要製度和政策沒有缺陷和失誤,就不會出大問題;而在衍生金融工具主導的虛擬經濟時代,金融資產的歸屬則完全取決於個人的道德因素,這就是目前西方國家把時間納入破產範疇,對責任人實行終身懲罰的背景和原因。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明白了西方國家豢養的改革精英摧毀中華民族道德體係的惡果了,可以說,如果不發生曆史奇跡,中美之間金融戰的結局已定,決定輸贏的不是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而是理想主義和愛國正義精神。美國用基督教原教旨主義武裝起來的國民的理想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決定了美國君臨天下的磅礴氣勢,決定了美國在金融戰中的贏家地位,美國人也越來越嚐到了精神武裝的甜頭,總統布什帶領白宮一幫人天天在搞“早請示晚匯報”,雷打不動地天天下午學聖經,精神武裝越來越強大,可以說,美國擁有的精神原子彈遠遠超過物質原子彈對世界的威脅。
反觀中國,30年來由美國培養的各路改革精英源源不斷地匯聚膨脹,已成為中國改革的主導力量,打著思想解放的旗號,徹底解除了中國的思想武裝,30年來所謂思想解放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解除思想武裝的過程,用GDP代表的物欲主義否定了理想主義,用妖魔化中國文化和中國曆史的方法,否定了中國的愛國主義,最致命的是用非毛化的方法打掉了中華民族的統一意誌和民族精神,打掉了中國人的精神原子彈,把中國完全變成了一個肥大國家。牛羊的肥大永遠是為主人餐桌準備的,現在宰殺的時候到了,美國等西方國家都急不可耐地舉起了刀叉,宰殺的工具就是各類名目繁多的所謂金融創新和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從來就是雙刃劍,既可傷敵,又可自斃;在愛國者手裏是傷敵的武器;在買辦手裏則是賣國利器,並且其賣國的速度和規模,會遠遠超過晚清所有賣國條約的總和。互換,隻是其中一把最鋒利的封喉利劍。
金融衍生品運行的高度私密性,決定了監管完全是狗咬刺蝟——無從下口,莫說是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即便是金融衍生品創新的老巢美國,也是無能為力。進入中國後金融衍生品的高度私密性,再加上由美國訓練出來的金融買辦又故意罩上一層專業性迷霧,使得金融衍生品顯得更加詭秘難測,逐漸擺脫了中央的控製,致使中國上百萬億龐大金融資產的運作,完全落入了擁有西方背景的極少數金融買辦手中,這極少數金融買辦要麽已定居美國等西方國家,要麽身在港澳,要麽懷裏揣著綠卡,要麽已悄悄地在海外安營紮寨------,這些人聚集成一個狹小的金融圈子,根據跨國公司的授意,布局中國的金融改革和金融創新,平日則侈糜淫亂、紙醉金迷、揮霍無度,過著超越任何帝王的奢華生活。沒有這些人的所謂金融改革和創新,外資不可能僅從十多家銀行股差價中,一年就從中國攫取上萬億元的金融資產。這些人有意利用現代金融難以監管的私密性特點,在中國建立了一個國中之國的金融王國,即便現在中央更換掉金融領域的全部行政主管,也撼動不了這個金融王國,對付這個金融王國,除了以色列的摩沙德和巴勒斯坦的哈馬斯,再也找不到其它任何有效辦法,新政的最大軟肋就在這裏,中國應對金融戰的最大軟肋也在這裏。
寫到這裏,電視傳來了南方數百萬老百姓滯留在各個火車站難以返家的報道,我們的基礎設施那麽需要建設,我們老百姓的生活那麽艱難,可我們流血流汗創造的金融資產卻在流向西方銀行,哪怕是拿出上百萬億金融資產的百分之一,就能建造2萬多公裏鐵路,何來春運難的問題!
中國拚命發展經濟拚命賺取外匯的目的究竟是什麽?是到了該認真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了。
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都要讀一讀,轉發到你所知道的論壇上。
歐美聯手算計中國 世界金融大戰拉開序幕
4月中旬G7將在華盛頓舉行會議,就美國金融體係監管改革方案等重大事項進行討論,這將是自次貸危機爆發以來最重要的一次G7會議,預計無論對美國金融體係監管改革方案有何種分歧和一致性,都會對歐美金融市場改革以及金融市場穩定產生重大影響,並在很大程度上為目前仍在動蕩的市場提供下一步走勢的指引,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將為次貸危機解決方案提供線索。
目前市場對美國金融體係監管方案褒貶不一,其中美國大型投行等金融機構以及期貨業機構等對方案十分不滿,原因集中於美聯儲權力擴大之後,將加強對這些大型金融機構的監管並造成壓力,使這些大型金融機構在市場上呼風喚雨的靈活度受到約束,對其激進類的金融產品創新也是一種製約,而且美國金融體係監管改革的這種方向勢必也會影響到歐洲等國家。
但無論如何,美國金融體係監管改革勢在必行,此前由於大型投行等金融機構受到的約束較少,次級貸款市場的實踐業已證明,大型金融機構往往不顧風險將創新類產品兜售給市場投資者,導致不同種類的次級貸款證券業過度膨脹,並釀成泡沫。加上大型投行通過金融創新快速回收流動性以後,往往在全球四處投資推動美元外流令美元在全球流通速度加快趨向失控,使美聯儲調控能力減弱,無法對全球不同區域之間的美元流動性失衡施以平衡措施,因此通過加強美聯儲監管地位來增加對全球美元流動的調控力度勢在必行。
但對歐盟來說情況則大不相同,首先歐盟大型金融機構在全球的影響力遜於美國同類機構,加強監管或會束縛這些金融機構自由性和靈活度而使創新能力受損,另外美聯儲加強監管範圍之後,歐盟大型金融機構在美國本土金融市場的活動勢必也要受到監管和影響,總體上看,對金融機構加強監管實際上使美聯儲在全球的地位和影響力提升,而美聯儲對美國金融機構的“補貼力度”也會暗中加大,這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對歐盟央行或金融機構來說則是“請君入甕”,其中必然會發生一些相當複雜的相互討價還價和博弈。而且歐盟單一金融市場改革還未完成,還不具備歐盟央行強勢擴大監管金融體係的條件,這也可能會拖累歐盟金融市場的內部整合統一,因此歐盟可能會利用“透明度”這個概念,來要求美聯儲開放政策決定和監管舉措,以牽製將更為強大的競爭對手。
華盛頓G7會議動向透露給我們的不僅是歐美之間的博弈和平衡,還有影響力快速提升的中國因素。2月東京G7會議上各方對人民幣升值的態度有所鬆緩,主要是在次貸危機下人民幣全球地位大幅提升,尤其在東亞範圍內人民幣已經十分強勢,麵臨歐美金融監管改革相互討價還價之際,人民幣國際地位還可能快速增強,而人民幣對歐美的壓力將不僅表現在匯率上,而是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擴大全球大流通範圍,並以幣值相對穩定而受到全球投資者的青睞,美元和歐元受此影響將失去一部分市場,這種危險尤其在東亞區域為甚。所以華盛頓G7會議有極大可能會試圖對人民幣國際化的路線圖施加壓力,藉以穩定美元和歐元的全球市場。
保爾森此次訪華在中國開放市場問題上的措辭份量加大,其目的不外要求中國加快開放美元市場,並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捆綁”,以免美元地位受損,如果美歐陷入監管改革的博弈之中,人民幣完全可能不受任何捆綁的走出獨立的國際化進程,在亞洲經濟體全球地位上升和人民幣亞洲化的良好前景下,歐美將麵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是歐美不願看到的,對歐美來說,就是要把人民幣更緊密地“捆綁”上自己的“列車”,所以G7華盛頓會議給予中國經濟和人民幣的壓力可能包括匯率之外的市場和開放問題,這意味著中國已經提前加入全球金融市場博弈。胡錦濤主席在會見保爾森時明確表示,中美擔負著維護全球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共同責任,中方願同美方加強宏觀經濟政策溝通協調,為保持世界經濟增長、維護國際金融穩定而共同努力,這意味著人民幣的國際責任在於維護全球經濟健康和國際金融穩定,而不僅僅是G7的“全球化列車”。
看看中投(CIC)做的這些賠本買賣
以下文章轉帖自北京“財經”雜誌,可以說是在梁錦鬆介紹的黑石Black Stone(不是另一家優質黑石Black Rock歐)投資慘敗已經盡人皆知之後,又拉下了中投公司CIC(China Investment Company)愚蠢(似乎叫“賣國”才更恰當?)交易的另一塊遮羞布。在這筆十分複雜的交易中,中投公司的“財經專家”們就像一群白癡。這麽複雜的一個文件,其風險規避和收益保證都低的可怕,遠不如直接購買可轉換債券簡單有效。看下麵幾點:
1,投資收益隻有3%是保證的,其他6%須視大摩的操作而定。“9%”隻是一個空頭支票。
2,2年7個月之後轉換為股票是“強製性的”,不是如“可轉換債券”那樣由投資人自行決定。
3,每股的轉換價格之高駭人聽聞。
4,破產保護很成問題。上麵所說給了賣方那麽多本來屬於買方的權益,但中方買家得到的隻是“次級債”而已。萬一大摩破產,中方在最後清盤時竟然連“債權人”的地位都沒有。
這麽看來,之所以把文件寫得複雜,是為了讓國內的主管部門看不懂而已。其所有權益還不如簡簡單單的“可轉換債券”或“優先股”。
大凡使用國有資金而過於愚蠢的交易,都有可能存在損公肥私的黑幕。中國政府的有關部門是不是應該介入調查一下呢?還是就此相信中投的“財經專家”們真的都像一群白癡般愚不可及?
中投向大摩買了些什麽? 何傑 何鋒年 張方/文
公眾評判多集中在股價。至於中投購買的產品特質則無人問津
華爾街危情不已。三菱UFJ金融集團對摩根士丹利(下稱大摩)股權的高調收購,又喚起了公眾對於2007年冬季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投)投資大摩的關注。關於此次投資,直至目前,國內大多主流媒體仍然僅稱:中投斥資50億美元購買了大摩不超過9.9%的可轉換股權單位,中投按年收取大摩9%的利息,兩年零七個月後強製轉股,轉股價格區間為每股48.07美元至57.684美元之間。
然而,根據大摩向SEC披露的交易文件,中投此次的投資金額高達約55.8億美元,而非媒體所報道的50億美元。“簡陋” 的媒體報道再加上“散戶”心理的作用,使得公眾對此次投資成敗的評判多集中在了大摩目前的股價上。至於中投從大摩購買的究竟是什麽樣的可轉換股權單位,如何實現強製轉換,收益如何支付以及有何種投資保護機製則是無人問津。
本文將通過對投資工具的透析逐一解答上述疑問,同時希望將公眾目光的焦點由投資中不可控的價格風險轉移到投資工具本身以及投資保護機製上來。
何種投資工具?
根據大摩與中投之間的交易文件,中投向大摩投資的約55.8億美元購買的是一種被稱為Premium Equity Participating Security Units(下稱PEPS Units)的投資工具。PEPS Units有兩種表現形式:Corporate Units和Treasury Units。2007年12月27日初始發行時,大摩隻向中投發行Corporate Units。
Corporate Units
Corporate Units由信托優先證券與普通股購買協議組成。根據交易文件的約定,中投一旦購買Corporate Units,即視為同意將其投入的約55.8億美元全部用於購買大摩信托(Morgan Stanley Capital Trust A/B/C)發行的信托優先證券,而該信托優先證券所籌集的資金將被用來購買大摩2004年發行的次級債(Junior Subordinated Debentures,到期日為2042年)。因此,中投投入大摩的約55.8億美元的資金最初實際上是購買了大摩自己發行的次級債。
根據普通股購買協議,中投將在2010年8月17日至2011年8月17日期間(下稱購股期間)購買大摩的普通股。為了保證中投履行普通股購買協議,大摩要求中投將信托優先證券及其收益質押於紐約銀行(該行為大摩信托的托管人)作為擔保,質押期限直至普通股購買協議履行完成。
Treasury Units
為實現對信托優先證券的直接收益,中投也可以用等值的合格美國國債(到期日在2011年8月17日之前)來替代信托優先證券作為質押物,以解除對信托優先證券的質押。此時,該等合格美國國債和普通股購買協議即構成Treasury Units。故Treasury Units與Corporate Units的區別僅在於質押物不同,前者為合格美國國債,而後者為信托優先證券,普通股購買協議的內容並沒有變化。如果中投隻選擇用合格美國國債替代部分信托優先證券,此時的投資工具就包括Corporate Units和Treasury Units。在2007年12月28日至2010年8月17日之間,中投可以根據需要將Corporate Units與Treasury Units相互進行轉換。
信托優先證券的法律地位
根據交易文件,如果大摩在普通股購買協議履行前破產,普通股購買協議將自動終止。此時中投可根據其所持有的信托優先證券向大摩主張權利。信托優先證券具有債權和股權的雙重特征,而美國法院在對其性質的認定上還存在著分歧;大摩在交易文件中也聲明,其並不能保證信托優先證券的持有人一定能在破產程序中獲得債權人的地位。
如何“轉”為普通股?
強製轉換
根據交易文件,中投未來將獲得的普通股並非由Corporate Units或Treasury Units直接轉換而來,而是需要依照普通股購買協議來“購買”。
如果在購股期間中投持有Corporate Units,則大摩會盡力嚐試將其中的信托優先證券在公開市場上出售。若出售價格高於原發行價格,則出售成功。所得價款中,平價部分將被自動履行普通股購買協議,溢價的部分屬於中投。在購股期間內,如果沒有其他機構購買信托優先證券,或者其他機構的出價低於原發行價格,則出售失敗。此時,大摩將以原發行價格回購中投持有的信托優先證券,並用該回購價款為中投購買其發行的普通股,中投視為自動接受。
如果屆時中投持有Treasury Units,償付到期的合格美國國債所得價款將在購股期間被自動用於購買大摩的普通股。
購股價格、持股比例與調整
根據交易文件,中投購買大摩普通股的參考價為48.07美元,並且隨著市場變化,最終購買價格將會在每股48.07美元至57.684美元之間調整,但中投持股比例最終不得超過9.9%。
另外,根據雙方約定的反稀釋條款,在普通股購買協議履行之前,若發生大摩以股票作為股利分紅、拆股以及進行現金分紅等事項,中投可以在履行普通股購買協議時行使反稀釋的權利,以保證未來在大摩的持股比例。
9%年收益如何支付?
9%年收益的構成
9%年收益實際上分為兩部分:在普通股購買協議未履行完畢之前,大摩將會按總投資額的3%向中投支付年收益;而6%年收益則來源於大摩信托所投資的次級債的利息。
9%年收益的分配方式
3%收益是否支付將根據中投何時履行普通股購買協議而定。一般情形下,中投在2010年8月17日之前均可獲得大摩支付的3%年收益,但當中投選擇在2010年8月17日之前以另行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大摩普通股時(Early Settlement),則大摩在收到中投就上述事項的書麵通知起,不再向中投支付3%年收益。
中投根據信托優先證券享有6%年收益,收益的分配時間開始於2008年2月17日,終止於信托優先證券在市場上成功出售或至大摩回購之日。但由於質押擔保的關係,隻有中投履行了普通股購買協議,或是以等額的合格美國國債作替換以解除信托優先證券的質押後,才能收到上述6%收益。同時為保證6%收益的確定性,中投要求大摩為此作了保證擔保。根據交易文件,大摩有權推遲支付上述9%的年收益,而且在現金不足以支付時,大摩可以通過發行次級債券的方式支付。
反思
10月8日大摩的股價已跌至每股約17.65美元,考慮到中投將來購股時每股48.07至57.684美元的價格區間,國內有評論認為中投此次又將重蹈投資百仕通的覆轍。然而,價格的波動是不可控製的,用目前的形勢去評價投資者當時的判斷本身是一種“事後諸葛亮”式的苛責,所以焦點不應僅局限於價格。
僅就交易文件而言,中投為交易中可能遇見的風險因素進行了防範,體現了一個投資者應有的專業性與謹慎態度。例如,根據反稀釋條款,中投可以在特定情形下行使反稀釋權,以保證持股比例;根據價格調整條款,中投有權要求大摩在市場價發生變化時,在一定範圍內調整股票購買價格;在利息的支付上,中投要求大摩提供保證,以確保在信托優先證券6%的收益無法得到的情形下由大摩支付;另外,雙方在購買PEPS Units交易的先決條件中約定了重大不利變化條款,從而使中投在某些不利情況下可以退出交易。
然而,不足的是,上述重大不利變化條款僅僅針對購買PEPS Units交易本身,對於中投購買PEPS Units之後須進一步履行的普通股購買協議,卻沒有約定任何類似的保護性條款。因此,一旦中投購買了PEPS Units,在其履行普通股購買協議前的兩年零七個月的時間裏,除因大摩破產、清算以及重組而被動退出外,中投約55.8億美元的投資沒有任何可選擇的“退路”。而在兩年零七個月之後,無論大摩經營狀況如何,中投都要成為這55.8億美元股票的持有者。
另外,三菱UFJ金融集團向大摩投資時購買的是普通股和可轉換優先股,而與中投同時入主華爾街的淡馬錫在投資美林時購買的全部是普通股。盡管將三者的投資工具進行比較未必合理,但令我們感到不解的是,中投在對大摩的投資中為何要選擇如此複雜的投資工具,中投為何不直接購買大摩的普通股?如果中投顧慮作為大摩股東所承受的風險,並想有一段觀察期,那麽,為何不選擇更易操作的可換股債券,而是選擇兩年後強製轉為普通股的PEPS Units?對此,或許隻有當事方清楚。
本文作者為雷傑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和律師。曹蕾和李欣對本文亦有貢獻。
國際投行向中國兜售在美禁售的“金融鴉片”
對一些中國企業來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帶來的最直接的衝擊還不是需求萎縮,而是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上出現了巨額損失。前幾天我們就報道了國航、東航等企業參與燃油套期保值交易導致08年虧損慘重的消息,在這之前還有中信泰富因為與國際投行對賭澳元匯率,巨虧近150億元。為什麽金融衍生品會成為中國企業的滑鐵盧?在衍生品交易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麽樣的秘密?今天我們就請有關專家來揭開謎底。
美國禁售的高風險金融衍生品為何在中國找到了巨大的市場?
美國康奈爾大學金融學教授黃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有點像,不是我發明的詞,有人發明的叫‘金融鴉片’。”
黃明,美國康奈爾大學金融學終身教授,同時兼任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長江管理學院教授、學術副院長,也是最早提醒中國政府與企業要警惕金融衍生品過度膨脹的學者之一。黃明告訴我們,被稱為“金融鴉片”的這些複雜的金融衍生品,絕大多數都是華爾街的國際投行設計出來。然而,這些最終銷售給中國企業的金融衍生品,目前在美國本土市場上卻難覓蹤影。
黃明:“國際投行內部有明確的規定不許在美國銷售,原因為什麽?美國監管太嚴了。”
1994年,曾經是美國十大金融機構之一的信孚銀行被推上了被告席。起訴信孚銀行的,是著名的寶潔公司。寶潔指控信孚銀行通過欺詐手段對其銷售極其複雜的金融衍生產品,導致寶潔公司虧損1.02億美元。信孚銀行最終被法庭判定有欺詐嫌疑,在信譽崩潰之後被德意誌銀行收購。黃明認為,正是這種法律威懾,讓華爾街的投行不敢在美國國內銷售複雜衍生品,但卻轉而向新興市場發起了進攻。
黃明:“這種產品有巨大的向下風險,往上給投資者的回報是很小很有限製的,但是往下的風險可以幾十幾百倍,因此你要是讓投資者簽這種合約,導致巨額虧損,所以投行在美國會承擔極大的法律責任,因此投行分析來分析去決定不敢在美國銷售這種產品。”
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曾經在摩根士丹利擔任了9年的亞太區經濟學家,他告訴記者,類似幾大航空公司這類風險特別高的對賭金融衍生品一般不會在美國銷售。
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在美國的話幾乎沒人做,主要就是針對華人來做的,華人的話,主要就是,一個香港人台灣人做得很多,還有大陸人做得很多。”
香港保障投資者協會會長呂誌華告訴我們,在香港銷售金融衍生產品的銀行有10家左右,大部分是美資銀行,根據他了解的情況,這些投行銀行嚴禁把這些複雜的金融衍生產品產品出售給美國的投資者。
香港保障投資者協會會長呂誌華:“那原來這種衍生工具產品是不可以售賣給美國的投資者的,那在條文裏麵很,有清楚的列明,那他們的理由就是說,美國的投資者可能是涉及到稅務方麵的問題,所以這種衍生工具是不可以售賣給他們。”
呂誌華認為這種理由非常勉強,在香港有很多美國投資者買賣股票、房地產等,並不涉及到稅務方麵的問題。
呂誌華:“但是我覺得那裏最重大的原因就是這種衍生工具的產品風險太高了,那所以在美國是不可以售賣的,最主要原因如果是出了事的時候,一般來說依照美國的監管條例,那投資銀行是要賠款給那些投資者的,那過去來說也是曾經出現過這種情況。”
剛才專家告訴了我們一個重要的信息,原來這類帶有對賭性質的高風險金融衍生品在金融業最發達的美國是禁售品。事實上,經曆過多次危機的美國金融界對衍生品交易一直不敢掉以輕心,股神巴菲特就曾經把衍生品稱作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奧巴馬政府5月13日還剛剛推出了一個加強監管的新框架,一些場外交易的衍生品將被強製要求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可是這些金融鴉片又是怎麽傳到了中國企業手上呢?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其中的內幕。
在美國不能銷售的產品,卻在中國找到了巨大的市場。2004年,黃明以衍生品專家顧問的身份應邀回國參與中航油重組,在親自查了中航油購買金融衍生品的相關合約之後,黃明意識到,中國企業正在遭遇華爾街“金融鴉片”的侵蝕。
黃明:“在這個過程中,我簡直就嚇了一跳,這個國際投行為了自己榨取巨額利潤,給中航油新加坡設計了一個極其複雜,極其就有點像是劇毒產品,我的反應總結就是兩個字:氣憤,這個氣憤就是氣憤我們的國企會如此的愚蠢,做這種對自己對這個企業完全沒必要的合同,然後導致巨額的虧損。”
黃明告訴記者,金融衍生品的功能原本非常簡單,就是為了幫助企業消除未來可能存在的風險,那些複雜金融衍生品所起到的作用卻恰恰相反。
黃明:“簡單和複雜,按對一個衍生產品的定價、風險、計算它的數學複雜程度來區分,那麽簡單的有初中數學水平就能搞定的,比方說期貨、互換那是絕對簡單的,還有用諾貝爾獎理論才能定價,就期權,最簡單的期權,比諾貝爾獎理論能定價的簡單期權之上的,我都稱為複雜的,那都得靠幾百幾千行的計算機程序,一個非常懂的往往是物理博士,數學博士出身的人,來給他定價分析,才能把它給算清楚的,這一類都算是複雜的。”
記者:“您剛才說比諾貝爾獎還複雜的金融衍生產品,我們國內有很多企業在做?”
黃明:“那當然,我們這一輪的央企的虧損,絕大部分,90%以上,全部是,這是極端複雜的衍生產品,連諾貝爾獎的公式都無法定價的這些產品。”
那麽黃明所說的“複雜衍生品”究竟有多複雜?中國農業大學期貨與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常清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事實。
中國農業大學期貨與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常清:“有一個大學老師被航空界請去做谘詢,那是我的學生,他告訴我,他說他看完了之後,他感覺非常吃驚,覺得這個合同有如此內容之多,就是150多頁,就他來看,就他是個專家性質的,他得看它幾天,而且好多看不明白,就它在提示風險的時候就很小的字,把好的時候都說得很大的字。”
作為中國期貨市場的創始人之一,常清也一直關注著國際投行在中國的一舉一動。前不久國內幾大航空公司因套保巨虧的消息披露後,他就對幾家公司的公開資料進行了分析。而從這些報告中,常清也發現了國際投行真正的意圖。
常清:“舉例講說高盛手裏拿著大量的石油的多貸,一直往上漲他也賺錢,但是他也怕價格下跌,怎麽辦,他就從中拿出一部分錢來買保險,怎麽買保險,就說價格一直往上漲的時候,我每月給你多少錢,這不是保險費,但是一旦價格跌到某個位置,你就變成了買者,它等於把手裏的多貸、原油全賣給你了,它沒有風險了。”
黃明:“我們的社會,對我們國際大的投行,有迷信有盲目的崇拜,把當成精英,把他們當成獨立的專家,而事實上國際投行是一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一個商業體係,你不能把商人當成一個獨立的專家,我們的企業經常犯這種錯誤。”
然而,犯錯的並不隻是中航油一家。2008年10月底,中信泰富驚爆147億港元虧損。常清告訴我們,中信泰富巨虧的罪魁禍首,依然是他們與國際投行簽訂的那些複雜金融衍生品合約。
黃明:“中信泰富做套期保值,用了劇毒巨複雜的衍生產品,完全沒有必要,因為他要真想套期保值,澳元套期保值很簡單就去做期貨互換,這些市場非常簡單定價上不會被人宰也特容易懂,但他恰恰選擇了極其衍生產品,從這個角度來說也是一個惡性的投機。”
中國企業接二連三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發生巨虧,促使黃明多次在多家媒體上發出呼籲,提醒國內投資者高度關注複雜金融衍生品的危害。一位曾經負責某著名國際投行在亞洲區兜售複雜衍生品的朋友,在看到黃明的向他坦陳了自己內心的不安。
黃明:“他說那一陣經常有負罪感,他到企業去銷售衍生產品,他覺得就像是給人扔了一個炸彈扭頭夠就跑了這個感覺,第二個,他評論到了,他們投行的投資銀行部,就幫企業上市幫企業融資的是給企業創造價值的,但是這個衍生產品部,給企業兜售複雜衍生產品的,是給企業摧毀價值的。”
這位國際投行的經理講述的另一個故事,可以讓我們更進一步看清複雜金融衍生品的真麵目。
黃明:“他的一個投行賣衍生產品的哥們,到亞洲某企業家賣衍生產品,沒賣成功,但是把這企業家的女兒給娶了,因此就加入這個家族了,結婚之後,有一陣之後,另外一個投行給這個家族打電話,兜售類似的衍生產品,他抄起電話來,就警告那個投行,說你敢往這賣,我去告你,以前自己賣,可以,一旦加入家族了,再也不允許別人賣了,因為他知道,他要是賣給自己的家,他絕對不敢賣這種產品的。”
複雜金融衍生品交易讓一些中國企業遭受“血洗”
一些中國企業冒然參與複雜金融衍生品交易,成為國際投行轉嫁風險的對象,最後造成了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元的虧損。實際上,吃下這些金融鴉片的,不僅有國字頭的大企業。之前我們在節目中也曾經報道過,一些香港投行機構在內地推銷一種叫KODA的金融衍生產品,不少國內民營企業家把幾十年的心血都賠得一幹二淨。風險和收益明顯不對等的複雜金融衍生產品,為什麽會成為這些人的投資選擇?
賴建平第一次接觸KODA這種金融衍生產品,是通過妻子的校友張寧,這位在香港荷蘭銀行擔任私人銀行投資顧問的朋友,在2007年6月專程跑到北京,向賴建平夫婦介紹她所在的荷蘭銀行私人銀行。
荷蘭銀行(香港)私人銀行客戶賴建平:“我們當時就吃完飯以後,當場在飯桌上不到五分鍾,就簽了一百多頁的一個全英文的文件。”
作為律師,賴建平覺得這僅僅是一個開戶文件,隻要帳戶裏沒有打入資金,也就不存在什麽風險。再加上對朋友的信任,賴建平並沒有了解這些英文文件到底是什麽內容,就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賴建平:“她打著的名片是荷蘭銀行私人銀行的董事你明白吧,那董事,按我們的理解董事是公司的高管,不是一般人,既然你又是美國留學回來的,又是荷蘭銀行的高管,你還是我們的朋友的朋友,我有什麽理由不相信,不信任你呢?我還怎麽可能去跟你,我說要求把一百多頁的英文文件翻成中文,我請律師來給我出法律意見書。”
簽署開戶文件之後不久,賴建平就把資金打到了這個帳戶上,對金融衍生產品完全不懂的賴建平,把自己財富增值的希望完全交給了這個香港荷蘭私人銀行的投資顧問。
賴建平:“因為我們既然是信任,是顧問,我們就言聽計從,她叫我們買什麽我們就買什麽,叫我們買哪個產品我們就買哪個產品,就開始一直做。”
黃偉業曾經是郝婷在花旗銀行的客戶經理,兩人還算比較熟悉,後來黃偉業跳槽到星展銀行之後,就不斷打電話給郝婷,希望郝婷成為香港星展銀行私人銀行的客戶。
星展銀行(香港)私人銀行客戶郝婷:“他當時給我講就是說,他們星展銀行是新加坡最大的國有銀行,新加坡是世界上最法製的國家之一,我說我的錢轉到你這邊的話,你每年綜合收益率你能給我多少?他說,高的話30%—50%,最保守的估計15%—20%。”
後來黃偉業專程從香港飛到北京,來見郝婷,並在會麵的時候,讓郝婷簽署了在香港星展銀行開戶的英文文件。回到香港後,黃偉業為郝婷重新注冊了一家公司,並且在香港星展銀行開設了帳戶,專門用來投資KODA產品。至今這些文件還保存在郝婷的Email信箱裏。
郝婷:“這全是英文,一個漢字都沒有,如果有就是郝婷兩個簽字是中文,這個公司的所有文件,沒有跟他當麵簽的,全部是他Email過來以後,他給我指示,你在第幾頁的那個地方簽字,這個Email都有,我給他簽完以後,把這一頁傳真給他。”
根本不懂英文的郝婷,出於對星展銀行和黃偉業的信任,就在文件上一一簽下了自己的名字。正是這些文件,星展銀行開始為郝婷購買這種叫KODA的金融衍生產品。
美國康奈爾大學金融學教授黃明:“當他們拿著什麽哈佛的學位,西服革履的,然後代表著銀行,打著是總經理的名片,整個團隊來跟你,特別職業化的跟你談他們的投資產品,尤其是針對你們這種高端人士投資產品的時候,你很容易相信他們,因此當他們拿出這些一百頁的合同,你不懂的合同,要簽的時候,這種盲目的信任就導致你簽了這種合同。”
黃明博士在長江商學院的學生,有很多都是民營企業家,他們中的不少人因為投資KODA產品而損失慘重,而他們當初到香港投資,也是因為朋友的介紹,那些銀行銷售人員在介紹金融衍生產品時,往往描述這種產品如何能夠賺錢,但是卻不告訴投資者背後的巨大風險。
黃明:“當這一類的產品的風險極其不對稱,當你賺的時候,你就賺了一點,但是你虧的時候,底基本上沒底了,而這種風險極其不對稱的風險,往往西方銀行或者投行沒有向這些投資者完全披露,但是銀行告訴投資者這些風險的時候,我敢相信大多數的投資者都不願意做這個合約的,我認為很多銀行不是所有銀行,很多銀行,沒有完全披露這個虧損的風險。”
黃明博士認為,有些銀行推銷員不僅不給投資者提示風險,甚至還背著銀行在客戶的開戶文件上做假。這是賴建平當時的開戶文件,我們看到除了賴建平的簽名之外,沒有一個中國字。但是這份開戶文件上卻顯示,他們提供了中文資料。
賴建平:“因為她當時都貼好小標簽在哪個簽字處,我們隻是簽了一套空白東西,她既不給我們解釋,也不給我們商量,問我們應該怎麽填內容,所以她把這套東西拿回去以後,她擅自在所有的地方按照她的需要給我們填內容,還有更惡劣的是,你看看,這個有個所謂的風險披露聲明,風險披露聲明好幾十頁全是英文的,結果你看它怎麽說的,它說這個按照客戶選擇的語言文字也就是中文向簽字的客戶提供了本風險披露聲明,它說按照我的選擇,我選擇的中文向我提供了風險披露聲明,但是在哪兒呢?她要給我提供了,一定會讓我在上麵簽字的。”
我們該如何麵對金融衍生品?
前不久,在報道國內幾大航空公司投資航油套期保值出現巨虧的時候,我們也調查過其他幾家境外航空公司的業績,它們也都從事航油套期保值業務,但並沒有出現大的虧損,美西南航空甚至還獲得了一些盈利。這樣的業績對比說明在投資金融衍生品方麵,我們確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新手。正因為如此,我們在麵對金融衍生品的時候更應該慎之又慎。
在天津聚龍集團副總裁崔景士看來,判斷某一種金融衍生品是否“有毒”其實非常簡單。曾就職於國內最大的糧油集團,並代表集團長期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從事套期保值業務的崔景士,目前在一家民營企業擔任執掌期貨業務的副總裁。他告訴我們,在上任還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已經有多家國際投行向他兜售金融衍生品。
天津聚龍集團副總裁崔景士:“就是說如果他作為賣方的話,賣給你這個產品,所謂產品的話,你告訴他,你說我作為賣方,你作為買方,還是同樣架構這個產品,這一摞合同對方簽不簽,很簡單一個道理,你願不願意買,一般的時候,我相信對方都會說我不願意買,很簡單的一個東西,很簡單一個道理,還是引用巴菲特那句話吧:我從來不做自己看不懂的市場。”
常清:“露出我們有什麽問題,就說我們人才有問題,就是說我們這次大的經濟機構,大的國有企業對現在市場經濟的認識和了解還是有距離,有差距的,就說他們對究竟如何進行套期保值,套期保值的目的是什麽,怎麽進行套期保值,這一係列問題我認為還沒有認識,人才準備也不足,那麽往往都是什麽,領導說了算,那麽領導也沒有那麽多時間去學習,所以說又盲目的相信華爾街投行,這就促成了問題的發生。”
黃明:“對國際投行來說咱們不要抱任何期望,國際投行能夠宰割企業宰割投資者,能夠謀取暴利而不受到法律製裁,他們絕對會做的,大家老批評國際投行貪婪,一百多年來,他沒停止貪婪過,所以這個很難從他們這邊管住,隻能管住自己,怎麽管自己呢?我認為就是作為我們的國企,要加強內部風險控製,不懂得的堅決不做。”
“我覺得尤其針對國企最重要的還是在監管層這個角度多做點工作,因為國企假如沒有明晰的法規,不許做這個不許做那個,他們會去做的,而且事後沒有責任,因此我特別讚同國資委最近推出的這一係列新的規章製度,把這些都,什麽可以做,什麽不可以做都明晰化了,當我們加強監管的時候,而且追究責任的時候,要求披露的時候,確定不能做複雜衍生產品,那麽會使得我們央企向下的衍生產品的業務改善很多,所以總的來說我覺得,我該學的教訓,很大一部分已經在國資委最近的通知中體現出來了,這一點我非常欣慰。”
半小時觀察:認清“金融鴉片”
鴉片給中國人留下的是一段屈辱的曆史和無盡的傷痛,而今天,被專家斥為“金融鴉片”的金融衍生品又讓眾多的中國企業和投資者遍體鱗傷。
黃明教授告訴我們,這種帶有對賭性質的高風險金融衍生品之所以在美國不敢賣,是因為他們有嚴格的法律,一旦他們膽敢銷售,美國的法律可能會讓他們傾家蕩產。而他們敢賣給我們,就是因為他們覺得,賣給我們,他們沒有多大風險。我們現有的法律還不能拿他們怎麽樣?
他們能夠大行其道另一個原因是國內投資者對國際投行的盲目信任,身為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的黃明告訴我們,在美國,投行的經濟學家、高管很少有機會在公共媒體上發表自己的聲音,因為他們觀點、聲音背後是自身的利益,但是在國內,很多國際投行的經濟學家經常出席大型的活動,他們的觀點也充斥我們的媒體,成為主流的聲音。
在國際投行看來,那些對金融業務不太熟悉的國家和地區,無疑是最理想的傳遞對象。在這場赤裸裸的金錢遊戲中,所謂價值和專業都是投行的精美包裝,隻有風險和收益才是決定一切的籌碼。
吃一塹長一智,一些中國企業身上出現的金融衍生品巨虧風潮已經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相應的監管措施也在近期密集出台。不過,我們希望這些企業,包括國內的投資者不僅要提高對金融衍生品的風險意識,更重要的是看清這些“金融鴉片”背後的貪婪和虛妄以及國際市場嚴酷的遊戲規則,不要再輕信打著華麗招牌的陷阱。 (主編:孟慶海記者:高楊、康敬鋒)
樓繼偉的“虧損有理”論
日前,中投公司(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投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樓繼偉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演講時大言不慚地指出,考慮到黑石是拿長錢做長事,因此經濟衰退的時候可以大有所為。我對黑石的發展有信心。
此公此論一出,立即招致眾多國人的指責與駁斥,人們紛紛痛斥中投公司海外投資巨額虧損是敗家子行為,是替美國金融危機當替死鬼,但樓董事長仍象妓女一樣發表他自己的“虧損(賣淫)光榮論”。他說,市場上的評價都是短期評價,不是中投公司這樣的機構的評價方式。他進一步透露,截至目前,中投公司在黑石的持股比例已經超過10%,中投的進一步增持有助於改善對黑石的交易結構,有助於幫助美國垃圾公司擺脫困境。“(中投)每天都在盯市,但是我們在建立跑道,在重新看待我們的資產配置。”樓繼偉對投資黑石集團等美國垃圾公司迄今已經虧損超百億美元的情況隻字不提,反而聲稱“投資黑石是個很好的投資”。
2007年5月,美國黑石集團即將IPO,美國人認為宰中國一把的機會來臨,於是,美國財政部授意中國**購買黑石集團不能流通、也無投票權的股票,當時的中投公司還沒有正式成立,為了向美國爹表示忠心,還沒有開張的中投公司就急急忙忙動用約3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以29.605美元/股(約合230元/股)的高價購買黑石近10%的股份(101334234股無投票權的股票),鎖定期四年。在購買這個私募基金公司的股份的同時,中投公司還與它達成一份秘密協議,在秘密協議中約定,中投公司所購買的這些黑石股份,全部都是“無投票權的股權單位”,即中投公司雖然高價購買了1億多股的黑石股份,並且在未來四年中不出賣、不轉讓,但在黑石公司內部仍然沒有絲毫的發言權!
美國黑石集團(BLACK STONE),譯作“佰仕通”)成立於1985年,是美國一私募基金公司,以投資垃圾債券等金融衍生產品為主,風險之大可想而知。果然,中投公司所購買的黑石股票一路狂跌不止,到2008年2月,中投公司的這筆投資就已經虧損了一半,到當前,黑石的股價更是跌到每股8美元上下,中投公司的外投資迅速縮水近3/4,當初投資的30億美元隻剩下了1/4左右。
但中投公司似乎並沒有從黑石投資的巨虧中吸取教訓,它的海外“燒錢”活動也沒有到此為止,2007年12月19日,中投公司在美國財政部的直接指揮下,與美國大摩公司(摩根士丹利)達成協議,購買後者發行的約50億美元的股權轉換垃圾債券。當時,大摩對衝資產後資金鏈條正處於十分緊張的時候,據其財務報告顯示,大摩公司因次債業務而巨虧35.9億美元,中投公司的50億美元的“及時注資”,頗有“火線救急”的味道,令大摩和所有的美國股東欣喜異常。東莞證券首席分析師李大霄表示,中投公司進入大摩遵循的是危機投資的原則,這個時候進入對方可能會比較受到歡迎。人民大學教授李永森公開表示,由於次貸危機的衝擊,美國不少金融機構資金鏈緊張,大摩恰好正因衝減掉了數十億美元的資產而舉步維艱,中投公司此時的投資可謂“雪中送炭”!資料顯示,中投公司所購買的大摩可轉換股權單位存續期限為兩年零七個月,到期後必須轉換成大摩公司上市交易的股票,轉換價格最高不超過參考價格的120%,所以,中投公司的這50億美元的投資潛在的風險因素主要是大摩股票的下跌風險。截至目前,由於大摩股票一路暴跌,目前股價僅在10美元左右,而當時約定的轉股價格為每股48.07美元至57.684美元之間,即便是以此約定的最低價格計算,中投公司此筆投資的虧損也近40億美元。
中投公司海外“投資”就這樣一次次輕而易舉地“交學費”了,那就需要再向中國國內再弄些錢去補充一下。於是,中投公司將目光瞄準了國內無風險的新股發行。2007年11月,中投公司拿出1億美元參與中國中鐵的戰略配售,轉眼間就“盈利”翻番。果然顯示出中投公司“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優秀本色!“中投參與中國中鐵的IPO,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被解讀為失血過多後的一次短暫的補血過程。”齊魯證券張賓如是評價。
更令人震驚的是,2008年10月17日,黑石集團發布公告宣稱,該公司日前修改了與北京萬德福投資有限公司(Beijing Wonderful Investment Ltd)此前簽署的所有權協議,將實益擁有權上限從9.99%提高至12.5%。而北京萬德福投資有限公司是中投公司為投資黑石而專門設立的一家全資子公司,它的注冊地是北京西城區鬧市口大街1號,執行董事為高西慶。黑石集團在 10月16日 遞交給美國證券交易與管理委員會(SEC)的文件中透露,黑石集團已與北京萬德福投資有限公司簽訂一項新協議,以將適用於北京萬德福投資有限公司及其附屬公司持股上限提高至12.5%。黑石集團稱,中投公司計劃通過在公開市場買入來增持黑石股份,且增持不需獲得中國監管層的批準!也就是說,美國的黑石公司可以直接命令中國的中投公司、按黑石公司的要求拿更多的錢出來替美國的黑石公司拉高股價,以維護美國投資者的利益,而且,中國中投公司的這種投資行為不需要中國方麵的批準!看,一方是何等的霸道蠻橫,而另一方又是多麽的聽話順從!
據媒體預測,中投公司僅在黑石與大摩兩家公司身上的投資虧損已達60多億美元。盡管如此,中投公司副總經理汪建熙日前卻透露,中投可能持有黑石的股票達到5-7年的時間。汪建熙表示,對於中投公司海外投資的成敗不能過早下結論,中投的海外投資虧損還遠不算多,這點損失與中國所有的外匯儲備相比實在算不了什麽的。
繼投資黑石集團、摩根士丹利失利之後,中投公司更多的巨虧線索被不斷披露出來:其旗下的SLC(Stable Investment Corporation)投資於the Reserve管理的Primary基金(Reserve Primary Fund)因投資雷曼兄弟損失而引發大規模的贖回,要求贖回的資金規模約400億元美元,中投公司因此可能又要虧損54億美元。
據《華夏時報》報道,中投公司的海外投虧損資遠不止上述的在黑石與大摩兩家公司身上虧損的60多億和在Primary基金上身上虧損的54億美元,它還持有超過110億美元的美國垃圾基金,還有小摩公司(摩根大通)的主要貨幣市場基金23億美元、Invesco Aim Liquid Assets Portfolio 21億美元,以及德國資產管理的DWS貨幣市場信托15億美元,等等等等。
投資有風險,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我們也不能苛求一家投資公司每次都贏,但象中投公司這樣注冊資本高達2000億美元的公司,海外投資幾乎是節節失利,每投必虧的現象,確實很不正常。下麵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中投公司的神秘背景和它的“當家人”吧。
中國投資公司是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國有獨資公司,財政部通過發行特別國債的方式籌集1.55萬億元人民幣,購買了相當於2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作為中投公司的注冊資本金,公司於2007年9月29日在北京成立。樓繼偉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高西慶任副董事長、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胡懷邦任監事長,張弘力、楊慶蔚、謝平、汪建熙為副總經理。董事會成員共11人,包括3名執行董事、5名非執行董事、1名職工董事以及2名獨立董事,其中,3名執行董事分別為國務院副秘書長樓繼偉、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高西慶和財政部副部長張弘力。5名非執行董事分別來自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和國家外匯管理局5個部委,其中包括財政部副部長李勇、央行副行長劉士餘、外匯局局長胡曉煉、國家發改委投資司司長楊慶蔚、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匯金公司)總經理謝平、匯金公司副董事長汪建熙。2名獨立董事分別為原財政部部長劉仲藜、現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王春正。
據說這是一個重量級的組合——
樓繼偉,57歲。現任國務院副秘書長,曾任貴州省副省長、財政部副部長。朱**總理在上海時就非常器重樓繼偉,並且在自己退出總理位置之前專門安排樓繼偉去財政部“盯著錢袋子”。西方評價他是中國最有權勢之人、對中國改革最具熱心、最有“貢獻”之人。
高西慶,54歲,現任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曾任中國證監會首席律師和副主席。高西慶擁有美國杜克大學法學碩士學位,曾在華爾街為西方工作多年,對中美金融法律體係非常熟悉。當年,高西慶由朱**總理跨過正常程序,由王雪冰手下的子公司負責人一舉提拔到證監會當副部級的副主席。雖然各種告狀信一籮筐,涉及他超生(至少3個)超婚(至少2次)、生活作風、經濟犯罪等,但卻能得到該利益集團的搭救和重用,屢屢化險為夷。據可靠消息說,高西慶近期極有可能會被任命為正部級的中國證監會主席。高西慶曾在1999年至 2003年被朱**總理安排為中國證監會副主席。
李劍閣,朱**總理的前秘書,目前擔任著中央匯金副董事長,同時還擔任著朱雲來當總經理的中金公司的董事長,年收入數以千萬計。
張弘力,57歲,現任財政部副部長,曾任財政部預算司司長。
謝平,52歲,現任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匯金公司)總經理,曾任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金融穩定局局長等職。美國中央情報局安插在中國金融部門的眼線。
汪建熙,56歲,現任匯金公司副董事長,曾任中國證監會首席會計師、主席助理。從小與周小川同院長大的惡少,雖然劣跡癍癍,卻一直就受到周小川兄弟般的關照,一直帶著到中國銀行、證監會、到建行、擔任中央匯金副董事長、中金公司董事長(後將董事長位子賣給李劍閣)、擔任中投公司副總經理。
楊慶蔚,58歲,現任國家發改委投資司司長。
等等等等……
中投這個公司,所遵奉的原則是美國利益第一、個人收入第二、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忽略不計的原則。他們除了給自己製定高得驚人的薪水和獎金外,各重要位置任用的都是“海歸派”和海外國際騙子,我們不難想像,在這夥人的玩弄下,中國人民的血汗外匯會被糟蹋成什麽樣子。由於中投公司所處的特殊地位和它規章製度的不透明,所以樓繼偉等人根本就不會受到任何有效的監管,他們的海外投資幾乎無不戰無不慘敗,付出的各種數量驚人的“學費”也是實報實銷。與中投公司性質相類似的新加坡淡馬錫基金,在與中頭公司投資黑石等公司差不多的同時投資了美國的美林公司,盡管美林公司在本次金融危機中遭受了更巨大的損失,但淡馬錫卻未遭受損失。其原因就在於2007年12月淡馬錫入股美林公司時,曾與美林簽署了一份“選擇性投資條款”,其中明確規定:若在一年內,美林公司以低於淡馬錫入股價格48美元增發普通股,美林公司就要賠償差額或向淡馬錫免費發行新股,金額要與差額相等。正是這一條款,讓淡馬錫的幾十億美元投資在這場金融危機中毫發無損。相比於淡馬錫,中投公司的高層要麽是賣國賊,要麽是豬腦子,舍此之外,我們能找出別的解釋嗎?
但財政部財科所的國有經濟室主任、高級研究員文宗瑜卻不這樣認為,他說,中投公司當初投資黑石集團是理性的。中投公司投資佰仕通,對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走出去投資起到了“投石問路”的作用,投資華爾街有利於中國積累投資經驗,有利於提升中投公司的投資水平和品牌價值,也有利於博取美國的好感(三個“有利於”)。
同樣不承認自己非賣國賊即蠢豬的人還有中投公司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樓繼偉,他強調指出,他對中投公司的治理結構非常滿意,同時,投資黑石是個很好的投資。
央企追索燃油套保損失 不排除有被欺詐性質
2009年09月08日
國務院國資委7日表示,近期,從事油料結構性期權交易業務的部分中央企業向交易對手致函,表示鑒於對該項業務的內部調查正在進行,其保留追索權利。此舉屬於企業在商業活動中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的正當行為,國資委予以高度關注和支持,有關交易對手應當予以協助。
分析人士認為,此舉表明國資委對央企從事金融衍生業務的整肅力度正在加大。國資委對進行不合規操作的央企管理層進行問責是應該的。同時,如果上述合同涉及欺詐和不實成分,國資委和企業也可訴諸法律程序。
國資委“聲援”央企
此前有媒體報道,6家大型外資銀行和投行8月下旬收到來自國資委的一封法律函。該函稱,國資委下屬部分央企將對此前與外資投行簽訂的大宗商品掛鉤產品,保留不付款的權利。
國資委7日表示,針對部分央企金融衍生業務存在的問題,國資委已多次明確要求所有央企從事金融衍生業務必須嚴守套期保值原則,謹慎選擇交易對手,不得選擇風險難以認知的複雜結構產品,禁止從事任何形式的投機交易,並強調對違規行為進行問責。
國資委正在對油料結構性期權交易情況展開調查,並支持企業運用各種法律手段通過談判協商、倉位管理等措施,盡力減少損失,有效維護權益,同時保留采取進一步法律訴訟等權利。有外資投行人士表示,國資委的這種表態顯得“前所未有,且不同尋常”。
不排除金融衍生產品有欺詐性質
有分析指出,目前處於調查階段的企業應以幾大航空公司為主。
國資委有關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從國資委的角度來說,確實十分不滿部分外資投行對我國企業銷售此類金融衍生產品,國資委認為此類產品有欺詐性質。由於此類產品會造成企業巨大虧損,在歐美,已多被禁止。但由於亞洲場外金融衍生品市場並不發達,對此了解不多,所以並沒有禁令。也就使很多投行機構到我國來銷售這些產品。
資料顯示,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Air China Limited,簡稱“國航”)、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China Eastern Airlines Corporation Limited,簡稱“東航”)與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China Southern Airlines Company Limited,簡稱“南航”)去年全年合計虧損達279.06億元。其中,國航與東航,在此項業務上造成的浮虧就分別達到74億元和62億元。
東航有關人士介紹,在燃油套保上,目前該公司正在找專家做評估,同時已不做增量,隻做減量。
分析人士表示,除南航已終止合約外,另外兩家航空公司的燃油套保合同還在履行中。合同一般為三年,也就是套保合約最晚到2011年7月到期,主要集中在2010年。即使今年油價有所回升,與當時簽訂的合約相比,還有相當虧損。
不合法可以不付款
“場外金融衍生品交易是一對一的,是投行分散風險的一種行為,國資委和企業如果要進行法律訴訟,首先要了解合同是否存在不公平和欺詐性的內容。如是否揭示風險、風險與收益是否對等、複雜產品之間的關係為何等。”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證券報專家委員會委員常清指出,“如果存在不合法的條款,企業完全可以不付款。”
他認為,國資委進行正當的調查,了解實際情況是屬於正常虧損還是由於其他原因形成交易,是合情合法的。
常清指出,這或許也暴露了一些央企內部人控製問題,明明可以選擇更為簡單的場內期貨交易,卻選擇了複雜的場外交易。而一些投行也正是看到了這些問題,動用一些關係來向企業兜售產品。
分析人士指出,這次事件更是國資委整肅企業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一個序幕。不論結果如何,應看到的是“不套保是對企業和社會不負責任”。但企業今後更應注重防範套期保值交易風險,一些套期保值風險事件的重要原因是針對套期保值業務沒有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決策製度、操作管理和風險控製體係,包括沒有機會得到外部有力的監管配合。
深南電-高盛對賭油價
深南電:力挽油價對賭危局
http://www.cs.com.cn/gppd/05/200811/t20081120_1659938.htm
深南電:“金蟬脫殼” 高盛無奈放手?
http://stock.hexun.com/2008-12-16/112407042.html
深南電對賭協議糾紛涉嫌虛假陳述和內幕交易
http://stock.hexun.com/2008-12-18/112509945.html
深南電:力挽油價對賭危局
http://www.cs.com.cn/gppd/05/200811/t20081120_1659938.htm
正當市場人士擔憂深南電(000037.SZ,200037.SZ)將重蹈中航油覆轍之際,與高盛集團全資子公司傑潤(新加坡)私營公司(下稱傑潤公司)偷訂油價對賭生死狀的深南電,11月15日發布《關於深南能源(新加坡)有限公司轉讓其股權資產的公告》。
這似乎令對其命運倍感憂慮的投資者看到了轉機——與傑潤公司高度不對稱博弈的天平,正朝著有利於深南電的方向傾斜。
深南電上述公告披露,經與深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深業集團)協商,雙方就轉讓境外全資子公司深南能源(新加坡)有限公司(下稱新加坡公司)持有的香港興德盛有限公司(下稱興德盛公司)的100%股權給深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達成一致意見。
經對興德盛公司截至今年9月30日的資產審計評估,轉讓價擬以不低於34524.03萬元,相當於審計淨資產的1.85倍。
致命的二手約定
油價對賭協議簽訂後,深南電憑此期權投資,每月從傑潤手中笑納30萬美元投資收益。
然而,11月19日,隔夜紐約商交所12月輕質低硫原油期貨結算價跌至每桶54.39美元,創2007年1月份以來最低結算價。若按這一價格作為對賭期權的11月份結算浮動價格,深南電期權合約一個月高達280萬美元的虧損,就可把前三個季度210萬美元的投資收益全部吞噬。
致命的是,深南電與傑潤公司偷訂的期權合約並非僅此一份,還有尚未進入執行期的第二份期權確認書,正張著血盆大口等待深南電。
深南電簽訂第二份確認書約定:有效期為2009年1月1日-2010年10月31日,當浮動價高於66.5美元/桶時,公司每月可獲34萬美元的收益(20萬桶×1.7美元/桶);浮動價高於64.8美元/桶,低於66.5美元/桶時,公司每月可獲(浮動價-64.8美元/桶)×20萬桶的收益;浮動價低於64.5美元/桶時,公司每月需要向傑潤公司支付與(64.5 美元/桶-浮動價)×40萬桶等額的美元。
而且,這份對賭協議是否執行的主動權掌握在傑潤公司手中,由其在2008年12月30日18點前,選擇是否執行。
倘若未來一年國際油價不繼續下跌,維持在55美元/每桶的水平,則深南電需要向傑潤公司每月支付380萬美元,全年累計高達4560萬美元。按最新的1美元兌6.8293人民幣計算,深南電的期權合約投資虧損則會高達3.1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其2007年全年利潤的2.6倍。
手執絞索的傑潤公司,會否像勒死中航油一樣,令深南電一命嗚呼呢?
死亡突圍
知情人士透露,深南電化解潛在風險的最好辦法是提前終止兩份確認書的履行,而且,公司專項工作協調小組正與傑潤公司積極協商,爭取以較低的代價解除違規簽訂的協議。
那麽,意欲提前終止合約的深南電,要為此付多大代價呢?
據記者了解,雙方簽訂的期權合約並未約定具體違約賠償責任,終止期權合約履行的損失完全由傑潤公司單方提出。
但《關於深南能源(新加坡)有限公司轉讓其股權資產的公告》,似乎令人看到僵局突破的希望。
雖然深南電向深業集團轉讓股權的名義為引進戰略投資者,提升綜合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但興盛德公司的對外長期投資項目,於無形之中暴露了深南電股權轉讓的真實意圖。
完成轉讓前,興盛德公司分別持有深南電旗下的新電力公司、中山公司、東莞公司、工程公司、環保公司25%、25%、40%、60%、70%的股權,而這些公司均為深南電核心資產公司。
深圳某上市公司高管向記者表示,“深南電股權轉讓的目的非常明顯,就是把其設在新加坡的分公司變成空殼,防止在與傑潤公司潛在的法律糾紛中陷入不利,即使傑潤在海外勝訴,最終的結果也是雖勝猶敗。 ”
據深圳某知名律師事務所合夥人介紹,如果傑潤公司在新加坡起訴深南電獲勝,則深南電海外資產就會被當地法律部門查封、處置。
被傑潤公司搞垮的中航油前顧問認為,傑潤公司對中航油和深南電操作手法非常相似,不排除存在金融衍生產品銷售欺詐的可能。
“這些華爾街的國際大行們為了自身利益,會以高端客戶名義向客戶兜售並不適合它們的所謂高端金融產品,對因流氓公司的流氓手段,陷入不公平對賭的中國企業,應該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權威人士認為。
11月19日,深南電A收報3.48元,漲4.5%,深南電B收報2.1港元,漲2.94%。
深南電:“金蟬脫殼” 高盛無奈放手?
http://stock.hexun.com/2008-12-16/112407042.html
隨著深南電(000037,收盤價3.58)與高盛子公司傑潤,關於一致同意中止“油價對賭”協議公告的披露,困擾深南電長達幾個月的巨虧噩夢終於煙消雲散。受這一利好消息的刺激,昨日,深南電A走勢搶眼,以漲停報收。
為何向來“精明”的傑潤公司如此輕易地同意中止這項協議,在這一紙簡單公告的背後,還有什麽不為人知的故事?
“蹊蹺”的中止理由
據了解,在10月、11月兩個月中,深南電與傑潤公司曾經就協議問題進行了多次交涉,但是結果讓傑潤公司非常失望,傑潤認為,深南電的種種經營行動已經構成了違約,由此決定終止上述交易。而對於傑潤公司的這一說法,深南電則“無辜”地表示,自己並未有意違約,傑潤公司是“惡人先告狀”,不僅僅拒絕支付第一份確認書項下10月份應付給公司的款項,還來函明確表示將終止交易,這才構成了違約行為,公司“一氣之下”也宣布終止交易。
按照雙方所簽署的合約計算,如果今年內協議繼續實施,10月份,傑潤雖會如前7個月一樣繼續付給深南電30萬美元,但是11月份油價暴跌,當月傑潤公司得到的收益將遠在30萬美元以上,甚至會將11月份以前支付的240萬美元一舉賺回。而按目前油價的運行態勢,在12月份,傑潤公司有望根據合約獲利幾百萬美元。
向來精明的傑潤難道算不來這筆賬?這當中有何秘密呢?
精明傑潤 無奈犯傻?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分析師表示,精明的傑潤此次犯傻純屬無奈之舉。原因在於深南電此前已經導演了“金蟬脫殼”之計,將海外公司資產成功轉移,以化解巨虧的危機。
11月30日,深南電轉讓深南能源(新加坡公司)持有的香港興德盛有限公司(下稱:“香港興德盛”)100%的股權給深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公司的議案獲得股東大會通過。股權轉讓完成以後,深南能源(新加坡公司)將變成空殼。而按照相關法律規定,如果深南電違約,深南能源(新加坡公司)將被當地法律部門查封、處置,傑潤能得到的僅僅是一個空殼,毫無意義。
另一方麵,除了深南電以外,如中國國航(601111,收盤價4.68元)、江西銅業(600362,股吧)(600362,收盤價11.99元)等企業也卷入了套期保值巨虧的漩渦當中。一時間,國內各大企業“談套色變”,紛紛將矛頭指向國際投行,雖然深南電“金蟬脫殼”的行為並不道義,但是也被解讀為在被狡猾的傑潤設套欺騙後,不得已而為之的自救之法。如果照此發展下去,將極大的影響各大國際投行在我國業務的開展,這是高盛等各大國際投行不願意看到的情況。
深南電在公告末還透露,“傑潤公司來函表示希望以商業方式解決爭議,公司同意進行和談,現雙方正在就交易終止後的事宜進行磋商和交涉”,可見傑潤很可能得到一定的賠償,到了現在這一步,傑潤選擇見好就收雖然比較無奈,但也在情理之中。
相關鏈接
傑潤公司是高盛集團全資子公司,簽訂的兩份確認書內容為:第一份確認書,有效期為2008年3月3日至12月31日,由三個期權合約構成,當原油浮動價高於62美元/桶時,深南電每月可獲固定的或相對固定的收益,而浮動價一旦低於62美元/桶,深南電每月需向傑潤公司支付與(62美元/桶-浮動價)×40萬桶等額的美元;第二份確認書大致內容與此相似,隻不過有效期限為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基準價格也有所提高。
深南電對賭協議糾紛涉嫌虛假陳述和內幕交易
http://stock.hexun.com/2008-12-18/112509945.html
12月13日,深圳南山熱電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深南電”)發布公告稱,美國高盛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傑潤(新加坡)私營公司來函宣布終止期權合約交易,其後基於不同的理由,深南電同樣宣布終止交易,目前雙方正就交易終止後的事宜進行磋商和交涉,不排除協商不成,雙方通過司法途徑解決爭議的可能。
涉嫌虛假陳述
這一信息的披露,讓市場和媒體疑問叢生。因為此前的相關信息公司一直沒有披露,而不及時披露信息、重大事項隱瞞不報的行為,不僅有虛假陳述之嫌,還有存在內幕交易的可能。
2008年3月12日,深南電與傑潤簽訂了期權合約,俗稱對賭協議。協議有兩份,第一份協議有效期從今年3月3日至12月31日。雙方約定,國際原油期貨價格位於62美元/桶之上,傑潤需每月向深南電支付30萬美元;第二份協議約定從明年1月1日開始,為期22個月,紅線抬高至64.5美元/桶,且傑潤公司具有優先選擇權。
今年3-10月,油價在62美元/桶上方,故傑潤依約每月向深南電支付30萬美元。但是,進入11月份後,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油價跌破62美元/桶。據測算,深南電需要在11月後向傑潤支付193萬美元左右的賠款。若油價持續下跌,而傑潤對第二份對賭協議繼續選擇履行,深南電將麵臨巨額索賠。而深南電要求終止協議的協商並沒有進展。
10月22日,深南電被中國證監會深圳證管局要求限期整改,並指出深南電所簽訂的期權合約未盡責披露、未按規定履行決策程序及涉嫌違反國家法律、法規。
11月15日,深南電發布公告,宣布將全資子公司深南能源(新加坡)持有的有效資產——香港興德盛公司100%股權賣給深業集團旗下的深業投資公司,轉讓價將不低於3.45億元,而該公司正是接收傑潤210萬美元對賭盈利款的公司。
深南電這樣做的目的非常明確,在暫時無法終止對賭協議或認定其無效的情況下,將深南電海外資產空殼化,即使將來傑潤在海外起訴深南電獲勝,並不能立刻得到有效資產可以執行、查封或處置,而海外法院的生效判決到中國來執行,必須經過中國法院的重新確認,就算被確認,其過程也比較漫長,更勿論執行與解決轉移資產之嫌的問題了。11月30日,這一資產轉讓行為得到深南電股東大會的批準。表麵上看,深南電轉移資產的行為做得比較漂亮,但實際上是一場十分被動的防禦戰,除上市公司利益受損外,公司信譽等無形資產也遭到了相當大的損害。
在這個過程中,深南電明顯存在對重大事項延遲信息披露的問題。在深南電公告決定海外資產“空殼化”前的11月6日,傑潤來函,認為深南電違約並宣布終止交易。11月10日,深南電複函傑潤,認為傑潤拒絕支付10月份應付款項並明確終止交易,構成違約,故宣布終止交易。11月14日,深南電召開董事會會議,通過海外資產“空殼化”決定。而11月15日深南電的公告中對傑潤來函與深南電複函隻字未提。事實上,深南電的董事們是知悉往來函件內容的。值得注意的是,深南電股價從11月7日起拉升,每股從2.32元上漲到11月20日的3.49元,短短10個交易日內漲幅達50%,成交量也持續放大。因此,人們有理由合理懷疑深南電在信息披露不及時之外,還可能伴隨內幕交易。
參與國際金融衍生品交易宜謹慎
當然,這一事件反映出來的問題,除了監管部門需查實深南電是否存在虛假陳述和內幕交易行為外,公司簽訂對賭協議本身,也同樣有足夠的教訓。
從表麵上看,對賭協議本身及其條款一定有合法的外衣,但這一切並不能掩蓋可能存在的金融衍生產品銷售中的欺詐行為。因為,這種期權合約已經超出了正常的期貨買賣或套期保值,它對以實業經濟為主的絕大部分中國企業並不適合。國際金融資本則為自身的牟利,會以高端客戶名義向中國企業兜售並不適合它的所謂高端金融衍生產品,猶如將“敗絮其中”的次級貸款包裝得“金玉其外”銷售給他人一樣,結局是將風險和危機轉嫁給他人,而為自己留下超額利潤。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參與國際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宜謹慎,稍有不慎,便陷入違約和賠償的陷阱中。
產生這種問題的根源,在於現在的不公平的國際經濟秩序。國際金融資本掌握了遊戲規則的製定權、話語權以及利用這些遊戲規則的經驗,可以動不動以國際慣例來唬人,以自由市場經濟來壓人,用放大鏡式看問題來指責人,再不行就到能源產地開幾槍,一手托著油價,一手捏著期權合約,使得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在過去兩年中像過山車一樣走了個來回,唯一盈利的就是國際金融資本。對中國企業而言,從事這種國際原油期權合約,既無參與的經驗,也無豪賭的資本,能夠做的隻是做好自己的實業。
在這中間,深南電董事會本身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其在今年3月簽訂對賭協議以及與傑潤往來函件不及時披露,在年度股東大會上又讓深南電股東們審議信息披露不準確的決議案。深南電管理層的行為,是否構成虛假陳述或內幕交易,需要監管部門依法予以查處並加以認定,給深南電投資者一個交代。(上海新望聞達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宋一欣律師)
美國公司承認行賄中石油、中海油等6家中國企業
核心提示:近日,生產控製閥的美國控製組件公司承認賄賂中石油、中海油等中國企業人員,此外,中國的江蘇核電有限公司、國華能源有限公司、中國石油材料設備有限公司、東方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也忝列其中。
人民網8月14日報道 美國公司在中國行賄的案件近期頻頻浮現。生產控製閥的美國控製組件公司近日承認賄賂中石油、中海油等中國企業人員,而製造不幹膠的艾利丹尼森公司也因給中國官員回扣、禮物和組織遊覽而受罰。
六家中國企業涉案
美國司法部的調查顯示,總部位於加利福尼
亞州橙縣的美國控製組件公司(Control ComponentsInc.(CCI))從2003年到2007年,在30多個國家行賄約236次,由此獲得約4650萬美元巨額利潤。這家生產控製閥的跨國公司在7月31日承認海外賄賂指控,同意支付刑事罰金1820萬美元。
根據美國司法部公布的文件,在美國控製組件公司的賄賂名單中,中國石油業三巨頭中的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石油)、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下稱中海油)的員工赫然在列。
此外,中國的江蘇核電有限公司、國華能源有限公司、中國石油材料設備有限公司、東方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也忝列其中。
目前,涉案的上述中國企業尚未對此作出回應。
賄賂企業遍及36國
就在美國控製組件公司認罪前三天,一家生產不幹膠的美國公司艾利丹尼森也低頭認罰,承認給中國官員回扣、禮物和組織遊覽以及向其他國家官員行賄。為此艾利丹尼森向美國證交會支付了50萬美金,其中20萬美金是罰款。
根據美國司法部公告,自1998年起長達十年時間裏,美國控製組件公司在大約36個國家有計劃地通過賄賂外國的政府官員、外國國有企業及私人企業的員工獲取銷售合同。
7月31日,在加州中部地區聖安娜地方法院,美國控製組件公司向法官承認了針對其提出的三項刑事指控。
根據認罪協議,收受美國控製組件公司賄賂的官員分別來自中國、韓國、馬來西亞和阿聯酋。特別是從2003年到2007年,該公司違反《海外反腐敗法》向各類外國國有企業的官員行賄約490萬美元,違反《旅行法》向國內外私有企業的高管和雇員行賄約195萬美元。
今年年初,該公司兩名分別負責財務和世界範圍內工廠銷售的前高管被訴,司法部認為他們為公司利益密謀向外國國有企業的高管和雇員行賄。由此,這家公司涉嫌全球範圍內商業賄賂的黑幕露出冰山一角。這兩宗案件預計在2010年1月25日宣判。
中投20億美元購買美國有毒債卷後果分析
僑報報道[0],中投認為美國金融危機已經見底,並拿出20億美元參加美國公私合作投資計劃(PPIP)[1],購買美國的有毒債卷 -- 住房按揭債卷. 筆者以為這是一個風險極大的錯誤決定. 而PPIP是一個有利於銀行,不利於美國政府,也不利於投資人的一個賭博型金融產品.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等人曾嚴厲批評這一計劃[2].更有民間人士認為,這一計劃是銀行高價出售自己有毒資產的手段.這項計劃對"民間投資人"並無好處,加入這一計劃的"民間投資人"隻能是銀行的托兒[3].
下麵具體分析一下這PPIP計劃的性質.首先分析有毒資產的性質和來源,然後分析PPIP計劃,最後討論參加PPIP計劃的得失.
第一.有毒資產
有毒資產的根源是金融機構采用賭博的方式進行高風險投資所產生的結果.舉例來說,銀行A用10倍的杠杆進行石油投資,在油價100美元時用10億資產作抵押,貸款100億,購買100億石油期貨.
然而,油價最低時跌到了50美元.按市場價格,資產縮水到了50億.這份資產賣掉之後,還欠貸款方50億,把自己原來的10億資產賠光都遠遠不夠.由此就產生了有毒資產和金融危機.一批金融機構麵臨倒閉.於是向國家求助.
目前,油價有所回升,但房地產可能落到了最低點。所以,現在房地產情況有可能同石油在50元時的情況相似。在油價和房地產接近最低點是去抄底是對的,但是PPIP計劃決不是象抄底那樣簡單。
第二.PPIP 計劃
PPIP是一個幫助金融機構出售有毒資產的計劃。 按理,資產總可以在市場上銷售,為什麽要搞出一個PPIP計劃呢? 原因是金融機構一方麵認為市場上的價格偏低,另一方麵又不能把這些資產長期持有,所以他們想盡早用高價賣掉有毒資產。由此弄出這個PPIP 計劃。該計劃的核心就是用高於市場價的價格出售有毒資產。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該計劃把美國政府拉進來做擔保,以抬高有毒資產的售價。按照該計劃的設想,上述市場價50億的資產,期望通過“競價”而賣到84億,然後由投資人出6億,美國政府出6億,其餘72億從FDIC借。 如果這筆資產以後升值,比如升到160億,那麽盈利部分由私人和政府對分,雙方各得38億。如果這份資產以後貶值,比如跌到30億,那麽在54億虧損中,投資人承擔的損失6億,其餘48億全部由政府和FDIC負擔。
顯然這一計劃中穩賺不賠的一方是銀行,他們把50億市場價的資產賣了84億。
第三。參加PPIP的得失
PPIP的宣傳者說,對投資者而言,該計劃有兩個吸引力。一個是盈利的杠杆效應,比如在上麵的例子中,6億投資可能帶來38億的回報。另一個是風險有限,最多虧損額是投資人的所有本金。
但是,由於資產是用高於市場價購買的,所以對購買者而言,虧損的可能性實際上大大高於盈利的可能性。繼續以石油為例,假設私人投資者在油價50的時候,用84美元的價格去購買石油,現在半年已經過去了,油價在72美元左右,雖然石油升值,但投資人依然淨虧損12億美元。也就是說,他的6億美元本金全部賠光,同樣美國政府也賠出6億。如果投資20億,那麽20億全部賠完。反過來,如果直接用20億在市場上購買石油,現在油價已經上漲40%,20億的投資可以淨賺8億美元左右。
第四。中投不應參與PPIP。
從投資人角度看,PPIP有點象借錢購買有毒資產:自己出6億,FDIC借給你36億,相當於把資產放大6倍,盈利時可以獲得6倍的資產增長。然而,同借錢投資不同的地方是,你不是按照市場價格購買資產,而是按抬高了的價格購買資產。因此,投資人的風險被大大提高了。因此,這種投資實際上是一種賭博:雖然存在幾倍幾十倍贏利的可能性,但出現這種可能性的機率非常小。中投可以在投資過程中承擔一定的風險,但類似賭博這樣的高風險“投資"是不應該參加的。前不久一批中國富翁參與購買一個香港銷售的金融產品,總共虧掉幾個億。他們吃虧在被這些產品表麵上的好處所吸引,不懂得它們背後的危險性。
[3]指出,正常的投資人是不會參加PPIP計劃的。最有可能參加投資的就是那些擁有有毒資產的機構。他們可以通過自己購買自己的資產來抬高有毒資產的價格(雖然規定不可以自己買自己的資產,但人家總有辦法通過子公司或合作夥伴來購買)。在上麵的例子中,假設銀行自己拿出6億把自己的有毒資產價格抬高到84元,那麽實際相當於用78元的價格賣出隻值50元的金融產品,依然可以淨賺50%以上。其它人去參與這個計劃純粹是當怨大頭,極有可能血本無歸!
[0] 僑報:20億美元吞毒 中投押寶美國房市?
http://www.usqiaobao.com:81/qiaobao/html/2009-08/23/content_207095.htm
[1] 有毒資產購買計劃"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Investment Program":
http://www.treas.gov/press/releases/tg65.htm
[2]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Krugman對該計劃的嚴厲批評: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GCA-CreditCrisis/idUSTRE52M4SS20090323
[3]YOUTUBE上一個民間人士的批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arbfLTCtI
美國14年來首隻導致投資者虧損的貨幣基金,中投竟是最大股東
新快報訊(記者吳譚)繼在摩根士丹利和黑石集團的投資上出現大幅虧損後,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投”)又在美國貨幣基金投資上遭受損失。
根據最新公布的美國監管機構申報檔案文件,受金融危機影響,中投公司凍結於美國貨幣市場的資產已達到54億美元。
基金被迫暫停贖回
貨幣市場基金被認為是除現金和銀行存款之外最安全的投資。但上個月中旬,美國最古老的貨幣市場基金ReservePrimaryFund因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而核銷7.85億美元債券之後,成為14年來一隻導致投資者虧損的貨幣市場基金。在雷曼兄弟宣布破產之後的兩天內,該基金648億美元資產中逾 60%遭到投資者贖回。ReservePrimaryFund 在債券上的虧損迫使其跌破麵值至0.97美元,該基金隨後宣布停止贖回。
而中投公司竟然是該基金的最大股東。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網站文件顯示,截至9月1日,中投旗下的StableInvestment持有美國貨幣市場基金——ReservePrimaryFund11.1%的股權。最新公布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該基金機構類的淨資產值為489億美元,這顯示 StableInvestment可能持有該基金高達54億美元的股權。由於該基金現在暫停贖回,所以中投的投資實際上已經被凍結。
中投投資損失慘重
雖然一位了解中投運作情況的人士表示,這隻是被凍結,價格上沒有下跌太多,所以實際衝擊並非那麽嚴重,因為中投公司並沒有迫切的資金需要。但國內一些投資界人士對中投的舉措仍表示質疑,因為次貸危機爆發以來,投資者紛紛逃離市場導致美國信貸緊縮,整個貨幣市場基金業都麵臨危局,而中投竟然大量投資於貨幣市場基金。
資料顯示,StableInvestment今年早些時候還在其它美國貨幣市場基金投資大約60億美元,其中包括摩根大通旗下的PrimeMoneyMarketFund和德意誌銀行集團旗下的DWSMoney Market Series。
中投公司去年獲準成立,可動用大約2000億美元外匯儲備投資高回報資產,諸如股票及公司債券等。該公司成立後即向美國著名基金管理公司黑石集團投資 30億美元,並向美國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投資50億美元。然而,從中投入股以來,兩家公司的市值已經雙雙跳水超過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