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道

身體,是生命的建築。體道,即真體彰顯之道,體驗生命之道,肉體健康之道。
正文

2010-11 日記

(2010-11-02 17:23:00) 下一個
11:02
秋天真是忙碌的季節,一天就清掃了20多袋子的樹葉。運動,飲食和睡眠的係統整理,執行和跟蹤,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實踐。這個月是關鍵時期,應該在一定程度上結束這一層次的思考,從而進入一個過渡期,然後進入另一層次話題的探索。

從山口百慧的老歌,秋櫻,山鴿子,血疑,一個鏈接將我引到了
『伊豆の踴子』(伊豆的舞女)。當年日本的作家和電影工作者,還真是創作了很多作品,與當今的流行文化相比較,人們對於情感的偏好似乎大大的改變了。那種對於情感的理解和處理,似乎已經是一種古董了。人們在走向何方?

內經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2.6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從陰陽四時,道者之行。隻守陰,或隻走陽,則氣滯行偏。陰陽之調,隨四時而變,人之神氣,與天地相應,這是古人行健之策。陰陽之質,非在文字,而在自身之覺。時時揣摩,不斷超越,則漸感它境之存。陰陽之道,並非隻適用於健康。人類生存之道,飲食之本,皆宜遵從大道。失去平衡的貪婪,最終會毀滅經濟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這是東西方對於病患態度的不同,西醫是著重於治已病,治已亂,中醫是側重於治未病,治未亂。古人認為渴而穿井,鬥而鑄器,有點太遲了。現在看來,中西結合是全麵對待健康的上策。

11:03
上個星期忙於實踐飲食,運動與睡眠,沒有時間來此整理文字。有很多感想,沒有來得及表述。零散的文字是無法表達一個深刻,統一的生命本質的。人們隻能借助於自己的生命,去尋找新生。任何他人的感想,都必須經過自己生命的過濾,咀嚼和消化,才能看到它的本質。

內經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總結

如果說上古天真論是內經素問對健康的一種高度概括,那麽四氣調神則是對四個節氣與神誌關係的具體描述。無論你是否讚同內髒與節氣的關係,至少這篇文字論述了在不同節氣,人如何調節神誌和意識,關注肉體的不同器官,節氣與飲食,節氣與運動。並且解釋了如果不注意內守與外顯的動態關係,那就會導致肌體問題。這種動態的對意識,神明,飲食,運動,陰陽的調節,是一種具有超越性的全局健康戰略。特別是在隻關注“治已亂”的今天,通過黃帝內經,我們會突然懂得在健康和肌體的道路上,我們到底丟失了什麽?“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西方有一種超越性的宗教和深刻的理性思維傳統,在肉體的健康上,我們的祖先也有一種西方所缺少的超越性道路。一種不是將肉體與世界分離,而是一種將肉體統一於神秘的自然,一種對肉體的延伸,提升和超越。我們有一種獨特的生死之道。

春發,夏華,秋收,冬藏,這不僅是外在物質的規律,也是我們神誌與意識的運作規律。春有所萌,夏有所瀉,秋有所得,冬有所守,首先這是意識的導向和念頭附著,然後用它來指導飲食,運動和器官護養。所以這不是西方那種單一,分離的健康模式。我們祖先認為人與外在的環境是一體的,並且應該遵循同樣的外顯和神秘。當然,這隻是我們祖先的意識形態,而完全不是今天中國人的實際生活。今天的中國,人們已經忘記了自己的過去,就像土耳其,伊拉克一樣,過去的意識隻存在於文字和紙張上,而不是人們的日常生活。過去的意識隻是一件古董,不是現今鮮活的存在。

雖然此篇說到了飲食,運動與器官維護,但是其核心還是神誌調節,正如標題所言,四氣調神大論。神定則意行,意行則體為,體為則神顯。這不是抽象文字探討,最終所有這些意念文字,都必須落實到頭腦,肌肉,血液,和骨骼中。

11:23
真是令人驚訝,已經20天沒有來此留下文字了。希望在未來的一周裏,能來此繼續記錄自己的感想。在過去的20天裏,我並不是忙著睡覺去了,而是忙於整理飲食和完成運動計劃。在這段時間裏,我完成了自己的飲食規劃,在運動上,也逐漸地穩定了一些具體的策略和動作規劃。這是非常重要的20天,好像完成了一個階段,跨越了一個台階。另外,在體重上也減少了6磅,肌肉也有些變化。

接下來應該繼續探討睡眠,以此開辟另一個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