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和他的畫是在一本介紹世界 50 位最著名的藝術家的書裏,按作家出生年份時間排序他是最後一位 ( 約 1350-1912).
他成功於他的 " 滴 " 畫 (dripped paint) ,即把液體顏料或工業用油漆直接倒在或用棍子,刷子,墩布等蘸灑在鋪在地上的畫布上 - 主要靠身體運動的強度,節奏來控製,而不是大腦。這的確是獨樹一幟,但我不太喜歡,因為我即看不出任何美來,也看不出有什麽意義,隻是一堆攪在一起的亂七八糟,略微有點規律滴灑的顏料。
記得當時腦子裏突然出現了不知什麽時候見過的一大卷糾纏在一起的鐵絲網。
不過我很想知道他腦子裏到底在想什麽當他做這種畫的時候,是什麽原因促使一個人做出這種作品。
從電影中看,他有自我封閉,卻很容易情緒激動,歇斯底裏,精神很脆弱,幾乎一輩子都在酗酒,是個很放任的人。如果不是他的女朋友後來成為她妻子的 LEE KRASNER 給他鼓勵,對他進行約束,幫他戒酒,聯係有關人士去展覽他的畫,他大概根本不可能取得後來的成就。
POLLOCK 對抽象派的先驅 KANDINSKY 和天才畫家 PICASSO 很感興趣,他們作品中的韻律感對他很有影響 , 這可以從他的作品中的稍有規律的線條及顏料分布看出來。
他曾說過,當他作畫時他意識不到他在做什麽,而隻有等過了一個適應階段後才能明白。 (“When I am in my painting, I'm not aware of what I'm doing. It is only after a sort of 'get acquainted' period that I see what I have been about.”)
他的生活圈子和思路都很窄,他的短暫的一生好象一直處於一種迷漫著酒精味的混亂狀態,正象他的作品所表達的。
當年評論界對他的作品好評如潮,但購買的卻不那麽踴躍 , 價錢也比較低,好象最高的隻有$ 8000 。
下麵的“ BLUE POLES ”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 1952 年展出, 1954 年以$ 4000 賣掉。有趣的是 1972 年澳大利亞政府以$ 2 , 000 , 000 購入,創下了當時購買當代作品的最高價格,引起了國人的巨大憤慨。
POLLOCK 在有了點錢和名後就和一個模特 RUTH KLIGMAN 來了段婚外情, LEE 一氣之下去歐洲散心。 1956 年夏天的一個深夜,精神沮喪,有些想念 LEE 的 POLLOCK 帶著 RUTH 和她的女友酒後駕車,出了車禍, RUTH 逃過這一劫,而 POLLOCK 和 RUTH 的女友遇難,當時他隻有 44 歲。
LEE 死於 1984 年,和 POLLOCK 葬在了同一塊墓地上。
我覺得 POLLOCK 這一生在他清醒的時候做得最正確的一件事就是同意和 LEE 結婚,而這還是在 LEE 在向他攤牌問他“要麽結婚,要麽分手”之後。
我以為抽象畫最有魅力的地方應該是給觀畫者以無限的想象空間,每個人看到了每個人自己的感受。從 POLLOCK 的畫中我看到的就是亂,一種略有秩序的混亂。
這個電影還是很不錯的,主演兼導演 Ed Harris 由於一直有人說他長得很象 POLLOCK ,所以他就一直對 POLLOCK 的生活很感興趣,演他是實現了他自己的一個長期的夢想,他獲得 2001 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而扮演 LEE 的 Marcia Harden 獲得了最佳女主角獎。
歡迎喜歡 Pollock 作品的網友來砸磚
POLLOCK在作畫:
Lavender Mist (1950, 221 x 299.7cm )
Blue Poles (1952, 210 x 487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