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轉載《我的曾祖父徐延旭名垂青史》

(2011-10-22 14:27:21) 下一個

此文出自母親堂姐徐汝慎之作《苦茗》,她是徐延旭次子徐埴孫女,我的母親是長子徐坊嫡孫女,特此轉載。

清朝巡撫

封疆大臣

抗倭守土

名垂青史      我的曾祖父徐延旭名垂青史



 徐汝慎 

 我祖籍是山東臨清,臨清位於京杭大運河畔,在曆史上是有名的大碼頭,《金瓶梅》所描寫的故事就發生在臨清,由於臨清占著地利,所以自古就是商賈幅湊,文人 薈萃之地,我的前三代全是有功名的人,他們是進士出身,有的還中了探花,狀元,從我祖父以上都做過四品以上的大官,他們的名字至今還保留在北京國子監裏的 石牌上,我的曾祖徐延旭曾官拜廣西巡撫,也算是朝廷的方麵大員,《清史稿》中有他的傳記,現全文錄下:

徐延旭,字曉山,山東臨清人。鹹豐十年(1860)進士,出知廣西容縣。師克潯州,與有功,累晉知府。同治九年(1870),除知梧州。光緒三年 (1877),遷安襄荊鄖道。八年(1882),晉廣西布政使,命督辦海防,得專奏事。時法人謀占全越,巡撫張之洞、侍讀張佩綸先後疏薦,堪軍事,會南定 陷,朝命出鎮南關,與提督黃桂蘭、道員趙沃籌防,未行,越官劉永福,戰勝懷德府紙橋,狀其績以上。九年(1883),出關至北寧而還,頓龍州,被命為巡 撫,敕趣永福規河內。延旭上部署防守狀略,雲固廣西邊疆,必守北寧;固雲南邊疆,必守山西。左軍前鋒分駐北寧,湧球,去城止十二裏,一旦有事,援之則無辭 於法,聽之則有  於越,不如徙軍入城,城固,我儲糧屯戍所也。並簡銳扼浪泊湖北岸,為山西聲援,別募勇百人,扼月德江,與陸軍相表裏,附請吏部主事唐景崧留軍。初,法人犯 順安,越未敗,遽乞和。延旭奏言:“越人倉促議和,或謂因故君未葬,冀緩須臾;或謂因廢立嫌疑,朋興黨禍。越臣黃佐炎等錄寄和約,越誠無以保社稷,中國又 何以固籓籬?劉永福現駐山西,法人擬益師往攻,請毋撤兵,用警戒備。”越王阮福昇嗣位,遣使告哀,並懇允其詣闕乞封;複具和約二十七條,及黃佐炎稟上之樞 府左宗棠,檄前布政使王德榜募勇扼桂邊,朝命受延旭節度。其冬,力疾,再出關駐諒山,越軍進取,分襲海陽,嘉林,綴敵勢。並請撥船嚴扼海口,斷其出入:諭 仍力守北寧。於是令左軍黃桂蘭、右軍趙沃協防其地。適山西陷,延旭猶慮兵力薄,複遣使入關募勇,通舊五十餘營,厚集於此。隨令廣間諜,安地營,禁擾民,嚴 冒餉;然沃等皆寡識,桂蘭尤侈汰,與越官張登壇日事宴樂。登壇故通法,嗣以有郤泄其事。上命延旭罷登壇,或囚而殺之,延旭以力不能製而止。日唯籌軍火濟 師,以為兵力厚,可恃以無恐。桂蘭複希風指,侈談部下能戰,延旭益信之,遂六上書請戰,上不許,敕保守未失陷地,毋貪功。十年(1884),法軍陷扶良, 三路攻北寧,桂蘭潰奔太原。李鴻章電奏失守,延旭猶上言西聯滇軍,東防江口,北寧斷無他虞。上責其飾詞。會岑毓英抵保勝,部署邊外各軍,遂命延旭軍屬之。 初,延旭之任西撫也,未及兩月,亦知桂蘭等未可恃,嗣以臨敵易將,操之急,易生變,以故,誥誡備至。而桂蘭等且縱兵剽砍,越民不堪命,忿滋甚。是役也,群 反噬,城乃陷。延旭上其欺飾狀,並自糾,請治罪。上怒,詔革職留任。法軍乘勝入芹驛關,複命力捍之,毋再失。延旭以景崧軍護軍,收殘兵,更約束,令駐屯 梅。時諒江、朗山、狼甲相繼屠潰,諒山教民且蠢焉思動。延旭鑒覆轍,嚴禁防軍向越官索夫米,有伐一草一木者斬,越民仍不知感。適德榜至,勸延旭勉自支振, 圖再舉。於是更嚴勒粵軍,仿楚勇製,力求後效。而逮問之命下,吏議斬監候,改戍新疆。追論舉主,之洞、佩綸,均被訶責。延旭未出都,病卒於坊,自有傳。

從這篇傳記可以看出,我的曾祖父不僅能文,而且善武“堪軍事”,是朝廷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才蒙張之洞和張佩綸的舉薦,膺抗法援越之重任。北寧之失守,原 因有三:其一,越南王朝懦弱無能,不能抵抗法軍,遂使中國軍隊孤軍奮戰;其二,延旭的策略未能得到很好的執行,如果朝廷撥水師扼守海口,完全可以阻遏法 軍,使其不能順利地包圍北寧;其三延旭用人不當,對黃桂蘭過於輕信,從而導致北寧大敗,值得注意的是,延旭對黃桂蘭並非沒有戒心。他早在任廣西巡撫時,就 知道黃是一把破椅子,不能依靠,隻是考慮到“臨敵易將”,可能會激生變故,所以才對黃反複叮囑,北寧失守之後,他一麵上書朝廷揭發黃的欺飾之罪,一麵請朝 廷治自己的失職之罪,可見,他並沒有完全為委過於人,而是勇於承擔責任,確實是一個胸懷坦蕩,光明磊落的忠貞之士,他對黃桂蘭的遷就,對張登壇的姑息,對 越南百姓的護惜,無不顯示了他為人寬厚的一麵,結果,遷就致禍,姑息養奸,自己也鋃鐺下獄,幾乎喪命。他嚴於治軍,愛惜越南的一草一木,但“越民仍不知所 感”,讀到這裏,真讓人泣下,冤案冤獄,代代有之,我曾祖這樣一個精忠報國的的封疆大吏,結局竟然如此淒慘,天理人心何在?我為有這樣一位曾祖感到驕傲, 我的血脈裏流著他的血,也流著他的精神,我希望他的精神能夠薪火相傳,被他的後人們永遠傳承下去。

我小的時候,曾經聽家人講過他的許多傳說,常常會引起我的對先人的思念,他在任廣西 巡撫時,最是體恤民情,經常坐著轎子下鄉搞調查研究,有一次,他經過一個大樹林,林內陰深蔽日,鳥鳴猿啼,這時,就見前麵有一頭大象臥伏在地,擋住去路, 我曾祖心中甚覺詫異,就吩咐手下人把大象哄起來,大象站起來,緩緩向前走去,曾祖一行跟在後麵,走了很遠,大象在一個土堆旁停了下來,並用鼻子示意他們挖 開,等挖開土堆一看,原來裏麵埋著一對大象牙,曾祖命人將象牙放在馬上,大象這才轉身跑進樹林,這件事確實很有傳奇色彩,大約曾祖素有清名,以至能感動異 類吧,據說我曾祖嫉惡如仇,性格剛烈,他的腦門兒上有兩道青筋,呈“人”字形,每當他情緒激動時,這兩道青筋就會變成紅色,特別是他在審案或擬殺奸人時, 隻要他青筋一紅,手下人就知道他要開殺戒了,便立刻做好行刑的準備。他還是個愛民如子的人,憐貧惜老,有一副慈悲心腸,他在廣西為官時,曾收養了不少當的 孤兒,送回山東老家,這些人長大後都在山東安居樂業。

    曾祖去世以後,朝廷了解了北寧失守的前後經過,感到徐延旭雖然有失察之過,但定罪太重,“革職”亦屬不當,更枉論“斬監侯”了,於是為他平了反。當時,慈 禧太後問張之洞,延旭可有後人?張之洞回答,有兩個兒子,這兄弟二人就是我的祖父徐埴和他的哥哥徐坊。慈禧立即宣他二人進宮,讓他們倆當場做一篇文章,看 他們學問如何。結果,慈禧認為徐坊的學識更好一些,就讓他做了溥儀的老師。我的這位堂祖父徐坊,字梧生,他是在陳寶琛之前擔任溥儀的“家教”。關於這段史 實,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有詳細的記載。這樣,我的堂祖父就成了禦前行走,官拜二品,也算是朝廷為我的曾祖“落實了政策”。
(我的曾外祖父徐坊一生沒有大著作問世,卻在讀書人中間頗受尊重,這不但因為他確是滿腹經綸的飽學之士,還因為他是一位名聞遐邇的藏書大家。於是,他又得以在清帝退位後進身小朝廷,有了禦前進講的資格。徐坊是在陸潤庠、陳寶琛和伊克坦之後被授為"毓慶宮行走"的,這項任命的"諭旨",頒發於1913年9月22日。旨日:"前學部國子丞徐坊,著在毓慶宮行走,並著加恩賞給二品銜、在紫禁城內騎馬,欽此。"到1914年2月6日,溥儀又傳旨"徐坊著加恩賞食二品俸",雖較"食頭品俸"的陸潤庠、陳寶琛、伊克坦稍差一等,但對入宮不足半年、資曆又不堪比的徐坊來說,"皇恩"非薄也!1915年1月30日,徐坊與伊克坦同受"在紫禁城內乘二人暖轎"的恩賞。同年2月12日,溥儀又傳旨準徐坊"穿帶膆貂褂"。卒後為正一品封。摘自<溥儀軼史>

      博主注:作者徐汝慎徐延旭的曾孫女今年84歲,先後在北京師範大學、河南洛陽工業學院從事教育工作,退休後居住在南京女兒家中,著有自傳記《苦茗》,現征得同意予以發表部分章節。

                                               201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