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動車或昭示中美實力之比正發生質變
最近回國常坐電動車。坐到豪華的電動出租車(或順風車)上常以為價在五十萬以上,一問才知就十幾二十萬。司機無不對車讚美有加,兩次碰到司機說他們的比亞迪買了三年多,開了二十多萬,常規維修外沒任何問題;充次電跑三四百公裏也就十到四十塊(為油費的四分之一到十分之一)。所見電動車的外觀之美、樣式之多、功能之全讓我想馬上回美買輛國產電動車。但在美國買中國電動車隻能是夢想。
美國正全力把中國電動車堵國門外,因為美國汽車(油車和特斯拉外的電動車)在中國電動車麵前已完全喪失競爭力,如讓中國電動車正常進入美國,美國所有傳統汽車廠家會一夜之間全軍覆沒。2023年我拜訪過芝加哥北郊一很成功的卡迪拉克經銷商。該經銷店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由幾個高中生賣車搞起來的,如今擁有闊氣的展廳,廳內展車在五到十四萬美金之間,十萬美金的油車一加侖油隻能跑二十多英裏;隻一輛電動車,要價八萬。我問總經理怎沒實用的電動車,他說很遺憾他們隻有一款;去年賣出些,軟件老出問題,現在他們還是主賣油車。在美國開車常見路邊老牌汽車經銷點停車場上擺放成千上萬的油車,好像美國的汽車經銷商、生產商和購買者都沒意識到電動車時代已到來,沒意識到油車與電車如膠卷相機和數碼相機。特拉斯本可橫掃美國油車,但他們要把買主棄油用電省的錢都攫為己有,漫天要價,兩萬美金即可盈利大銷的車要價四萬以上;馬斯克個人報酬560億美金,等於每個買車人得給他近萬美金,而一萬美金可買部比亞迪。在美國大眾急需便宜電動車來降低不斷升高的生活成本時,拜登政府果斷地對中國電動車加征百分之百關稅,剝奪了美國人民享受價廉物美的電動車的權利。
一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由吃、穿、住、行、醫、教、娛樂、治安、自由度等構成,車為行。美國是車背上的國家,在【行】上一百多年來都是世界第一。二十世紀初美國開創了汽車進入尋常百姓家的時代,那時中國人還光著腳丫子拉人力車。汽車的製造、銷售、服務和汽油消耗可占到總產值的相當比例。讓百姓普遍擁有汽車大大增強了美國的綜合國力,美元也因之而成為世界貨幣(石油美元)。百年來美國的汽車年銷量和保有量都是全球第一,直到2009年汽車銷量才被中國超越,近年中國汽車銷量都在美國一倍左右;2020年中國的汽車保有量超過美國。目前中國的私家車擁有率尚遠低於美國,但按每年三千萬的汽車銷量算,2030年前後中國汽車保有量將為美國一倍。中國要趨近美國的私家車擁有率隻有靠電動車,因為中國不可能保障十億部汽車的耗油供應,更承受不了十億部油車帶來的空氣汙染。
把人送入太空易,造出價廉物美的車難;造車牽涉麵太廣,多少年來汽車這類涉及綜合工業生產能力的大宗產品中國的一直遠比美國貴,而今國產同質電動車比美國的至少便宜一半,這表明中國的綜合工業製造能力已上來了。蘋果曾花十年搞電動車,最後什麽也搞不出來; 小米幾年就搞出個電動車,差別就在美中的綜合工業製造能力。而國家發達與否即在於一國是否能製造並率先廣泛應用最先進的大宗科技產品。中國如今能大量製造最先進的電動車,也將率先廣泛應用它。2024年中國的電動車(包括混動)銷售額已占汽車總銷量的45%,而美國的同類車銷量不足20%。國人開價廉物美的電動車會大大減少其現代化生活成本:未來數十年美國人還多開油車而中國大眾多開電動車,則國人享受現代化生活的成本將遠遠低於美國人。因此,中國電動車遠比美國價廉物美或昭示中美實力之比正在發生質變。
等到大多數國家都買了中國電車, 中國電車價格就會大幅度上漲;
看見誘餌就上鉤,那叫愚。 忽悠愚民是中共最拿手的
剛有國內回來,出來軍火和芯片,美日都是全麵落後於中國。
但電動車確實弊端太大,減輕霧霾的好處也抵不上種種弊端,初期的熱度過後,電動車的弊端已經逐漸顯現出來,一窩蜂搞電動車,某種程度上類似當初搞VCD和高鐵,越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就越是愚蠢的戰略失誤。
所以,真沒必要加100%關稅,顯得對自己信心不足。馬斯克都不好意思了。汽車這種技術含量很高的製造業產品,一般是工業落後國家給先進的工業國加關稅,現在輪到美國給中國汽車加關稅了?感覺有點滑稽。
美國這些年不采自己的油, 買別人的油, 就是因為別人的人工便宜, 油價也因此便宜。 現在捂盤這麽多年, 如果美國大力發展電車, 對汽油的需求更少。 不知會如何收場。
還有一點, 就是如果美國的汽車都要充電了, 電廠的負荷是否夠。 很多老房子能否適應高壓快速充電的轉變。 很多老房子建的時候還不用電, 改造電路是從公共電路拉線了, 現在負荷能否承當。
1 充電時間過長,跑長途不行,上下班可以。
2 電池就是一個大燃燒彈,尤其是老化的電池。一撞就著火,而且不好撲滅。電動車大批生產不到二十年,老化電池的問題還沒完全出現。不過現在就有了很多燒傷燒死的例子。
3 電動車售後維護,中國還沒有形成係統。
電動車經曆了初期的艱難,最近幾年也的確火了起來。但是這把火近來又溫柔了不少。歸根結底電動車的問題是不接地氣。同樣是引領消費,愛瘋畢竟是打中了消費者沒想到但是確實有用的要點上,徹底淘汰了傳統手機。但是電動車雖然情懷時尚甚至政府不遺餘力地推動,但是取代傳統車的前景遙遙無期。因為說一千道一萬,主流消費者看得還是實用。貪小便宜的,隻買貴的不買對的,畢竟是少數。電動車的階段性受挫其實就是基本上把隻買貴的不買對的市場挖掘得差不多了,必須進軍主體普通消費群體卻又無法突破的結果。
電動車最大的賣點,環保。已經越看越被評判為謊言。實際上可以說有消費就是不環保,花錢多就是更不環保。成本意味著生產消耗,消耗就意味著汙染。所以從生產而言就比一般油車更不環保。從使用而言,電車使用的能源經過更多次的轉換,而且電車普遍更重,所以最終消耗的原始能源和產生的汙染也並不更好。而且電池的處理也更麻煩,更危險。
普通消費者其實也不在乎這些。在乎的是最便宜舒適的代步工具。這才是致命傷。電車不僅更貴,而且更不方便,更不可靠。馬斯克都說賣的不是車,而是大電腦。問題是,普通消費者花一千買個手機電腦就夠了,化三五萬買得還是車。作為車的功能不行,其他的都是扯淡。所以電車最多也隻能是家庭的第二用車。也就是還隻是在大玩具的市場裏麵打轉。
當然電車真正最大的優勢是電控容易。實現自動駕駛的可能性最大。而自動駕駛的實際意義是十分廣泛的。別的不說,自動駕駛可能是埋葬高鐵地鐵的鐵血殺手。但是自動駕駛進展卻已經大幅度落後於當初的樂觀宣傳。這也是為什麽不那麽看好人工智能的炒作的原因。這幾十年來所謂高科技的發展,的確大大推進了加強和取代人腦的水平。但是在信息之外的執行層麵,也就是在加強和取代人手方麵,實在是乏善可陳。自動駕駛可以說是最簡單的,也是最需要的,智能操作的領域。操控四個輪子要比操控四肢簡單萬倍。對路況的判斷也是最低級的訓練就可以達到的。但是到現在依然前途不明朗,又何談其它。人工智能真能多高先不說,匹配不上執行機構,那也就是一個大號霍金。
所以未來發展,硬件才是瓶頸。有瓶頸才有機會,難啃的才有功勞。美國還是要把製造業,起碼中高檔製造業,撿回來才有希望。其實隻要在中學參與過機器人比賽的學生都不難有所感悟。隻有文科生才會為了一己私利去硬推電動車。比如紐約的電動校車法案就是這麽無比荒謬。且不說電動車對環保沒有什麽正麵意義。就算有那麽一點,早在其起環保作用以前,石化能源可能就已經消耗完了。所以電動車的意義從來也不是環保,而是使用可持續性能源。從這個角度來講,電動車的發展並不慢。混動車的答案在可預期未來可能最有效。氫動車或者其它新科技也許解決問題更徹底。所以完全沒必要以政策攪亂市場,適得其反。因為正確答案還並不存在。民主黨無非是找借口好上下其手。實際上嚴重浪費公共財政資源。
這次俄烏戰爭陷入僵局,也是顯示歐美製造業全麵坍塌的惡果。歐美武器質量的確優勢明顯,但是產能實在是大拉胯。想當年二戰多大規模,如果也開戰三年生產還沒調上來,憑什麽打敗德國。說到底,真正的財富還是製造業創造的,科技業金融業都是虛擬經濟,是建立在實體經濟之上的。身材不行,再打扮也上不了檔次。具體到電動車而言,即便取代一部分油車,總體汽車市場也沒有多大變化。對總體經濟的拉動意義不大。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在於製造業的回歸程度,或者去全球化程度。不難看出,共和黨的經濟政策是務實的,至少是挺美國的。民主黨的政策是務虛的,還是指望玩全球貿易的老梗的。
實際上就算講理想,最大的節約是減少使用,而不論是電動車還是燃油車。也就是減少交通需求,比如保持較多的居家工作;比如減少海外貿易需求而增加本地生產,從而減少物流;比如減少交通堵塞和等待,消減都市,疏散人口密度,減少住宅到工廠的時間距離。簡單而言就是要拋棄工業化初期的規模化生產的都市型近代生活方式。轉向信息化時代的定製化生產的中等城市(五十萬到五百萬人口)為主的現代化生活方式。而去都市化也會減少原子化,恢複社區化,也就是去政府化。而這顯然也是不利於民主黨的生存環境的。
總而言之,美國要去虛務實,減少金融電腦產業的比重,減少電動車的補貼和政策,加大現代化設計的基建投入,加大現代化生產的製造業發展。而這些符合普通美國人生活方式的方向,與建製派既得利益集團是有很大矛盾的。學什麽和支持什麽是有很大關聯的。這就跟買股票或者加入某公司工作,就合該公司綁定命運共同體是類似的。希望或者賭定國運,才可能壓上自己的人生的一大塊去入行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