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慢慢進步的哲學

(2012-06-27 09:24:25) 下一個

近幾個月來,一直在慢慢讀著一本哲學書(The Story of Philosophy - The Essential Guide to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by Bryan Magee)之所以慢,是因為第一給它分配的時間比較少,第二,讀的速度比較慢,除了哲學術語,作者(英國人!)好像特別喜歡用拐彎的長句子,而且裏邊常常是幾重否定的句式,得停下來再在腦子裏轉個圈才不至於少掉一個否定,當然更經常的是要停下來領會大哲學家們的思想精神,有時候還要尋找其它一些材料來幫助理解。因此每次也看不了太多就覺得腦子滿了,繼而就轉做其它的事了。

這本書從蘇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臘哲學講起,到現在我才隻看到康德。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本最好的哲學史書,因為我最初被它吸引的是它裏邊的精美插圖(我看的是老版本,新的就小了一些,印刷質量也差了一些)。作者在每頁至少用一張名畫來幫助解釋這一頁所提到的哲學思想,曆史背景等等。開始我一直隻是把它當作畫冊,來回欣賞裏邊的名畫;直到後來一些原因使我想探探人類的思想發展過程,也重新認識自己,還想看看自己是否還有可能借此能變得聰明一些(LOL),這開始拜讀書裏的文字。

在讀的過程中不斷發現自己的孤陋寡聞,比如知道哥白尼的日心說,還記得不少笛卡爾直角坐標係以及解析幾何;對萊布尼茲的如何判斷級數是否收斂的方法隻記得個影子(也難怪,大學畢業後就從來沒有機會和任何級數打過交道,更別提去判斷它的性質了),但從來不知道他們都還是偉大的哲學家。因此當我讀到早在幾百年前笛卡爾就提出了人的精神和物質世界的兩重性時真有點瞠目結舌了-以前一直以為是共產黨的獨家發明(還記得“堅持精神文明物質文明一起抓”的口號嗎?)。

在讀的過程中還發現以前在國內政治課上所學的可憐的一點哲學部分以及不斷被灌輸的民間智慧,如事物的辯證統一,一分為二,物質無窮可分,量變到質變,盲人摸象,塞翁失馬焉知禍福等等對幫助我理解一些貌似深奧的哲學觀念還是很有幫助的。

到此為止,腦子裏塞進去了一些,也有點亂,有點感想,借此清理一下。

第一,西方的哲學發展從古希臘後就和上帝的存在與否糾纏不清,不少著名的哲學家都企圖證明上帝的存在(當然啦,他們都是在濃鬱的宗教氛圍中長大成人,不少人本身還是神學家)。(法國哲學家同時也是思想家,文學家和啟蒙運動的領袖伏爾泰是一特例,他曾公開地抨擊禁錮人民的天主教)。作為猶太人的斯賓諾莎拋棄了猶太教,但他仍有無所不在的上帝;直到康德,他指出我們的認知受到我們自己能力及體驗的限製,我們不理解或者體驗不到的東西並不一定就是不存在的東西(嗬嗬,不得已的三重否定),既然我們體驗不到就更無法去證明了,那麽對上帝的態度也就明了了--即不可證明,而且他還認為從社會秩序的角度看,還是有個上帝為好。上帝的存在是不可證明這一概念現在為哲學界普遍接受的觀點。

現在對於宇宙的起源也同樣,如果宇宙是從什麽都沒有當中來的,那可能也隻有上帝能從中產生有,不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在這之前上帝在忙些什麽呢?是否也可以這樣認為,我們現在能知道能解釋的可以歸結為科學,不能解釋的由上帝來負責?(注:這個上帝不是任何宗教的上帝,可以看作是一個萬能的解釋理由。)

第二,以前深入我心的辨證唯物主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顯現出它們的缺陷。它們的正確性或者適用範圍隻能在我們已經理解的範圍之內,且時間和空間都必須是特定的。

第三,人的認識非常有限,這是大家都承認的,問題是我們什麽時候能知道自己的認識被局限了?而這個被局限又對我們進一步的認知產生了多大的影響?比如古人天天看著太陽東升西落,自然而然地就認為自己是中心,太陽是圍著地球轉了,這本來沒有什麽,但一旦被宗教利用成證明上帝的一個證據後就大大地阻礙了科學的進程,布努諾因此被焚,哥白尼被迫妥協。還有當日食出現的時候,世界各地許多不同民族都不約而同地有用敲擊物件發出噪聲的方法使太陽重現。 中國的講法是太陽被天狗吃了,敲鑼打鼓能有威懾的作用讓它把太陽吐出來;別的則認為是用噪聲把在不該睡覺的時候的太陽吵醒。在人們對著天空猛擊了一陣鑼鼓,鍋盆之後,太陽果然又露麵了,真管用啊,且次次皆靈!倘若發明此法的人有名有姓的話那一定是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一定也會有廟宇供奉的吧。我們怎麽能知道現在我們沒有在犯類似的錯誤?沒有被我們自己的知識自己的經驗所局限?什麽時候是一葉知秋?什麽時候是一葉障目?

第四,意識到哲學觀念對宗教,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比如柏拉圖所追求的永恒的完美的理想世界被新柏拉圖主義者神話成上帝,進而被納入基督教的教義。比如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認為人生來是平等的,而後天的教育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強調的作為一個個人應享有的自由權利,受教育權利等對英國國策的製定和美國獨立運動起了極大的影響。盧梭的政府應該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等政治哲學是法國大革命的理論基礎.而毛澤東的物質無限可分的哲學思想導致了“毛粒子”(誇克)的產生。蘇格蘭史學家及哲學家休謨的“美隻存在與欣賞它的人的思想中”和我們的“情人眼裏出西施”何其相似。哲學已在不知不覺中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明白事物的因果關係以及它們之間的可能互換性,它們的一分為二性等等使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看待分析問題,以做出比較全麵合理的決定。

就我自己而言,我是比較欣賞古希臘的伊壁鳩魯學派(The Epicureans)和羅馬帝國時期的斯多亞學派(The Stoics)的部分理念。前者認為人應該切切實實地活在當下(相對於其他宗教所宣揚的人的現在是為了死後做準備即上天堂或下地獄),追尋快樂。幸福是人生的目的,而真正的幸福在於心神寧靜。後者認為我們是自然的一分子,自然是按其理性規律而存在發展的,沒有任何個人或權利可以高於理性,人的欲望感情應該在理性之下,隻有這樣人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定。斯多亞學派的強調理性及自律的觀念被基督教所吸收,Stoic這個字在英語裏也被加上了淡泊,淡定的形容詞用法。我覺得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全心全意地享受生活(尤其是到了現在這個年齡段!)我們應該盡可能地多做能使自己身心健康愉快的事,重拾往日的夢想或者嚐試新東西(沒準就能找到一大愛好,或者挖掘出自己的一大天分,嘿嘿);遇到困境的時候則應該有斯多亞人的理性,鎮靜和勇氣,不要抱怨,相信自己,相信凡是不能把你打垮的都隻會使你更聰明更堅強。我們還應盡可能地回歸自然,欣賞自然,順從自然,大自然是我們生命的源泉,是我們精神和物質生活的源泉。前不久的一個傍晚在高速公路上同時看到了西邊即將落山的橘紅色太陽和東麵剛升起不久的近乎全圓的大大的淡黃色月亮。它們隔空遙遙相望,默默無語。這個情景使我心裏湧動起和看到任何自然的壯麗景觀,美好事物時同樣的感覺,這是一種由敬畏,感動,和欣喜交織在一起的感覺,我為我能看到這樣的景色而幸福,為我能有這樣的感覺而幸福。


2012.3.1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