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觀察之後我發現,這發熱的現象和我唱戲有關。當然也分唱什麽戲。比如我唱很散很慢的戲,像空城計裏“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那一段西皮慢板,發熱現象就不太明顯。但唱音高一點節奏快一點的戲,像甘露寺裏的“勸千歲”,很快就能熱起來。最厲害是那些又高又快還需要一點額外音量的戲,像鍘美案裏的“駙馬不必巧言講”,花臉戲,一段唱下來差不多立刻便要出汗,真是空穀傳音,立竿見影。一直以為開口唱唱不過是動動嘴巴,嘴皮上的功夫。想不到牽一發而動全身,還真的需要花把子力氣。這樣看說哪個演員“唱得賣力”並不是一句比喻,而是人家實實在在地在那裏用肌肉。
觀察到這個現象給我帶來新的啟發。比如哪一天我去爬喜馬拉雅這樣的大雪山,被困在山上,快要凍S的時候,我為什麽不能唱戲取暖呢?手腳都麻木了,至少我嘴巴還是管用的。我可以把全部我會的戲,樣板戲也包含在內,全排好隊,一首一首唱將出來。從頭唱到尾,再從尾唱到頭。當然編排也要快慢搭配,節奏合理,不要一下冷得哆嗦一下又熱得要出汗。一段戲平均是五分鍾。我現在會的戲大概二十五段,從頭到尾唱一遍那就是倆小時,唱兩遍大概天就亮了。脂肪我有的是,一點一點拿出來燒,全身暖暖和和的,帳外冰封雪掛又豈奈我何。
當然脂肪消耗的部位也需要考慮。動嘴的活兒,它如果老在臉上就地取材,一則貨源有限,二來臉上脂肪完全沒有了,皮膚出皺紋也容易顯老。所以一定要控製好了供貨鏈讓它的源頭連接到肚子上。那裏的脂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為了這個目的,我也要像別的唱戲的人那樣去練腹部呼吸,讓這一塊真的動起來。還有表皮血流控製也是另一個課題,到時候可以把臉露在外頭,讓它凍著點兒血流不暢,而肚子包得嚴嚴實實,手再放那裏揉著,加速肚腹部位的血液循環。有熱有冷,定點燃燒,取暖保命,順便減肥塑型。簡直想不到還有什麽比這更聰明的主意。
就是有一點,唱大聲不小心引起了雪崩怎麽辦?那時候沒被凍S結果被壓S了,豈不是冤哉(一板)
枉~也~!
這又不是開音樂會,唱得嗓子沒了我不是還能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