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與哥哥通話談到這個話題,最近又看過於丹的一次講座,講到了孝敬父母時說 “ 子欲養而親不在”是最難過的。 人在時盡孝,強如不在時追思。於丹還講了一個 詞,她說,盡孝道大多數人都可以做到,但有一點就 難了,用孔子的話講就是:色難。《論語 • 為政篇》:“ 子夏問孝”。子曰:““ 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 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 確實,奉養父母容易,但是要細心、精心、盡心地奉養就不容易了,而要永遠和顏悅色地奉養就極其不容易了。什麽是 “ 色 ” ,就是 好的臉色 , “ 色難 ” 就是指 “ 給父母好的臉色很難 ” 。 聽了這段講座,我被觸動了。以前總認為自己是很孝順的。父親去世早,雖然生活在國外但一直很惦念 國內的母親,十幾年從無間斷的每年回國探親,每次回去都要買很多禮物。母親任何經濟上的需要,我 都會給予幫助,母親的家裏我也給置辦的應有盡有。現在看來這隻是一種低層次的孝順,隻能稱其為贍 養。距離永遠和顏悅色地奉養差距還是很大的。這也是“贍養”和“奉養”區別所在。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份調查報告,調查了 100 位老人對後輩兒孫及 100 位後輩兒孫對長輩的表情與臉色變化。 調查顯示: 100 位老人見到後輩兒孫時,有 91 人表情愉悅,麵帶微笑;有 5 人顯得很平靜;有 4 人麵帶期待與希冀。 而 100 位兒孫遇見長輩時,有 46 人板著麵孔,顯得冷淡,臉色難看;有 41 人平淡無情,無動於衷;隻有 13 人笑臉相迎,問寒問暖,情意融融。 以上調查數字,不一定十分嚴謹。但從一個側麵反映出當前一個嚴峻的家庭與社會問題。 我目前充當著上有垂垂老矣母親的女兒,下有長大成人女兒母親的雙重角色,怎麽看兒女臉色也變成了 現實問題,所以對“色難”也有了更深刻的親身體會。 我想既站在父母的角度又站在兒女的位置談談自己的感受,作為母親我非常希望每次女兒見到我都會笑 臉相迎,關心備至。看到她的笑臉我會感到很欣慰。有些時候,幸福就是這麽簡單易得,人心就是這麽 容易滿足,施與愛,回報愛就是“舉手之勞”。但我又覺得,女兒在外一天很辛苦,回到家已經很累 了,一天的工作可能會有一些不順心,不愉快,隻有回到家才是最放鬆最不用掩飾的時刻,我為什麽一 定要求她以永遠的笑臉麵對我呢。這也可能恰恰是做兒女的難處所在。孔老夫子真是了不起,幾千年前 就把我們的難題看得如此清楚,如此準確。作為兒女要在任何的心情下對待父母永遠的好臉色真是很 難,而麵對著蒼老遲鈍的暮年長輩,或是不夠善解人意,不夠通情達理的父母要保持好的臉色更是難上 加難。我經常把自己不能總給母親以和顏悅色的笑臉怪罪在我這耐心不夠的急脾氣上,或是母親的問題 毛病上 。雖也經常告誡自己不要著急上火,耐心一點,可以遇到事情就又控製不好了,對孔夫子所說的“難”有著非常深刻的體會。 我們很少會有人以看自己兒女不由自主流露出慈祥摯愛的目光來注視我們耳聾眼花的蒼老父母,大多數 時我們可能會以漫不經心甚至不耐煩怕羅嗦地態度對待他們。我們經常會與好友滿懷愉悅地相見,我們 可曾用一樣地心情與我們的年老的父母傾心交談。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撫育我們長大,這個道理誰都明白,但為什麽到了我們可以回報之時卻吝嗇的連個 好臉色都不能給呢。這個好臉色不是勉強來的,也不是教出來的,而是發自內心的愛,感謝和尊敬。我 以為,能在自己的任何心情下,能在父母任何的狀態下,孝敬他們,關愛他們,尊重他們,給他們以永 遠的笑臉之人乃是世間最有情,最寬容的大仁大義之人,也是我們做兒女學習的楷模。 |
還是屢屢常犯此過 , 悶悶不樂時 , 想起的總是母親 , 而不
是女兒 , 緊記這點相信會對我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