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是一個現代化強國的必要條件
洛山愚士
本文自去年開博以來就一直在醞釀之中,題目也是事先選好的,原準備在今年十月的“諾貝爾情結周”放出來應景。最近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個觀點:諾貝爾獎對衡量一個國家的先進與否並不重要。於是就顧不得“反季節”,挺而走險拋磚引石頭了。
以北村愚見,能培養出自己的諾貝爾獎得主是一個現代化強國的必要條件。原因有如下四方麵。
(一)諾貝爾獎代表了一個國家在學術教育達到了一定的水平。還沒有哪一個西方先進大國沒有自己的諾貝爾獎得主。俺就不信“世界工廠”再擴大十倍GDP再長三倍就能自動使中國進入世界先進之列。
(二)與奧運金牌不同,諾貝爾獎的獲得除了經過公平競爭,最關鍵的在於創新。僅僅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是不夠的;要開天劈地、自創門派、自立學說。從這一點來看,諾貝爾獎顯示了一個國家的創造力。
(三)創新取決於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幹淨而自由的學術環境。長官意識下的大兵團作戰沒有用,學術腐敗是致命傷,而急功近利隻能事倍功半。所以,諾貝爾獎的產生說明一個國家具有良好的社會環境。
(四)盲目崇拜權威是不可有所能創新的。“儒林外史”中的文抄公們寫不出什麽好文,而“降龍十八掌”再傳三輩還能留下幾掌?這裏有一個中港台新加坡等華人集聚地都麵臨的文化教育突破的問題。因此,諾貝爾獎又展示了一種文化的先進性。
以上部分觀點在文《李娜鄭潔與諾貝爾獎》也曾涉及。
一個諾貝爾獎所涵蓋的學術成果及其影響是有限的,但它的產生卻體現了此獎得主所在環境的一些特征(例如以上四條)。這些特征恰恰是一個先進國家所必備的。諾貝爾獎雖然隻代表了某些領域的最高榮譽,但它們在鼓勵社會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一個諾貝爾獎得主的附近可能有千百個有主見勇於創新的人們,他們的影響匯總在一起是巨大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產生諾貝爾獎的環境遠比獎的本身更重要。
誠如網友指出的,凡是由人來評選的獎項,不會也無法做到絕對公正。在評獎中,“印象分”往往很重要,不太公正的事會發生。然而,很少有一個具有國際公信力的評獎委會一貫地專門地“歧視”某一國或某一族裔,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因為有不太公正的事就把自己排除在“世界大家庭”之外是一種逃避心理;因為自己沒拿到諾貝爾獎就視其為糞土難免有“酸葡萄”之嫌。積極的態度應是以平常心對待,不斷努力進取。據說申雪和趙宏博剛出道時常被評委們壓分,這幾年就好很多,因為印象隨成績增長。將這一現象用於諾貝爾科學獎,就是要不斷地出好成果。中國的科學家們如能象申雪和趙宏博那樣幾十年如一日地奮鬥,就有希望。
學術研究的目地在於追求真理探索宇宙間奧秘以造福人類,而非獲取某些獎項。 所謂“諾貝爾情結” 以得獎為最終目的,不僅誤導民眾,還可能被學術騙子所利用。一位大學生曾問訪華的克林頓讀哪所大學可得諾貝爾獎,凸現出國內宣傳教育之偏差。“漢芯”造假和學術論文偽造數據等諸多醜聞折射出中國科技教育界的浮躁與生態惡化。這些弊病不除,不可能有一個健康的產生諾貝爾獎的環境。
必須注意的是,諾貝爾獎是一個現代化強國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光有諾貝爾獎得主還不夠(比如印度),還必須在政治經濟人文等方麵達到一定的標準。這個題目太大,隻好留到以後再討論了。總之,一個沒有諾貝爾獎的國家算不得現代化強國。
[後記] 此文發表後,承蒙許多網友來訪留言,有批評的,商討的,也有讚同的。北村從留言中受益良多,並以其中部分觀點對文章進行了修改。特此鳴謝。
[洛山愚士(原創)2010年2月18日。作者保留版權,引用請注明出處。]
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