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一共種過三次藕。第一次是做藕湯,切完剩下三個藕節,我心裏想這要是埋地裏能長出藕就好了,就拿去院子裏找一個角落挖坑埋了。等了好久,沒有動靜。想起來買來的藕有一點爛汲汲的,一定不適合繁殖。所以下一次去買藕我特別留意,稍有一點爛點的都不要。每一節都是白白胖胖,還特地檢查了藕節出沒有傷損。買回來,切好,藕段拿去燉湯,切出藕節比往常要大不少--藕很貴的呢,但想著為了以後能吃到更多的藕,切的時候格外克己,兩邊都留了我覺得特別奢侈特別闊氣的一段。好了,這次為著怕地幹了藕不長,坑挖得足夠大,水也澆得額外多。隻不過後來又像第一次一樣全無消息。
第三次我想明白了,藕是泡在水裏的。種在地下再澆水那也有個幹的時候。而且這次我專想看看,我的種藕術是基本要成功就差一點點呢,還是完全沒有成功的可能。所以這一次我還是買了新鮮藕,回來照樣切好,該煮湯的拿去煮湯,我把剩下的兩個大藕節,一半泡在水杯裏。天天我都回來看。我不是對植物學完全不懂的人啊,我知道什麽是“生長點”。每天盯的是藕節邊邊上一個突起之處。我知道這裏就是新芽冒出來的地方。
等了好久,那個“生長點”沒有長出新芽,倒是長了些毛。看著怪惡心,水也開始有點臭了,我估計沒指望,就把那個塑料杯扔進了垃圾筒。
從那時到現在好多年過去了,我再沒試過種藕。超市買來的藕還是老樣子,經常爛爛的不新鮮,可我也沒辦法。自己不會種,隻好將就著湊合吃。
嗯,是有點:)
不是小氣,是饞吧。:)))
你知道嗎,最可笑的是我的小氣。人家都是把整節藕埋下去種,我把藕都煮了湯,隻剩個不能吃的藕節拿去種,當然沒效果。這是我後來才懂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