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研究生如何選擇文獻、如何做閱讀筆記 轉貼

(2010-05-02 19:28:04) 下一個

說實在的,我(原文作者)自己也不是很會讀書。讀書的速度也不快,隻是喜歡讀書罷了。閱讀文獻,對於開題期間的研究生和寫論文期間的研究生是很重要的功課,不可忽視,這種能力是需要訓練的。關於做讀書和文獻閱讀筆記,這裏談點個人的看法,算是跟年輕朋友們的交流,也希望得到專家們的指教。

如何選擇和閱讀文獻?

  1. 閱讀文獻,要力求對一個方麵或一個主題,或者一個概念的曆史發展都要搞清楚,清楚來龍去脈。文獻有新有舊,有些學科或專題文獻的半衰期很長,經典文獻的閱讀是很重要的,隻下載幾篇新文獻是很難理解全貌的。
  2. 要有意識閱讀大家的文獻,閱讀某個領域或專題中程碑式的文獻或文獻綜述。這些文獻對於初學者了解一個學科或領域的發展很有幫助,對於某個階段的重要文獻提供了一個查找的捷徑。從中可以很快了解一些相關理論和學說、重要結果的進展。
  3. 要善於分析自己研究領域中一些國內外代表性實驗室的論文,通過分析一個實驗室的論文目錄,可以了解這個實驗室的發展過程和研究興趣的發展、拓展。
  4. 要善於分析本領域一些代表性學者的論文,通過分析這些引領學科或領域發展的科學家的論文目錄,同樣可以看到他(她)個人研究興趣和研究生涯的發展,以及他(她)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的發展過程。

如何做閱讀筆記呢?

  1. 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要善於總結和整合,類似Minireview 的方式。如果能將類似相近的一些重要文獻(如 10-20 篇),進行整合和歸納,理出最新 的幾個專題的進展,無疑會加深對所閱讀的文獻的理解。那麽筆記記什麽?記錄新進展。哪些是新進展?需要廣泛閱讀才能知曉。
  2. 閱讀任何文獻或專著,一定要記錄清楚文獻題目、出處、作者、發表年代、期卷、頁碼等等信息,這些信息是以後引文時必須的,不要嫌麻煩,如作者欄目是需要將所有作者都要記錄全的。
  3. 有些重要文獻需要精讀,讀幾遍是不行的,要很熟悉。這類文獻在不同時期讀有不同時期的理解,如開題階段,可能比較注重某個方向或領域的理論和觀點、實驗方法和技術手段;在實驗階段,可能比較注意進行結果之間的比較,根據文獻結果和變化規律,對自己的結果進行一些趨勢預測;在論文寫 作階段,可能會比較關注結果分析、理論學說的驗證等等。與之相應,多數文獻是需要泛讀的,可能隻需要讀讀題目,可能隻看看摘要,也可能隻瀏覽一下圖表等等。
  4. 要重視論文的題目和摘要,這是很重要和簡潔、精煉的信息。一篇論文的精華部分都在這裏了。同樣文章中的一些重要信息也是需要特別關注的,如生態生理學特別關注物種對環境的適應,那麽環境條件就是很重要的信息了,如物種的分類地位、生物學習性、地理分布,以及分布區的海拔、氣候和植被等等。
  5. 閱讀文獻和專著是需要積累的,要堅持不懈,多研究和教學工作恐怕一生都要堅持閱讀新文獻和著作。讀文獻有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閱讀量大了,積累多了,需要總結的方麵就多了。這樣日久天長,通過知識的整合,知識框架會逐漸完善,自己肚子裏的“貨”就會感覺逐漸充實起來了,用和取的時候就會很自如。
  6. 從初學者到專家的轉變,隻要有心,隻是一個時間問題。信息就是資源,知識就是信息的積累和過濾、整合。無論參加學術會議,還是討論會,有些人說了很多,占用很多時間,但你會感覺沒有多少新的信息或知識,但有些人一開口,話不多,你馬上就會感覺到人家肚子裏知識的儲存量,激烈爭論的氛圍,會立即安靜下來,聽眾會被吸引,這就是所謂的專家了。專家不是萬金油。博士畢業後,都應該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再磨練積累幾年,就一定 會是名副其實的專家了。


寫了這麽多,似乎還是有些空。我信奉的還是那句話: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該記的就要記,做學問,捷徑不多。勤能補拙,書山有路勤為徑嘛。還要記住“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道理,如果興趣太廣,麵麵俱到,在信息時代,成為萬金油是可能的,但要成為專家可就難了,要學會“舍”和“得”。

來源:互聯網。原作者不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