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山

從這裏可以看到我在文學城的所有文章。
正文

【有關出國,回國(曉青文的回帖)】

(2009-11-26 06:43:42) 下一個
【注】:此為曉青文,《從海歸孫博士的遭遇想到的》(2009-11-21),之回帖,不擬重發,故僅將文轉此。

這是一篇很好很好的議論文章。曉青的議論我基本讚同。因為題目太大,我就簡單寫幾筆,有的可能是對曉青的補充,有的可能在某些細節上感受不同,不過,都是補充這個很有價值討論的大題目。

無論出國還是回國,的確都要多方了解和權衡利弊,再做決定。

1.出國:

作為我自己來講,出國,是一點兒也不後悔。原因:
a.如果不出國,我不會有這樣的人生之路,比如說拿到碩士博士,我是我的人生夢想之一。如果在國內,我的年齡,已經不允許我再讀學位。
b.我出國時,出國絕對是人們追求又羨慕的一條路,而我又是在一個人生十字路口上,剛剛轉業,待開辟新的生活之路。就是說不存在放棄國內的成功,而走上一條不確定的路之虞。
c.我沒有王啟明,或周厲(《邁哈頓的中國女人》的作者)的艱辛,就像我的同學一樣,一路獎學金(實際上是助學金)把我送到了我現在的位置,所謂安定也好,成功也好。所以,也談不上什麽犧牲。

反觀之,現在看到好些往加拿大的移民,過來之後,非常躊躇。因為,
a.他/她們都35-40歲上下,在國內,既有家庭,事業又小有成。
b.出啦之後,很難能重新求學,但還是要進行適應性的學習或培訓,即重頭做起。
c.希望有個更輝煌的路,但創業的路從某種程度上是從他/她們的事業頂峰走了一些下坡路。
所以,他們就躊躇,經常衡量著,是留下好,還是回去好。

2. 回國。
就我自己來講,我基本不做幻想。因為,很簡單,我在國外生活這麽多年,我的同學朋友也在國內奮鬥這麽多年。我撈到了國外的實惠,難道還能同時占有國內的實惠嗎?隻要回答了這樣一個簡單問題,就可以平心靜氣了。

具體而言,幾年前,我也研究過,是否能回國。不談事業(40或45歲以上的人最好別再談事業了),如果我能回去掙個十幾二十萬,大概可以保持美國的生活水平,比如說,支持一個房子和一輛車(假定不需要再存退休金)。

可是當我跟國人說起,人家說就算你能拿到,你肯定心裏不會平衡。因為,你的同學,當官的已經到了司局級,穿軍裝的都是哈哈大笑(校),搞學問的不是博導,就是係主任,副院長,做買賣的,都是董事長。你如何和他們交往?也是,原來在國外,就憑一個,比如說,NASA的高級工程師(其實就是一個一般雇員),就能在回去的時候和所有這些達官貴人平起平坐。現在海歸了,既沒有官職,也沒有學銜,就這麽一點兒小錢兒,馬上就會成了同齡人中的落伍者。想想,也是。當然,有人說,你的同學中,不是都這麽優秀呀,也有三六九等呀。的確,我們同學中,就已經有兩個英年早逝了,還有下崗的,可是,誰會向下走,向下比呢?你會嗎?

於是,我想,回去,大概最難的是有一個心理的平衡,和一個合適的滿足心理平衡的消費的收入。這個,起碼要三五十萬。當然,也有人幫我算了一筆細賬,要不降低生活水平(包括物質的,精神的,心理的),一年要掙到九十萬才好。這是北京銀行當年(2004)的副行長的收入。全北京隻有那麽一位或幾位。

簡單說,回國的必要性(滿足你的心理要求)要求你去做北京銀行的副行長;而可能性告訴你:能做到的幾率基本是零。

退一步說,就算你不在乎心理平衡,你可以將就這十幾二十萬,難道這是一個唾手可得的收入嗎?也許這還是你奮鬥幾年後的收入,如果你回去後幸運走在了上坡路上!可是,又有多少回去的人,40-45之後,還繼續走上坡路呢?

所以,我的結論,在海外奮鬥有十或十五年以上的人,不要再覬覦國內同齡人的實惠生活了。人與人的聰明度和努力度都是差不多的,一個人不可能靠在一條路上的奮鬥,而得到兩條路上的收獲。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