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所喜愛的一些畫家和他們的畫 (6)

(2009-09-07 18:10:13) 下一個

15. 戈亞 Goya (1746-1828全名: Grancisco Jose de Goya y Lucirntes

戈亞的一生和其祖國西班牙的政治風雲緊緊相連。他出身寒微,也非天才,完全是靠著勤奮的努力成了西班牙國王的首席畫家。 他曾經自稱有三位老師: 維拉斯奎茲 、 倫勃朗 和自然。 他是一個思想解放,崇尚精神獨立的人,他曾為法國大革命的政治許諾而歡欣鼓舞,但很快就看到夢想的破滅,看到他的同胞們慘死在拿破侖軍隊的鎮壓之下(其情景表現在他的另一名作: 1808 年 5 月 3 日)。他年老時被耳聾所困,最後在流亡中死於法國。

查爾斯四世一家 The Family Of Charles IV 1800, 280 * 336 cm, Madrid


生長於西班牙的查爾斯四世其實有著更多的法國皇室血統,他是路易十六的堂兄弟,在位不到十年( 1788-1807 )。當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1793 )後他向法國宣戰,法國在 1808 打敗西班牙,拿破侖將他的弟弟任命為西班牙國王,查爾斯四世遭流放,於 1819 年死於那不勒斯。

站在畫中央的是查爾斯四世和他的夫人瑪麗亞( Maria Luisa )。查爾斯四世身披綬帶,掛滿勳章,看起來很威風,但實際上受控於其妻,而瑪麗亞又被她的情人政治家曼努爾所支配,所以曼努爾是實際的西班牙統治者。

左前方的少年是王子費迪南( Ferdinand ),未來的王位繼承人。但他在 1808 年的動亂中卻發動了一場政變推翻了他的父王。在法國人被從西班牙趕走之後他成為國王,對西班牙進行了反自由的專製統治。他旁邊轉過頭去的女孩是他將來的妻子,但因為畫的時候還沒有選定,所以戈亞就聰明地讓她轉過頭去。

畫家本人在後方的陰影裏注視著觀眾。

這幅畫最妙的地方就是,被畫的查爾斯四世一家人對此畫非常滿意,而許多觀眾卻認為畫中人物穿金戴銀,而麵部表情呆滯,活像是剛中了彩票的暴發戶。

裸體瑪哈 The Naked Maja , c. 1800, 97 * 190 cmMadrid

穿衣瑪哈 The Clothed Maja , c.18003 , 97 * 190 CM , Madrid


當時西班牙是一個宗教法規嚴厲的國家,禁止描繪裸體, 維拉斯奎茲曾畫過一幅《照鏡子的維納斯》,但因為畫的是裸體的背影,並冠以維納斯之名,所以沒有什麽非議。而 戈亞 的《裸體瑪哈》 ( 瑪 哈是 西班牙語 “姑娘”的意思 ) 是正麵裸體,而且呈現出一種挑逗撩人的姿態,因而掀起了軒然大波 。 鑒於 當時社會輿論對《裸體的馬哈》的強烈不滿, 三年後 他又另繪製了一幅表情、姿態一模一樣的《 穿衣瑪哈 》, 但 拒絕在原畫上修改。 20 世紀 80 年代西班牙將《裸體的馬哈》印成郵票, 以紀念西班牙的第一幅裸體畫 。

將這兩幅畫放在一起看也是挺有意思的。裸體瑪哈體態 婀娜,線條 優美, 戈亞 深厚的古典技巧通過色彩的明暗,線條的勾勒表達地淋漓盡致,使我們看到了真實的,即細膩典雅又充滿青春活力的美妙人體。

而 穿衣瑪哈就有點像是為了完成任務,以最快的速度為瑪哈穿上了衣服。不過畢竟是大師的手表,簡單的幾抹色彩就產生了與裸體瑪哈完全不同的視覺效果。有不少人更喜歡這一幅,認為它的含蓄賦予更多的想象空間。

對畫中的瑪哈到底是誰有多種說法,不過無論是誰都不影響我們對畫作的欣賞,對 戈亞的 精湛技藝及人體美理念的欣賞。


15. 戴維 David (1748-1825 全名: Jacques-Louis David

戴維生活在歐洲曆史上最動蕩的時期,他自己的命運也隨之左右搖擺,上下顛簸。他的作品政治意念極強,他的藝術是為法國社會革命服務的。他的父親是個鋼鐵商人,在戴維 9 歲時被殺。他 16 歲開始專業繪畫學習,成功之路對他好像很崎嶇,據說還幾乎為此自殺。但他終於建立起了自己的聲譽,找到了自信 。 他深受古希臘古羅馬藝術以及意大利文藝複興的影響,對古典主義非常感興趣。他的 畫風嚴謹 , 技法精湛, 成為新古典主義( Neoclassicism )畫派的奠基人。他的成名作是為國王路易十六所作的《荷拉斯兄弟之誓》。

1789 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以後,戴維積極投身於中,堅決擁護 “自由,平等,博愛”的新思想,並作為革命委員會委員投了處決國王的一票。在此期間他創作了《處決自己兒子的布魯斯》,《馬拉之死》和《蘇格拉底之死》以配合大革命。

1793 年世界上第一個國家美術博物館盧浮宮對公眾開放,作為盧浮宮的第一任主管,戴維對其建立,管理和作品收藏保護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戴維 34 歲時與 17 歲的夏洛特( Charlotte Pecoul ) 結婚,他們婚後幸福,育有四個子女。但後來由於戴維的激進的革命思想與他妻子的保皇思想格格不入,兩人於 1794 年離婚。

1797 年拿破侖登基後戴維成為他的首席畫師,為他創造了許多歌頌性的大型作品,如《加冕儀式》,《拿破侖越過勝貝爾那山》,《拿破侖在書房》等等。

1799 年革命失敗後他作為骨幹分子被捕,後來通過已離婚的夏洛特和他的學生們的四處遊說而被釋放。在獄中根據他每天從他的監室窗口看到的景色創作了《盧森堡王宮花園的風景》。

獲釋後他一邊教學一邊作畫,著名畫家安格爾就是他這時的學生。此間他和夏洛特複婚。

1815 年波旁王朝複辟後戴維逃到布魯塞爾投奔他的學生。此後的 10 年期間他創作了一些肖像畫和許多以古希臘羅馬為題材的作品 , 但其藝術價值都不如以前了 。他於 1825 年逝世,遺體埋葬在布魯塞爾,但心髒被運回法國,埋在了拉雪茲神父墓地。


荷拉斯兄弟之誓 Oath of the Horatii 1784 330 * 427 cm Paris


這幅畫取材於古羅馬傳說:畫的是古羅馬人與比鄰的古利茨亞人進行決戰的前夕。這兩族人互為比鄰,卻又長期作戰,最後長老們決定用雙方各派三名勇士決戰的方法來結束這場大家都已疲憊不堪的戰爭。荷拉斯是當時古羅馬的一個家族,即將奔赴戰場的荷拉斯三兄弟伸出右手在向著父親授予的寶劍莊嚴宣誓。人物表情剛毅、動作激昂,充滿所向披靡的英勇氣概。而在畫麵的右邊的是三勇士的母親、妻兒和姐妹,她們擔心這次出征凶多吉少,親人難以平安歸來,悲痛欲絕而又無可奈何。(有一種說法是穿白衣的女子即是三兄弟之一的妻子同時又是對方派出的三名勇士的姐妹。)男人們剛毅的直線線條和女人們柔和的曲線線條,男人們的激昂氣概和女人們的哀傷哭泣形成強烈的對比,作為背景的厚重樸實的古典建築也更烘托了這一霎那間的悲壯氣氛。作者在此傳達了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個人利益的主題思想。

為了更好地體會這個傳說,給自己的創作增加靈感,戴維特地去羅馬生活了近一年,在那裏完成了這部作品。


蘇格拉底之死, 1789, 130 * 197 cm New Yok


這是戴維為鼓舞革命者為真理和信仰而不惜獻身的作品。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因主張無神論和言論自由而被誣陷引誘青年,褻瀆神聖,被判服毒自盡。他拒絕了親友及弟子幫他叛徒的計劃,從容地在監獄服下了毒藥。畫中的人物置身於外麵射進來的一縷陽光之中,在黑暗背景的襯托下顯得格外突出。在服毒的前一瞬間,蘇格拉底手指天空,表明那裏將是他要去的地方。

戴維在人物創作上 在造型上 重視素描和輪廓 , 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 , 又著意於人物精神麵貌和情感的刻畫,體現了新古典主義的本質特征。與其前期的纖細輕快華麗更具有娛樂性的洛可可( Rococo )風格(法國畫家 Fragonard 是其代表人物)相比,新古典主義在選材和技巧上更為嚴肅,簡樸,有著高貴莊嚴的理性美,並企圖寓教育於其中。


拿破侖在書房 Napoleon in his Study, 1812, 204 * 125 cm, Washington DC


雖然這幅畫是應英國貴族哈密爾頓公爵( the Duke of Hamilton ) 要求所作,但卻是一幅不折不扣的政治宣傳品,向觀眾顯示了拿破侖是一個勤勤懇懇為國家為人民工作的革命領袖。

牆上的大鍾和桌子上快要燃盡的蠟燭告訴人們拿破侖又工作了一個通宵。拿破侖右手插入外套背心是他的一個特征姿勢,桌邊的鵝毛筆和他左手中的帝國印章顯然表明他剛剛簽署了重要的文件。他身後是著名的《拿破侖法典》( Code Napoleon ),後改名為《法國民法典》,基於個人主義,自由平等,是法國民法中最重要的一部。拿破侖的一項偉大貢獻就是在歐洲大陸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文明國民管理係統。

拿破侖的衣服是戴維自己的想象組合:帝國衛兵製服加上騎兵總領的肩章,而兩枚勳章是拿破侖自己設計的榮譽軍團和意大利鐵十字勳章。他腳邊的書是古希臘傳記作家普魯塔柯( Plutarch ) 的《希臘羅馬名人比較列傳》。戴維顯然是認為拿破侖是與亞曆山大,凱撒同樣重要的人物。書左邊半卷的地圖背麵有著畫家的拉丁文名字。

拿破侖並沒有為這幅畫作模特,整幅作品全是戴維觀察,想象的結果。據說拿破侖看了之後很滿意,對戴維說“你很了解我,夜裏我為我的國民的利益工作,白天我為他們的榮譽而戰”。

盧森堡宮的花園景色 View of the Garden of the Luxembourg Palace , 1794 , 55*65 cm , Paris



盧森堡宮是法國參議院 所在地 , 氣勢宏偉而又不失典雅,花園中點綴著雕像,噴泉和形色各異的花壇 。 在大革命期間,部分花園被改為農田,而這正是戴維在被監禁處透過窗戶裏能看到的更像鄉村景色的角落。這幅構圖略有些尷尬的畫看起來很寧靜,輕鬆,很難讓人想到這是一幅獄中作品。


2009.9.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