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信仰概論: 起源論(1)

(2009-10-08 14:21:13) 下一個

人的一生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精神層次的需求,人的精神需求從何而來? 這隻能從人性本身入手去探求. 從最基本的人性特點去探討精神及信仰的起源, 才有可能理解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共同之處, 而非迷惑於文化或者宗教的表麵不同.

 

第一章 人的本能

 

從最原始的本能出發,作為實在的生命,生存乃是最基本的本能.即使是一般的動物都有這種求生的本能.生命的延續作為一個本能的驅動力深刻地影響著一般的行為.一般的動物沒有太高的意識, 不會意識到生命有限性. 然而人是有意識有靈性有精神的生命,意識到生命的有限,總會消牛?庥膁?嫻謀灸蓯且恢置??/span>.這種矛盾造成人內心深處的不安與焦慮. 這種不安與焦慮誰多多少少都有, 即使自己意識不到. 因此人的本能的一部分, 乃是對生命有限性的一種擺脫.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表現與擺脫方式. 有的人可能沒那麽敏感並不意識到, 有的人忙於日常生活,事業或者家庭, 沒有時間思考這些命題, 或者這些命題離他們的日常生活太遠了; 有的人靠追求物質生活來避開這些問題. 然而這不安與焦慮終有浮上意識的時候, 因為它是客觀存在的.

對這種不安與焦慮比較敏感的人對生命的延續的追尋便上升到意識和精神的層次,特別是當物質上的基本需求有了滿足.人對生命有限性的擺脫在很多知識與精神領域中都可以看到.首先,從人對自然規律的認識產生了科學知識,人認識到世界存在永恒的東西,不再以人的生命為尺度.對規律以及永恒的東西的認識與應用使人對生命的消失的恐懼有了一種安慰,一種釋放.事實上,很多科學家的動力來自對規律與真理的探求,對挖掘科學知識,挖掘自然規律作出貢獻,從而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與無限的東西有了一種藕合效應,這是人的自我價值的一種實現.其次,人在對規律以及永恒認識與應用中所產生的信心,以及對永恒的東西的藕合效應所產生的自我滿足,進而升華至與渴求,崇拜,加上感情的因素,便有了信仰的可能性.此為信仰的種子.

人總是要有一種歸屬感, 不同層次的歸屬感. 生活的歸屬: 有一個家, 社會的歸屬: 有一分工作,屬於某個團體; 精神的歸屬: 有一個信仰, 或者一套生活哲學; 感情的歸屬: 有配偶, 親人. 這歸屬感的訴求其實也源於對人生命有限的意識和生存本能的矛盾. 歸屬於自我以外的東西能夠忘掉對這個矛盾的不安. 精神層次上的歸屬感是最底層的. 信仰的必要性有一次浮現出來.

另外,人的自由意誌不可忽略.造物主賦予人有認知的能力的同時,也給了他自由意誌.人的認知能力使他能"感應"到外在的規律.但是他的自由意誌卻不一定指使他按照規律辦事-還得看是否情緒,高興與否,符合自己利益,等等.如何規範人的自由意誌?準確的說,人應該如何讓自己的自由意誌選擇對人對己都有利益的決定?顯然這不僅是靠自己的理智或者外在的規範就能做到.規範自己的自由意誌必須靠理智和情感的綜合力量,或許加上信仰的力量更有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