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說炒肝兒

(2012-03-17 13:07:00) 下一個

先從“炒肝”的發音說起,這裏的“肝”字一定要發兒化音,才是北京的念法,同是一個“肝”字,在“溜肝尖”裏,就一定不能讀兒化音,所以,北京人雖然多讀兒化音,但這兒化不是亂讀的,什麽地方該讀,什麽地方不該讀,這是有一定之規的。

炒肝是北京人喜愛的小吃,主料是豬腸,雖然叫炒肝,但豬肝隻是配搭。北京以豬下水為原料的小吃還有鹵煮和吊子,但鹵煮和吊子用料都比較雜,心肝肺腸都有。炒肝比較單一,就是兩樣:腸和肝,這兩樣在下水裏的身份是比較高的,算是可以上得台麵的。而心和肺的地位就比較低了,很多人不喜吃。尤其是肺,還有人嫌不幹淨。所以,喜歡炒肝的人就比較多,在北京流傳也最廣。老北京還有幾句歇後語:“會仙居的炒肝——沒心沒肺”或者,“你這人跟炒肝似的——沒心沒肺”說的就是炒肝中絕無心和肺。現在有的炒肝店,還真加上心和肺了,不知是想改良改良,還是想證明你是有心有肺,或者根本不知道這炒肝該放什麽?但不管怎麽說,多了心和肺,這炒肝就不是炒肝了,關鍵是很不好吃。

還有一層常讓外地人不解的是,這炒肝明明是煮或說是燴,可卻叫炒,文革中在破四舊改名字的風潮中,很多賣炒肝的鋪子就曾改叫燴豬腸。其實這炒來自滿語,這裏用的是音譯,這裏所用滿語的原意包含煮和燴之意,另一北京名吃炒紅果之炒,和炒肝之炒是同一來曆。

這也說明炒肝是滿族食品,有人說炒肝來自宋朝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這裏又有肝,又有炒,不就是炒肝嗎?我看有點望文生義,宋朝的“熬肝”和“炒肺”誰見過?既無詳細的記載,更無圖像資料,怎能斷定這就是炒肝的前身。

滿族人家初時信奉薩滿,用豬祭神,剩餘大量的下水,後被小販收購,所以京城才流行以豬下水為原料的吃食,據說砂鍋居就是收了宮裏的下水發展起來的。在眾多下水為原料的吃法中,估計燉吊子是較早的吃法,放在一起燉,白湯,蘸著佐料吃。有人說白湯下水已經失傳,實際上並沒失傳,燉吊子就是白湯下水。為了好吃,為了去掉下水的腥味,人們便會研究和試驗,鹵煮是配了幾味中藥,現在是鹵煮的祖傳秘方。而炒肝用的方法最簡單,一是用料精選,隻用腸和肝;二是放大量的蒜,蒜最能去異味;三是用澱粉勾芡,勾芡可以和味,吃著順口。據說這招是前門鮮魚口裏的會仙居首創,從此這炒肝就流行起來了,一傳就是百年。

聽我舅舅說,這鮮魚口裏原有兩家賣炒肝的,一家是會仙居,另一家是天興居,兩家都賣炒肝,但有所不同,會仙居的炒肝用薄皮小腸,芡勾的稀薄,色也稍淡,口味清淡一些。而天興居的炒肝用厚皮肥腸,芡勾的濃,口味重。後來公司合營,兩家合並,用的是天興居的名字,做法也用的是天興居的做法,當時,北京城裏也還有按會仙居做法做炒肝的,因為做法費事,要求高,和者寡,所以原本就不多,會仙居沒了後,北京的炒肝就都漸漸地按天興居的做法標準化了,於是,北京的炒肝就剩下這一種口味了,否則,說不定會演變成兩種或更多的炒肝流派來,仙派炒肝和天派炒肝,像京劇中的譚派和馬派似的。我雖沒趕上在會仙居吃那另一種口味的炒肝,但在北京城裏確實吃過那種接近會仙居做法的炒肝,不膩,口味清爽的多,現在隻能憑著吃過的記憶神往了。唉!磨滅個性的標準化和一統天下實在是違背自然規律的,要是也按標準化一統大自然,那天下還會剩下幾樣東西?那還有什麽意思?麵對這五彩繽紛的世界啊,真得感謝造物的包容。

天興居是目前北京賣炒肝的唯一的老字號,也是北京少數幾個可選的吃炒肝的地方之一,也是最好的。另外,賣炒肝的地方大多還賣包子,包子和炒肝大概是公認的最佳搭檔。原來天興居的包子極差,可是現在,重修前門大街後,在鮮魚口舊址重新開張的天興居,除了炒肝保持原有的質量外,其包子質量大幅提高,現在稱之為北京第一包子也不為過,真比在北京開的天津狗不理分店的包子強多了,這在北京小吃漸趨衰落的當今,不能不說是一個令人高興的事。

原來西四路口的西南角有一個二友居,就賣兩樣東西,炒肝和包子,也是個老字號,東西還不錯。據說是一位姓常名二有的禦廚所開,後來,其兩個徒弟合夥接過了這買賣。所以這字號起的還真挺恰當,老東家名二有,諧音二友,此二友之意一也;炒肝和包子,隻此兩樣,搭配著吃,相得益彰,此二友之意二也;兩位合夥人共同經營,此二友之意三也。前幾年這店還有,但質量每況愈下,就很少去了,西四路口擴展,拆遷後不知搬到哪裏去了。

其實,北京的不少漢民小吃老字號都賣炒肝,比如鼓樓合義齋,以灌腸聞名,但也賣炒肝,還兼賣鹵煮。說到這裏,還要補充一句,這北京小吃,以回民經營的為多,現在一些著名小吃店,如隆福寺小吃店、白魁老號小吃店和護國寺小吃店等等,現在都在連鎖經營,遍布北京城,這些地方經營的可都是回民小吃,清真食品,外地遊客和毛頭小子可千萬別到這些地方點炒肝,人家會不高興的,炒肝可是以豬腸為主料的。這一點可要注意了。千萬別破壞了民族團結。

現在北京城到處可見慶豐包子鋪,這慶豐包子鋪原來在長安街上,靠近西單的東南角,離長安戲院不遠。專賣包子,包子也確實不錯。原來沒有炒肝,後來填上炒肝了,現在采用加盟的方式經營,遍及北京各個角落。不提慶豐的包子,單說他的炒肝,是越做越差,吃一回後悔一回,我給自己定了個規矩,那就是絕不再吃慶豐的炒肝。

這炒肝要做得好吃,其實也不難,第一條,就是這腸子要收拾的幹淨,做出來才沒有半點異味,隻要有點異味,這炒肝吃著就差多了。聽人說,原來做炒肝的,收拾腸子要下大功夫,先用堿、鹽泡透了,再反複揉搓,還要用清水加醋多次洗淨,絕不能偷工減力,省一分力氣,差十分味道。現在凡是味道不行的,我想這收拾上不到家是第一大問題。再有就是這蒜末,加蒜末是炒肝味道形成的重要一步,必須多加,而且這蒜末要細如碎米,現在有些店的炒肝裏能吃出半顆蒜來,那能出味嗎?再有是腸和肝的比例,一定要腸多肝少,過去肝比腸貴,吃炒肝的時候,常聽有人跟盛炒肝的師傅說:您給多盛點肝。實際上這肝多少不說,腸要是少了,這炒肝還真不好吃,過去不知道,現在腸子貴起來了,有的店做出的炒肝成了名副其實的炒肝,以肝為主,腸子沒幾塊,那真不好吃。更有甚者,是肝腸皆少,偌大一碗稠鹵,星星點燈幾塊腸或肝,如同大海撈針一般,好容易撈到一塊,如果這味道再不正,有異味,你說這炒肝有什麽吃頭。過去我吃炒肝,常是喝了一碗,還得再來一碗,現在經常是剩下多半碗就扔在那了。不是我口味高,是我們有些北京小吃的生意人要自毀門戶,看將來沒人吃,你這炒肝還賣給誰去。唉,可能我這擔心是多餘的,中國人多,總有人吃。但不好吃的東西總要被淘汰,隻不過是時間長短的問題。那人家說了,那是以後的事,反正我先掙到錢了。實際上,這炒肝事小,卻反映出現代中國的一個大問題,就是隻看眼前利益。往大點舉例,出口爛貨雖然能掙大錢,但毀了中國貨的信譽,毀了中國人的名聲,那可是事關子孫福祉的大事,不也和這做爛炒肝一樣嗎?(轉自新浪,<北京的老鐵>的博客)

 轉載轉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