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其他主題占用了大量時間,還是應該繼續閱讀黃帝內經。由於時間有限,隻能簡單寫一點感想。我對中醫和傳統文化知之甚少,隻是借此機會找回一點民族之根。同時,我的視角可能不是傳統的中醫方式,而是在古今中外之間,找到一絲新的光明。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陰陽應象,是在談抽象之陰陽與表象之間的關聯,這樣我們可以通過直感,來體會抽象陰陽之實存。通過經驗的積累,這種看不見的聯係變得顯明。祖先經常用陰陽兩字,似乎我們都懂得陰陽。但問題是,我們如何時刻體驗,生活,平衡於其中,這是問題的關鍵。這兩節談到陰陽在竅位上的運動特征,壯火和少火與氣的關係。辛甘為陽,酸苦為陰,陽勝生熱,陰勝生寒。寒熱失去平衡,這會影響形氣。氣不通則痛,形不正則腫。
通過這兩個章節,我們可以體驗陰陽在氣味上的運動和變化特征,平衡陰陽,在此,就是平衡氣的壯少,味之厚薄。又通過寒熱之平衡,氣通和形正,來建立對陰陽的內在感覺。這種局部的陰陽之象,要逐漸的外擴,與天地之氣溝通,這樣就與前麵的生氣通天之論,建立起了一種聯係。所以我應該用陰陽應象篇,來豐富對陰陽的直感。陰陽不是簡單的兩個文字,其深,其廣,其玄,可能需要一番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