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enwei

我在耶和華的手中要作華冠,在我父神的手中必作為冕旒
個人資料
正文

我可能錯了

(2025-10-04 14:02:33) 下一個

 

今天,我想與你分享一位傳奇人物的思想——哈佛心理學家艾倫·蘭格博士(Dr. Ellen Langer),她以50餘年對“正念”的開創性研究而聞名,被譽為“正念之母”。她的研究不是空洞的哲學,而是實證科學的驚喜:她用實驗告訴我們,我們的思想可以改變我們的身體,我們的信念可以重塑我們的生理結構,我們的注意力可以決定我們是否康複。

她的研究如此顛覆常識,以至於你不得不重新思考:我們所謂的“現實”,究竟是誰定義的?

科學的魔法:信念如何改變身體

  • 當牆上的鍾走得更快,病人的康複速度也加快。

  • 老年男性假裝回到年輕時代,結果真的變得更強壯、更靈活。

  • 酒店服務員僅僅因為被告知“你的工作也是鍛煉”,就開始減重、改善健康指標。

這些不是心理暗示的巧合,而是“Placebo效應”的真實體現。而它的反麵,“Nocebo效應”,則揭示了悲觀信念的破壞力:當我們相信某事會傷害我們,它就真的可能傷害我們。Placebo是信念的療愈,Nocebo是恐懼的自我實現。

 正念的轉化力:從慢性病到可能性

蘭格博士說:“不要把癌症當成絕症,而是看作一種慢性病。” 她鼓勵病人每天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態—睡眠、食欲、精神——你會發現病情並非線性惡化,而是波動的。這種波動本身就意味著:好轉是可能的。

她建議我們每天問自己:“我做了什麽讓身體變得更好?” 然後去重複那些行為。身體會回應你,給你驚喜。這不是迷信,而是注意力的力量,是“不確定性和可能性”的實踐。

重塑遺憾:從後悔錯誤的選擇到致力於讓每個選擇都活成正確

蘭格說:“如果你知道自己當初為什麽做了某個選擇,你就不會後悔。” 我們常常幻想:“如果當初我做了另一個決定,現在會更好。” 但她提醒我們:每一個選擇,都是當下認知水平下的最佳選擇。

後悔是對過去的否定,而正念是對當下的尊重。 她建議我們不要反複催眠自己“我恨這份工作”,而是問:“我怎麽才能從這份工作中找到最大的滿足?”這不是逃避現實,而是重新定義現實。

正念四法:活在真實之中

蘭格博士給出四條立刻可行的建議:

  1. 承認我們並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麽,也不知道現在發生的事情究竟是福是禍。

  2. 當我們批評論斷時,提醒自己:我正在進入自動無意識模式

  3. 焦慮不是由事件本身引發,而是由我們對事件的悲觀預設引發

    • 問自己:“我怎麽知道它一定會發生?如果真的發生了,我怎麽知道它一定是壞事?”

  4. 對我們確信的事情,從不同角度重新審視,是否可以做得不同,從而帶來新的感受。

    • 比如:“我很內向,不喜歡社交。”但也許我可以不再用“內向”定義自己,而是聽從內心的聲音——想連結就伸出手,感覺不好就收回來。

在《易經》的鼎卦中,王弼說:“革去故而鼎成新。” 蘭格的研究正是現代的“鼎”:在不確定中煉成可能,在新信念中孕育新生命。

我們每天練習正念,不是為了控製未來,而是為了在當下找到好起來的可能。 我們不是在逃避疾病,而是在成為能承載健康的器皿。 我們不是在否定過去,而是在尊重每一個選擇的智慧。

蘭格博士說:“我們比自己想象的更強大。” 我說:“我們是活著的鼎,是煉化不確定的器皿,是可能性的容器。”

願你在每一次呼吸中,重新定義健康、壓力與衰老。 願你在每一次選擇中,活出真實、活出可能。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