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美國

傳統價值,美國政治
正文

遲到的讀後感 – 再讀“虎媽”

(2015-04-25 11:22:16) 下一個

 http://www.nytimes.com/2014/01/26/opinion/sunday/what-drives-success.html?_r=0

聞名美國的“虎媽”Amy Chua 在一年多以前,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講述了她所認識到的族裔成功的原因。很有見地。早就想寫個讀後感。既是讀後感,裏麵就有很多我自己的“私貨”,各位看官若想看原文,請點擊上麵的鏈接。

現今的美國,按族裔分,就平均家庭收入而言,印度裔是最高的。緊隨其後的,是華裔,伊朗裔,等等。猶太裔自是不用說,屬於收入很高的。還有一個絕大部分人不清楚的,就是摩門教信徒。雖說用收入來衡量成功,是非常片麵的,但至少收入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他們是如何成功的呢?有人會想當然地說:他們的父輩有錢,所以後代跟著受好教育,占據社會的優勢。簡單點:拚爹!這是非常不公平的。比如,摩門信徒中,後來成為大公司領導的,相當一部分都是來自非常貧苦的家庭。亞裔中,上“藤校”的,相當一部分是做苦力活的一代移民的後代。越南裔的第一代移民,教育程度都非常低,從戰火中逃出生天,來美國時都是赤貧。可是,這並不妨礙越南裔在美國獲得成功。

           既然不是靠“拚爹”,那所有這些族裔,有些什麽共同點呢?虎媽不愧是超級名校的教授,總結出來三點:不安全感(insecure),優越感(superior),自我壓抑 impulse control)。

                首先是“不安全感”。所有這些成功的族裔,全部都是社會裏不占主流的。猶太人和摩門信徒,由於宗教信仰,曾經備受主流社會的排斥。其他的一代移民,來美國以後,語言不通,沒有社會網絡,沒有足夠的經濟儲備。我來美國的第二天,就基本花光了帶來的錢,一個星期以後,就去係辦公室貸款了。還好,有個本科的哥們在同一個係裏。這種突然間落入一個完全不熟悉的社會的感覺,立即滋生出不安全感,是非常自然的。這種不安全感,就成了迫使自己努力獲得成功的驅動力。想一想,當年的綠卡,就讓多少兄弟姐妹白發上頭。

                其次是“優越感”。這個很有意思,不安全感和優越感居然共存!是的。所有成功的民族,都在心底裏有著對自己的曆史和文化的優越感。這一點,老中們太明白了,哈哈!在美國多少年了,就是不肯吃西餐。很多人還瞧不起美國短暫的曆史(殊不知美國傳承的是古希臘以來的西方文化的總和)。這種優越感,阻礙了他們完全地融入主流社會,把他們圈在自己的小圈子裏,通過他們認為的可以成功的途徑,獲得自己的地位。而這些途徑,又通常是教育!

                第三是“自我壓抑”。在翻譯這一點時,我費了一個腦力。最後覺得“自我壓抑”是最準確的。在沒有多少資源可以使用的時候,不管用任何一種走向成功的方式,都需要極為艱苦的努力,需要放棄其他人所慣有的娛樂。這基本就是說,要活得像“苦行僧”一樣。美國的主流娛樂是體育,我們老中有幾個有閑情逸致,經常去看球的?當這一種生活方式傳遞到第二代身上,出現的問題,是另一個話題了。

                總的說來,虎媽的文章,相當不錯。讀過以後,頗有感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傻大目 回複 悄悄話 這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反而應該反思自己族群此類方麵的缺點和問題。
如果不去反思,而是驕傲和喝彩,就顯得有點二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