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76)
2019 (26)
2020 (23)
昨天得知一個同事已經有兩項專利,非常驚訝。首先因為他還很年輕, 其次他非常低調。好像很內向,聲音非常柔和,碰到時友好微笑, 屬於“謙謙君子, 溫潤如玉”那種類型。
還有個同事最近剛拿到第二個碩士,大家在慶祝他的時候, 我才得知有一個學霸目前已經已經拿了五個學位。他語氣裏是否有炫耀,我沒聽出來, 但那個有專利的同事沒有參與閑聊, 他依舊安靜地工作。估計下班後他也是悶聲搞發明。如果那些專利市場盈利不錯,人家也在利用愛好悶聲發大財。
專利首先當然和愛好有關,否則很難能在下班後有力氣繼續思考鑽研。但光有愛好也不夠,因為有些發明要靠長時間反複實驗,摸索,需要長期堅持的自律和習慣。
聰明肯定也是必須的, 但有些聰明人卻容易改變愛好。老公同事的一個孩子, 從小總被誇聰明,尤其是數學。後來卻沒有讀完數學專業,因為他突然發現有些課似乎難了很多。如果我真的有天分,就不應該這麽費勁寫作業;如今我要花這麽長時間做一道題, 證明我不是這快料,沒有了天分, 努力還有什麽意義? 這就是他放棄的邏輯。
我們很難評判他的邏輯是否有問題, 但有些聰明人沒能成功,也是跟輕易換賽道有關。
但問題又來了, 如何定義成功?甲的成功在乙的眼裏是否就是失敗?成功與快樂之間到此有多少關聯?前一陣在新聞中看到一個印度移民, 獲得過很多國際大獎,有自己的公司, 最後卻殺死全家後自殺。如果成功一直是他的標簽,那最後的慘案應該用什麽標簽?
我有個印度同學,隔一陣會告訴我她又在哪個國家做博士後,我就跟一個同事感慨:“我太佩服她的學習適應能力了!亞洲, 美洲, 歐洲,且不說科研能力,光就學習語言,能在異國他鄉獨自謀生,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那個同事說:“這樣的活法我做不到, 博士出來都快30了, 有些人還能繼續做10年的博士後,而能賺到的錢, 勉強維持生存而已。助學貸款如何還?怎麽交房貸和各種各樣的保險?家要怎麽養?這些人的智商,完全能在工業界輕鬆賺到高薪,為什麽要用高學曆把日子過得那麽苦?難道這就是高等教育的終極目標?”
高等教育到底有什麽意義?一千個人能給出一千個答案。最近回到母校,讓我得到一個答案:對於我, 高等教育就是培養思考的習慣。
我好像有6年沒有見過導師了,每次因為工作壓力, 推薦信等聯係他時,非常意外他能那麽快接我的電話, 回複郵件,搞得我都不好意思,好像我隻有用到他時, 才會主動聯係人家,所以這次因為幾個教授退休, 我特意回到係裏。
6年沒見,自然有很多話要說, 但我和導師聊了幾分鍾後就揮手道別。首先是因為導師做完報告後,旁邊一位老人, 大概八十多歲,主動和我握手,他報出的名字讓我一驚:難道物理係這棟樓的名字是因為他?如果州立大學一棟樓有某個人的名字, 要麽捐款數額不小, 要麽社會影響力巨大。這位老人問導師對於物理係的遠景,正是這個問題,讓我打消了和導師敘舊的念頭,因為我的話題, 比起州立大學物理係的未來, 渺小到讓我羞於啟口,這也是我畢業後沒事就不打擾導師的原因之一。
道別時,導師問我是否參加晚宴, 我搖頭說得立刻回家。一方麵是那天有很多重量級的校友,尤其是有些曾經是物理係教授, 退休了, 還在操心物理係,不僅沒有工資, 還持續捐款。 而我當年能得到那些獎學金,也算是享受了前人栽種的蔭涼。另一方麵則是因為我體力不支,平時要4點起床去上班, 晚飯後我就很困了,所以我很佩服那些能利用下班時間繼續攻讀學位的同事:瞧瞧人家這體力!真是時間管理的高人!不服不行!
6年讓我感受到了衰老的自然法則,也以為那些教授老了很多,沒想到都要退休了,人家好像跟6年前一樣。這讓我看到了高等教育的另一個好處:雖然有些教授工資不高, 但人家有很多時間鍛煉, 養生,專心科研,或者教書育人,身心都相對年輕,這何嚐不是一種成功?
我身邊的這些同事, 校友, 教授, 有的悶聲搞發明, 有的悶聲發大財,有的悶聲為後人栽樹,這讓我陷入了新的思考:我該悶聲做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