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的哲學

在紛繁的塵世中,找一個角落,與自己對話,升華心靈.
個人資料
正文

知識有啥用

(2009-12-12 18:21:31) 下一個
  

知識有啥用

           一進家門,還沒來得及脫鞋,Jeff 就說:“我剛看見一隻貓,但天太黑了,所以我沒法數那隻貓有多少胡須。”

         我先愣了一下,接著笑彎了腰:“你一直在操心我‘未竟的事業’?”

         數貓胡須為什麽是我“未竟的事業”呢?

         一個月前,我在一道聽力題中第一次知道,貓的胡須原來不是為了“時尚”的裝飾,而是有著神奇的功能:在黑暗中,貓的胡須能通過感覺氣流的變化來感知其他物體的存在及方位 。隱約記得那篇 文章說貓的一側有 12根胡須。

         從此,我就很想親自數一下貓的胡須。獲取這點“真知”,應該是非常容易的,因為這裏養貓的人很多,每走幾步,就能看到一隻貓。

         但我這人對貓缺乏親和力,所有的貓見了我就跑,根本不給我數胡須的機會。一個多月過去了,我依然在找機會完成這項“未竟”的事業。

         因為涉及到大量關於自然科學的閱讀與分析,法學院考試幾乎改變了我的整個讀書方向。已經做過的近兩千道題,甚至改變了我的性格。打開書,我就繃緊神經,因為我必須在兩分鍾內完成一道邏輯推理,八分鍾完成一篇閱讀理解,十分鍾完成分析推理。合上書,我的腦子依然在忙著觀察、分析身邊的事物:昨天晚上沒下雨,為什麽這段路是濕的?那隻鬆鼠為什麽把窩建得那麽高?萬一被風吹走了,鬆鼠是不是也成了無家可歸者?其他鬆鼠會不會允許失去家園的“同胞”和自己擠一夜?這些動物在守著自己地盤的時候,是否會彼此幫助,共度難關?、、、、、、

           好不容易休息了,我的部分腦細胞繼續在夢裏演繹推理:A導致B,但A不是導致B的唯一原因,在前提與結論之間有很多個“鴻溝”,所以作者的推理並不嚴密。

          這樣的讀書思考雖然每天讓我緊張,甚至頭痛,但卻給了我進步的快樂和內心的寧靜,忙著內心追求的我無暇顧及外界的紛擾。

         一個剛剛結婚的中國女孩在論壇上抱怨美國太孤獨,生活很無聊之後就自殺了,這讓我非常震驚和不解:男人與婚姻並不是女人唯一的歸宿,即使這段跨國婚姻讓她不開心,她依然有很多快樂的理由和方法啊!才二十出頭,她有著大把的青春可以享受,即使沒有錢去上學和旅遊,她也可以有很好的工作啊。即使工作壓力大,但隻要願意,她依然能找到很多不需要一分錢就能得到的快樂,圖書館和公園都是免費的。她可以從圖書館借來喜歡的書,坐在公園裏靜靜閱讀,偶爾抬頭,呼吸微風從玫瑰園裏帶來的花香。 

         想起了另一個剛剛自殺的年輕中國女孩楊元元,事發前一天,她曾說:“都說知識改變命運,我學了那麽多知識,也沒見有什麽改變。”

    我體會過這位貧困女碩士的絕望,但即使當年在學校隻能每頓打半份菜,經常吃不飽的我還是在饑餓與頭暈中完成了學業。我掙的第一筆錢是12元,在一些人眼裏根本不算錢,但卻讓我樂開了花:我隻要給她教一小時日語,就能賺到12元!賺錢太容易了!

    我拿著這12元,高興地直往醫院奔, 去看望癌症晚期的親戚。一個大西瓜,加上其他水果,12元立刻就花完了,但我還是一邊擦汗,一邊高興地對病房裏的人說:“大家快來吃啊!這是我的第一筆工資!我終於能賺錢啦!”

親戚臨終前都對我那12元念念不忘:“真是太感動了!自己忍饑挨餓,卻把第一次賺的錢都花給了我!”

但我這位平凡而偉大的親戚,卻不知道,我之所以那樣做,不僅是在報答他們一家曾經對我的幫助,也是因為他的人品給我樹立了好榜樣。他從小是孤兒,輪流到其他村裏人家裏吃飯,曾經的辛酸和受到的幫助,讓他時刻都在感恩。他總是在忙著幫助身邊的人,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直到癌症奪走了他苦難而又溫馨、短暫卻又充實的一生。

 這位親戚沒有上過大學,隻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但他卻潛移默化給了我很多重要的交際知識和做人道理。有些人會因為你賺的錢或者你做的官而喜歡你,但更多的人,會因為你是什麽樣的人而喜歡你-----這種喜歡,是拿多少錢都買不到的,是多大的官都交易不來的,更真摯,更長久,更能溫暖你的心靈,滋養你的生命。

所以,這就是知識的用處,不僅給了我們生存的技能,也給了我們熱愛生命的智慧。我相信知識改變命運,不僅能改變一個人、一群人、一代人,甚至一個國家。

   18世紀以前,歐洲沒有公共教育,父母(當然是有錢的)必須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或者聘請家庭教師,才能給孩子教育。除了能上得起學的孩子,其他歐洲的孩子都在工作。德國迅速發展的紡織業讓孩子們和父母一起,在工廠裏上班。工廠主的剝削導致農民的反抗,皇帝就讓大臣想出一個能輸導農民反抗的辦法,使其不至於威脅到王位。

         大臣建議用國家管理的學校來塑造恭順的“良民”:除了閱讀、寫作和數學,學校教育農民的孩子接受自己的命運,不要嚐試改變,政府很好,不應該質疑政府的權威。 上學是強製性的,專門有官員來懲罰逃學。這將把孩子對父母和家庭的忠誠轉移到對國家的忠誠。農民是無法和監管逃學的官員對抗的, 所以不管是否情願,農民都必須把孩子送到公立學校。

         這個主意讓貴族們非常高興。因為學校會把農民調教得更加愛國和聽話,農民會老老實實接受自己處於社會下層的事實。

         但到了19世紀,浪漫主義直接衝擊了公立學校的建校基礎,啟蒙運動把貴族不願看到的“學術自由”推進了學校。

         貴族的如意算盤落空了,但更讓貴族出乎意料的是,自己損失的利益卻換來了國家整體的利益,日益發達的歐洲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家長把孩子和銀子一起送給發達國家-------包括當年留學法國的鄧小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