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濕婆和“讚辭之王”

(2005-07-03 15:24:56) 下一個

 

葛維鈞

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

【內容提要】 濕婆是印度教神殿中的重要神〓,對於他的讚美,亦遍見於印度教各典籍。讚美方式之一,即稱頌名號。印度教在其發展過程中,曾將千餘名號奉獻給濕婆。本文首先就濕婆神的傳說故事、他的來源、圍繞他建立的有關宗教理論,以及對他的讚頌的一般情況,做一必要說明,然後將這些名號自梵文原典譯出並加注釋,以為未來印度教的深入研究提供方便。

 

濕婆(Siva)是印度教地位最高的神〓之一。濕婆信仰廣泛流行於印度各地,尤其是南印度,那裏敬奉這位大神的寺廟比任何別的寺廟都多。隨著印度文化的傳播,濕婆信仰亦遠邁境外,盛行於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亞的若幹地區,特別是爪哇和巴厘島。獸主派則在尼泊爾流傳至今,其獸主(即濕婆)廟,連遠在南印的信徒也來朝聖。所有這些信仰都有千年以上的曆史。像任何廣受崇拜的神〓一樣,圍繞著濕婆是不乏讚辭的。這類讚辭遍載於印度教各類典籍之中。宗教信徒對於自己仰目歸心的神明由衷讚美,高歌頌揚,是慣見的事,而其表達方式,則會因習俗的差異而有不同。印度宗教的頌神方式中,有一種為其他地域所鮮見,即稱誦名號。古代印度各神,尤其是主神,往往上有各種名號,其數量之多,實為世上任何宗教神明所不能比,可以在大史詩《摩訶婆羅多》中看到典型的實例。其中羅列了濕婆的一千零八個名號,並把稱誦這些名號的讚辭奉為“讚辭之王”。據稱,“這些名號真實有效,能實現一切目的,許多出類拔萃的人物都使用過。用這些名號呼喚那無與倫比,天下第一,恩被眾生,純潔無瑕,代表天國的大神的,都是些把握真理,舉世聞名的聖旨。這些名號自梵天神界流傳開去,遍播宇宙,無處不聞。它們自梵天宣布後,便是至高無上的。它們神秘莫測,永恒不滅。”(Anusasanaparvan of the Mahabharata 17. 3-5, Critically edited by R. N. Danderkar, Bhandarkar Ori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Poona, 1966.)本文擬將印度教徒一向視為崇高禮讚的濕婆一千零八個名號由梵轉漢,加上必要的注釋,羅列於後,以為他日印度宗教的深入研究,做一點基礎工作。在此之前,先就大神濕婆本身求一基本認識,似有必要。不過我們很快就會看到,認識雖稱基本,卻遠非三言兩語就能盡道。?

一、濕婆的形象和濕婆故事?

梵天、濕婆和毗濕奴並稱印度教三大神。其中的濕婆常稱毀滅之神和宇宙解體之神,又是善修瑜伽的瑜伽之王和苦行之神、憤怒之神,以及嫻於宇宙之舞的舞王。他的形象常常為身塗白灰,三眼四麵(或五麵),第三隻眼長在額心。長長的頭發在頂上盤結成角的樣子,一彎新月像發飾般掛在這角樣的頭發上。盤繞在黑色脖子上的是一條蛇。他常常趺坐在虎皮之上,眼睛半閉,作入定狀。他的衣服用虎皮、鹿皮或象皮做成,一隻髑髏做成的花環掛在頸間。他的坐騎是公牛難底,武器是一柄三叉戟。其四臂四手,常持弓、箭、劍(或投槍)、盾、鼓(中有細腰,形如沙漏)、戰斧、法螺、一端飾有髑髏的仙杖或捕捉敵手用的繩索等。有時他又會抓住後腿,手舉一鹿(或羚羊)。典型的安排常是右手持斧,左手擎鹿;另一右手前伸,作施無畏印(abhaya),左手略垂,作與願印(varada)。佛教文獻多稱他大自在天,所繪形象與傳統印度教的說法大同小異。W(〓《十二天供儀軌》:“伊舍那天舊雲魔醯首羅天,亦雲大自在天,乘黃豐牛,左手持劫波杯盛血,右手持三戟創(疑為劍),淺青肉色,三目忿怒,二牙上出,髑髏為瓔珞,頭冠中有二仰月,二天女持花。印相者,右手作拳,安腰右;左手五指直豎相著,地水二指屈中節,火風空三指各少相去即成。”(《大正藏》卷二十一,頁三八六上)按,伊舍那即 Isana。據印度教神話傳說,梵天欲求一子,入定冥思後,一青色皮膚的男童現於其膝。男童哭乞名字,梵天給他一名樓陀羅,囑他不要再哭。男童又哭七次,梵天隻好又給他七個名字,Isana 即為其一。(見Visnu Purana 1. 8. 1-6)魔醯首羅即 mahesvara,為濕婆的主要名號之一。劫波杯原文 kapala,意為杯、盤,常用來稱遊方者的乞食缽,亦有髑髏之意。地水火風空分別為從小指到拇指的名稱,所成手印似是施無畏印。惟所述可能左右顛倒,因為現存的濕婆像中確有左手叉腰,右手作施無畏印的(見艾恩斯著,孫士海、王鏞譯《印度神話》圖版第36)。豐牛下文還會提到。)作為舞王,濕婆腰圍虎皮,一腳踩臥地無知魔怪,一腳抬起,準備踏出另一舞步。四手中一持鼓,一持火(或三叉戟),第三手在右,作施無畏印,第四手下垂,似在指抬起的一腳。舞王濕婆很少作為崇拜對象。真正受到廣泛崇拜的,是他的象征物林伽。?

居印三十餘年的法國天主教傳教士迪布瓦(1765~1848)曾說:“濕婆的傳說,像其他印度教神明的傳說一樣,實由極盡鋪張的寓言故事編織而成。”(〓Abbe J.A. Dubois, Hindu Manners, Customs and Ceremonies, p.710, Rupa & Co, New Dlhi, 1994.)他的傳教工作雖然不算成功,但是他對印度本土宗教文化的觀察和了解,卻稱得上細致而深入。印度人自古善說故事,且常於曲盡情節之後,予人以事理教訓。圍繞濕婆的大量故事亦不例外,隻不過其宗教和哲學意味更加濃厚。?

濕婆第三隻眼的誕生故事就是如此,這隻眼睛能夠放出足以焚毀世上一切的神火。故事說,濕婆在大雪山修煉苦行,周圍花香鳥語,人神共聚,歌舞遊戲,一派繁榮。這時他的妻子雪山之女款款來到。她想開個玩笑,便從後麵蒙住了他的眼睛。霎時間,世界陷入了黑暗,眾生個個恐怖。然而,隻一刹那,到處又大放光明,原來有一道強烈的光芒從濕婆的額頭放射出來。在他的前額上,出現了第三隻眼。這隻眼燃燒著燭天大火,烈焰飛騰,上摩雲霄,光芒四射,亮過閃電,其情其景,宛若十二個太陽同時並出,又如劫末之火,吞噬一切。整座山嶺似乎就要葬送在熊熊烈火之中了。雪山之女大為惶恐,忙向濕婆求情。濕婆對雪山投去同情的一瞥,頃刻間,一切又都恢複了原狀。他向妻子解釋,為拯救落入黑暗的世上眾生,他生出了第三隻眼。(Anusasanaparvan 127.26-45.)然而故事顯然也暗示了,它同樣能夠在必要時摧毀世界。畢竟,在三大神中,濕婆主司毀滅。濕婆的毀滅之力來自他的瑜伽功和苦行力。作為苦行者趺坐入定於大雪山間,正是常見的濕婆形象。?

即使是濕婆的毀滅行為,在印度教看來,也不是使固有的一切簡單消失。它不是消極的純粹否定。濕婆毀滅的目的,在於使已經紊亂的宇宙秩序得以恢複和重建。他要破壞的,是已經變得充滿無知、貪欲和邪惡的世界,那裏到處是對於虛假幻象的執著。他要消除的,是不和諧和不完滿。他甚至要把與之相關的一切,包括對於舊有存在的記憶,全都連根鏟除。因為它們已經構成神人交往的障礙,阻礙了人的神性發展,使之趨於墮落。為此必須重整宇宙秩序,以保證人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獲得不斷的精神進步。所以,濕婆帶來的宇宙解體,實際上意味著重振和新生。當一劫之末來到的時候,宇宙必須毀滅。此時濕婆放出猶如一千個太陽同時升起的無邊劫火,將存在的一切吞噬而去。?

正是基於這一認識,印度教稱,濕婆固為破壞之神,但又不僅為破壞之神;他同時也是創生之神。最能說明這一點的,是他以林伽為象征物。梵語林伽意為特征、標誌,往往特指生殖力的象征,並具體化為男根形象。《摩訶婆羅多》和往世書皆有神根顯靈的故事:梵天和毗濕奴正在無邊的宇宙間為誰應享有統治權而爭吵,忽然出現一個火柱。梵天立刻化作神鵝,以思想的速度向上飛去,尋其末尾;毗濕奴變作身軀巨大如彌盧山的公豬潛向下方,究其始端。一千年後,二者精疲力竭,無功而返。此時濕婆從火林伽中顯現,兩神折服。(濕婆為化解梵天和毗濕奴之間的紛爭而化現為火林伽的故事詳見Linga-purana 17. 6-55.,或〖WT6BX〗Siva-purana, Vidyesvara-samhita 7. 2-30.,內容大同小異。林伽起源另說見Siva-purana, Kotirudra Samhita 12. 8-52.,略謂,在陀盧婆那淨修林中住著濕婆的崇拜者。一天,趁眾婆羅門外出拾柴不在,濕婆赤身裸體來到林中,手把陽具,舉動輕佻。婆羅門的妻子們非常驚恐,另外的女人則上前拉扯濕婆。婆羅門回來,未能認出來者是誰,遂指責他違背吠陀教導,詛咒他男根落地。詛咒果然生效,但濕婆的男根落地後即成火柱,無論天堂、地獄、人間,到處奔跑,釀成火災。婆羅門無法,隻好請教梵天。梵天告訴他們,隻要雪山神女肯化作女陰形象,濕婆男根就會靜止下來。後神女接受陳請,在舉行若幹儀節後,濕婆之根便靜植在女陰形象之上。此即至今遍見於印度濕婆神廟陰陽合體的林伽式樣。〖ZW)〗林伽出現,並與女陰形象合體,同受崇拜的故事,再清楚不過地指明了濕婆的創造功能。林伽崇拜盛行之後,其流行之廣,影響之力,除了吉祥語“?”(“?”即梵語OM。印度教認為它代表著人對於無上存在的莊嚴而又虔誠的籲求,乃是一切禱詞和經咒的根本,意義十分神秘,能夠與人福祉。它也因此成為很多印度教徒冥思參悟的對象。作為本質,它被說成是宇宙一切賴以起源和毀滅的音節;作為無限,過去、現在和未來統統包容在這一聲音之中。據說,發出這一聲音,可以把握所有的存在和非存在;冥想它,可以滿足一切要求,以至達到解脫。),再無其他能比。?但是,濕婆的信仰者仍不以濕婆兼擅毀滅和創造雙重功事為滿足。他們認為,他不僅是一切眾生的起源,並且作為靈魂,也存在於眾生之中。此外,舞王濕婆所跳的,是在宇宙存在全過程中始終不停的宇宙之舞。這意味著,在宇宙重建完成,到下一次複歸毀滅以前的整個時期之內,濕婆並不是袖手一旁,無所事事的。他以他舞蹈的節奏與和諧,賦予整個宇宙以秩序和條理,保證了上至天體,下至眾生在內的所有存在物的合理運動,而正是在這樣的運動之上,建立著宇宙整體的微妙平衡。濕婆參與世事,無疑會以慈湣為懷。下麵的救世故事,顯然意在強調濕婆存在,預聞世事的必要。?

拯救世界的故事當以濕婆喚作“青頸”的得名始末最為典型。當初眾神和阿修羅為求甘露而攪乳海。他們用曼陀羅山做攪棍,蛇王婆蘇吉做攪繩,從大海中攪出了月亮、寶石、神馬、巨象、寶樹、天女、如意神牛蘇羅皮、醫神檀文陀梨和甘露等十四種寶,但最初出現的卻是劇毒藥迦羅拘吒。迦羅拘吒足以使世界化為灰燼。眾神膽破,阿修羅亦四散奔逃。梵天率眾神向濕婆求救,濕婆遂將毒藥放入自己口中。雪山神女大為驚恐,一把掐住他的喉嚨,企圖阻止毒液下注。與此同時,毗濕奴也伸手堵住了他的嘴,以避免毒藥外瀉。結果,迦羅拘吒留在喉間,將濕婆的脖子燒成了青色。(故事見Bhagavata Purana 7, 8,以及其他多種往世書和兩大史詩,內容僅繁簡有異。使濕婆脖頸變色的還有其他解釋,如說濕婆在破壞了嶽父陀刹的祭祀之後,他的三叉戟擊中了仙人那羅延。後者掐住他的脖子,使它變黑,濕婆亦得名“黑頸”(Sitikantha)。另,濕婆還自稱“福頸”(Srikantha,見《摩訶婆羅多·教誡篇》128.8),因為因陀羅神為奪取他的財富,投來金剛杵,燒壞了它。《摩訶婆羅多》精校本編者認為,根據上下文,所謂福頸也可理解為即是青頸(Nilakantha)。)作為清涼之物,減輕灼燒之苦,他得到了月亮。此後,新月便裝飾在他的頭上。?

另一個廣為流傳的救世故事,講述濕婆接住了自天而降的恒河。恒河原是眾山之王喜馬拉雅的女兒,後被眾神接上了天國。甘蔗族國王薩竭羅的六萬個兒子無法無天,在惹怒仙人迦毗羅後,被他雙眼放出的神光燒成了灰燼。薩竭羅的四世孫跋吉羅陀按照預言請求恒河下凡,洗淨六萬祖先的靈魂。恒河答應了他的要求,但是擔心自己的滔滔洪流會淹沒大地。於是跋吉羅陀堅持修煉苦行,謀得濕婆的歡心,使他許諾在恒河下凡時將她接住。屆時,恒河下注,奔騰咆哮,舉世驚駭,而濕婆則趺坐入定,用自己的頭準確地接住了她。恒河在濕婆頭頂盤結的長發間衝撞七年,始終找不到出口。(印度教理論家認為這表示了世界的巨大和世事的複雜。)最後,濕婆分恒河為七派,將她搖落大地。它們三條向東,三條向西,一條隨跋吉羅陀而去。恒河的七條支流由此形成。?

濕婆故事,說明了濕婆神的多重神性。事實上,濕婆與其信眾的神人關係,同樣複雜。作為毀滅和宇宙解體之神,濕婆是可怕的,需要人們崇仰他,撫慰他。而在獲得了人們的敬拜以後,他就會變成一位仁愛之神,以慈悲之心厚待他的崇拜者。那些全心全意熱愛他,信仰他的人,總能得到他的垂顧,他的救助和恩典。其實,濕婆這個字本義就是仁慈、寬愛和吉祥。但濕婆也是難於接近的。為了得他歡心,崇信者們往往絞盡腦汁,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來取悅他。自然,他們多半都能成功。有人在一百年間不斷用自己的身肉作供品投入祭火,從而獲得了超自然的瑜伽功和永不衰竭的苦行力;有人入定三百年,得到了一千個偉力無窮的兒子;有人絕食三百年,始終睡在木棍上,結果生下了理想的子嗣;有人修煉六千年苦行,最終成了舉世聞名的著作家。(故事見Anusasanaparvan 14. 59-61, 66-67, 70-71。)濕婆的難於接近還表現在,即使有意施恩,他也經常變幻形象,喬裝出現,以檢驗信徒的專心和誠意。大史詩《摩訶婆羅多》有一個優波曼紐的故事,甚為典型。為求幸福,這位婆羅門決定把自己的忠心毫無保留地獻給濕婆。於是,懷著誠願,他狠修苦行,一千年間,堅持隻用大腳趾著地。頭一百年,他以果子為生。第二個百年,他吃落葉。第三個百年,他隻喝涼水。此後七百年間,他更是僅靠空氣維生。大神終於滿意了。但是,他還想知道在優波曼紐的心目中,自己是不是所有神明裏的唯一選擇。他將自己扮成天帝釋(即因陀羅)的樣子,上張白色華蓋,下乘四牙巨象,身生千眼,神光閃耀,在眾天女的陪伴下,來到優波曼紐麵前。他對優波曼紐的行為盛讚一番,接著提出給他一個實現自己願望的機會。然而優波曼紐並無欣喜表現。他回答說:“我不想從你這裏得到恩惠,也不想從其他神明那裏得到。敬愛的天神啊,我隻想從大神濕婆那裏獲得恩惠。隻要獸主(獸主和下麵的商迦羅、伊沙都是濕婆的名號。)說一句話,我情願變成任何東西,無論是一條蛆蟲,還是一棵長滿枝條的大樹。而如果不是來自獸主的恩惠,即使是統治三界的大權,我也不希罕。在商迦羅的命令下,我情願變作蟲豸,變作飛鳥。但是,天帝釋啊,我無論如何都不願從你手中得到施舍,哪怕給我的是整個三界。隻要那眾人崇仰的伊沙,那額頭有新月,頭發盤結在頂上的獸主對我仍不滿意,我就情願上百回地忍受那凡有肉體者必會遭受的痛苦,諸如老、死、生等。”得到這個回答,濕婆十分高興。他在眾神和眾仙人的簇擁下,複現原身,“猶如秋日濃雲中閃光的太陽”,賜給優波曼紐擺脫困苦,長生不老,精通一切,無願不遂的恩惠。(故事見Anusasanaparvan 14. 86-97, 191-195.)顯然,濕婆和大多數別的神明一樣,是需要人來依附,來撫慰和取悅的。我們後麵要談的讚辭,其為用就在這裏。?

二、濕婆的來源?

印度古老的吠陀聖典沒有提到過濕婆,或者說,吠陀神殿中並無濕婆這位尊神。在《梨俱吠陀》中,這個字曾經作為種族名出現過(Rgveda Ⅶ. 18. 7.),與我們這裏討論的濕婆神,顯然無關。傳統的說法認為他是從吠陀神〓樓陀羅(Rudra)發展而來的。濕婆曾經作為形容詞,用來修飾樓陀羅,意思是吉祥的,友善的。?

樓陀羅是最古老的印度教神〓之一,早在《梨俱吠陀》中就已出現,但地位較低。他四肢強壯,膚色黃褐,頭盤發辮,麵目凶殘。其梵字有“狂吼”之意,為可怕的風暴之神。他性格暴烈,常以雷鳴閃電使人恐懼;後有時又與火神阿耆尼相提並論,似乎象征著野蠻粗暴的自然力。由於主殺,他又被認為是時間和死亡之神。他具有毀滅之力,喜怒無常,不僅折磨惡人,還能能給神、人和動物帶來疾病,被形容為火葬堆上的濃煙。他是一個神射手,以“年”為弓,其病苦之箭從不虛發,中者必罹疾患,或者死亡。樓陀羅漢文佛典也譯魯達羅。《俱舍論記》卷七說他“恒以苦具逼害有情,名恒逼害。或時樂食血肉髓,故名魯達羅,此雲瀑(疑為暴)惡,大自在天異名。”(《大正藏》卷第四十一,頁一三九~一四○。大自在天即指濕婆。)所論與樓陀羅的前述特征無異。不過,與凶狠、易怒、不祥的一麵相對,他也有仁愛吉祥的一麵,既慷慨好施,經常為人帶來財富,又善能祛疾,以擅長醫道而受崇仰。據說有一千種療法來源於他。他似乎不很合群,較少為其他神眾所容納,在某些祭祀上處身局外,在享受祭品時亦隻能安於殘剩。所有他的特征後來都像胚胎似地體現在了濕婆身上。值得注意的是,在《白夜柔吠陀》中,他被稱作“大神”,而這正是後來濕婆的名號之一。?

在《梨俱吠陀》一千零二十八首頌詩裏,有三首是專門獻給樓陀羅的:第一卷第一百一十四首、第二卷第三十三首、第七卷第四十六首。此外還有一首(第六章第七十四首)是同時獻給蘇摩神和他的。這些頌詩往往十分動人。對於他暴烈的一麵,人們祈求他不要傷害自己;對於他仁慈的一麵,人們希望他多多賜福。他們說:“樓陀羅啊,請不要傷害我們,無論是個子大的還是個子小的;不要傷害正在成長的孩子和已經成年的大人!請不要殺死我們之中的父親和母親,樓陀羅啊,請不要傷害我們可愛的身體。請不要因為憤怒而加害於我們的種子、後代和生命,加害於我們的母牛和馬匹,或者殺死我們的英雄。我們會永遠帶著供品,向你籲求。我們盡管是牧人,也要向你奉獻豐富的讚辭。摩錄多之父啊,請賜我們恩惠,給我們福祉,請看顧我們,幫助我們。(Rgveda Ⅰ. 114. 7-9)

濕婆神的另一來源,很多研究者認為是印度河流域文明時代的某位神〓。曾與詩人泰戈爾一同創建國際大學的印度梵文學者契提·摩罕·森說:“濕婆是另一位受到接納而供奉在印度教神殿中的非雅利安神。比較原始的部落民,像是沙缽羅人、吉羅陀人等(沙缽羅人是居住在德幹地區的未開化山民,當屬達羅毗荼種。通常認為印度河流域文明即為達羅毗荼人所創。沙缽羅一字後又用來專指野蠻人。吉羅陀人為一住在山野林莽中的低等部落民,營狩獵生活,後歸入首陀羅種姓。),似乎曾經是他的崇拜者。其實也有若幹跡象表明,早在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中,他已經受到了崇奉。對於同化過程的研究告訴我們,看來是在經曆了頗為頑強的敵視和反對之後,濕婆才為正統信仰所接受。”(K. M. Sen, Hinduism,Penguin Books, England, 1982, pp. 58-9.)證據是多方麵的。比如濕婆信仰中的男根崇拜,濕婆頭頂的角狀發髻,以及他的“獸主”名號等,都可以溯源於印度河流域文明。“最普通,也最流行的濕婆代表形式是林伽,也即男根的象征物。哈拉帕遺存中男根形象的發現,使人們相信濕婆早已為印度河流域的原住民所知曉,而到了基督紀元前後,這一神明就被結合到了印度教中。在摩亨佐達羅發現的帶角的男根形象神,周圍有不少動物的,也被當作是濕婆的原型。這一形式的濕婆稱作獸主。”(. C. Raychoudhary, Soci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India, Surjeet Publications, Delhi, 1981, p.195, Part 1.)印度教固然有自己的林伽起源故事,如前所述。然而這樣的故事在一些學者看來,不過是對於已被同化的林伽形象的追認。〖ZW(〗“敬奉濕婆最重要的形式是濕婆林伽崇拜,也即濕婆男根崇拜,這種做法可以追溯到吠陀社會以前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約公前2000年)。男根最初作為印度教的形象出現,是在公元前2世紀。解釋林伽崇拜起源的神話故事見於大史詩中最為晚出的部分,當時這種崇拜已經廣泛流行。這類故事的出現,很可能是為了追認該神的非吠陀方麵,而這一方麵同化到正統印度教中,則是很晚的事。”W. D. O'Flaherty: Hindu Myths, Penguin Books, 1986, p.137.)出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印章中出現的三首神、他的蓮花坐姿(即佛教所謂蓮華坐,或稱結跏趺坐。方式是先將左足置於右股之上,再將右足置於左股之上,兩足足心全都朝上。)等,也被視為濕婆形象的雛形或本源。藝術史家R. C. 克萊溫在他的《印度藝術》一書中提到:“我們在哈拉帕發現過一尊殘缺的偶像,是用灰石雕刻的男性軀幹。不難辨認,這是一個舞人。他做出一種扭動的姿態,不禁使人想要將他同朱羅出土的舞王濕婆的銅像相比較。”作者提供的圖片顯示,舞者正是右腿站立,左腿抬起的。(Roy C. Craven, Indian Art, Thames and Hudson Ltd., London, 1986, p.21.)這似乎又可以從另一個方麵說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同濕婆神的某種關係。?

佛典《十二天供儀軌》中“……大自在天,乘黃豐牛,……”一語頗有意思。豐牛當即封牛,亦作耕牛,學稱瘤牛。《漢書》九十六上《西域傳》第六十六上稱:“〓賓地平溫和……出封牛……。”顏師古注:“封牛,項上隆起者也。”又稱:“大月氏國……出一封橐駝。”顏師古認為也是封牛,並解釋其名:“脊上有一封也。封,言其隆高若封土也。”〓賓即今克什米爾。大月氏人時居大夏,即今阿富汗北部,興都庫什山與阿姆河之間。實際上,兩地之南亦多產該牛。在摩亨佐達羅等地考古發掘所得的印章(見 R. C. Majumdar, An Advanced History of India, PartⅠ, MacMillan and Co. Limited, London, 1951, p.20.)和陶偶(見G. L. Possehl, Harappan Civilization, Oxford & IBH Publishing Co. New Delhi, 1982, pl.7.8.& pl.10.21.)均有封牛形象。濕婆以封牛為坐騎,似乎也暗示著他來源於印度河流域文明。無獨有偶,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對於濕婆的坐騎亦有類似描述:“它的眼睛很美,鼻子很大,肩部寬厚,耳朵、髖部、肋間和脅部也長得好看。它的形體十分漂亮,動人憐愛之心。隆起的峰肉既厚又寬,幾乎占據了整個肩背,看上去像似積雪覆蓋的山峰,又如天空白雲的尖頂。”(Anusasanaparvan 14. 108-109.)這裏所說的顯然也是封牛無疑。?

總之,濕婆是印度—雅利安人固有神〓和印度河流域文明土著神互相結合的產物,這一點,應該沒有疑義。更進一步,我覺得如下說法也有道理,即:“濕婆固不是吠陀神,但他的精神原祖樓陀羅,《梨俱吠陀》卻已提到。”(A. G. Mitchell, Hindu Gods and Goddesses, UBS Publisher' Distributors Ltd., New Delhi, 1995, p. 31.)也就是說,他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某位尊神,而其神格內涵,則更多地襲自吠陀神樓陀羅。事實上,他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淵源,是今人以考古材料為基礎,進行分析所得的推論。這種提供軀殼的淵源,由於印度教的同化作用,早已湮沒在曆史中。同化基本完成於公元前。到公元初,對於濕婆和濕婆林伽的崇拜已經充分地發展起來,(R. Thapar:“對於濕婆的崇拜,混合著若幹繁殖力崇拜,諸如男根、公牛、……。最重要的濕婆崇拜形式,林伽崇拜,則大約在基督紀元之初,就已流行起來。”A History of India, Penguin Books, 1987, p.133.)而兩大史詩等重要文獻的編定,也在此時。有關濕婆的神話故事大量出現在史詩和往世書裏。(往世書係統寫成文獻並廣泛流傳,大約始於公元前不久,成書最晚的可能已至7~12世紀。)至此,上距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存在已經兩千餘年,而這些文學作品中,也的確再無這一文明的些許蹤影可尋。濕婆與遠古印度河神〓的因緣再續,則要再待另外一個兩千年,直到進入20世紀。?

三、理論上的濕婆神?

在濕婆崇拜的發展過程中,我以為,至少有兩種現象值得注意。一種是圍繞著他產生了大量的神話寓言故事。前引迪布瓦所指的,就是這點,而隨後提到的幾個故事,則是最為著名,幾乎人人皆知的寓言。這些故事一方麵渲染了濕婆的無窮神力,一方麵也展示了他的多重神性。另一種,是不避牽強之嫌,就他固有的形象,不斷以種種看似相關的意義相附會,由此形成濕婆作為印度教主神之一的理論玄義。?

這樣的例子俯拾即是。?

婆羅門理論家告訴我們,濕婆身體的白色,意味著純潔;而麵生三眼,則代表天、地、空三界,代表日、月、地,意味著三解脫道——業之道、智慧之道和信仰之道。後生的第三隻眼,是通曉奧秘知識的智慧之眼。它一旦睜開,便能摧毀人的虛假自我,驅除惑人的千萬種幻見。到了宇宙末日,它便放出劫火,毀滅當時存在的一切。?

由於上有新月,他的頭部便代表了夜空,他自己也因此而得名“以頭發為天空者”(Vyomakesin)。至於月亮本身,則代表時間的運行,或者代表新生。相應地,額頭上的第三目,自然也就代表毀滅。?

他手中的火代表他對智慧的啟發,頸部的蛇代表他對於欲望和感官享受的製禦。由於蛇能夠蛻皮再生,所以它也意味著宇宙的毀滅和重建。鹿因為犄角能夠落而複出,故也有與此相同意味。虎皮或象皮象征著他具有控製動物並改變它們的能力。三叉戟代表著三德:善、憂、暗(三德是古代印度教數論哲學中的概念。這種哲學認為,物質世界的最高實體自性,是一種自己就是在自己存在原因的終極客觀存在,是一種物質尚未展開以前的狀態。它由三種元素即所謂善、憂、暗“三德”組成。三德的具體含義,最早的數論著作語焉不詳,以致其後世傳人多有不同發揮。其基本思想似乎是,當三德處於平衡狀態時,就是不變的自性;一旦平衡打破,即各德之間出現了從屬、依存、產生等關係,就會有各種外在的形式顯現出來,由此而成可見的紛繁世界。平衡的打破,乃是自性與另外一種精神實體神我互相結合的結果。神我可以看作是一種人格化的,使萬物帶有生機的本原。),又喻指宇宙的誕生、持續和毀滅。戰斧的作用,是斬斷同物質世界的聯係,有助於希望解脫者出離輪回。手中的鼓暗示著他同原初之聲“?”的聯係,同時意味著字母、語言、語法和音樂的創生。盤結的頭發象征著他所聚集的巨大的苦行力。骷髏則無疑顯示著他凶殘的一麵。?

濕婆的四麵,除有自己的創生故事以外,也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和作用。向北的麵孔,用來同人一起嬉戲遊玩;向東的麵孔,用以行使宇宙的統治權;向西的麵孔常現喜慶之色,能給世上眾生帶來福祉;向南的麵孔猙獰可怕,能使眾生陷入不幸。(《摩訶婆羅多·教誡篇》說,梵天采集世上各種珍寶,創造了一個絕色女子狄羅德瑪。這尤物來到濕婆麵前,使他心蕩神移。為常睹芳顏,她走到哪個方向,他就借瑜伽力在那個方向變現出一個麵孔來。創生故事連同各個麵孔的作用,見Anusasanaparvan 128.1-6。另外還有五麵孔說(當狄羅德瑪飛向天空時,濕婆生出了第五個麵孔):向北的麵孔稱“喜天”(Vamadeva),代表療救者和保護者;向東的麵孔稱“其人”(Tatpurusa)代表自我;向西的麵孔稱“瞬生”(Sadyojata),代表他的創造之力;向南的麵孔稱“無懼”(Aghora),代表他的毀滅和再生之力;向東南的麵孔稱“主上”(Isana),代表永恒的濕婆。)林伽作為崇拜對象,不僅代表著濕婆的身體,而且被看作最高自我,宇宙之主。它以男根為形象,因而意味著創造力,已如前述。它與同受崇拜的幺尼(女陰形象)共同擔負著創生的任務。但是,印度教進一步認為,在意識上,它們還同時意味著心智和肉體的結合;在精神上,更意味著神我和自性,即精神本原和最高實體的結合。?

不難看出,通過對於濕婆形象種種觀念上的附會,印度教實現了這位神〓的抽象化和玄學化。?

在《印度藝術和文明中的神話故事和象征意義》這本書裏,有一段對於舞王形象的解釋。它內容豐富,思慮玄遠,作為典型,足以使我們了解觀念是如何附會到形象上去的:“可以看到,右上手裏有一麵小鼓,狀如沙漏,是用來擊出節奏的。它意味著聲音,即語言的載體,也是天啟、傳承、符咒、巫術和聖諦的傳達者。此外,在印度,聲音還和空相聯係。空乃是五種元素裏的頭一位。它是神聖本體最為精微而又無所不在的原初顯現。所有其他的元素——風、火、水、地,都是在宇宙的演進過程中,由它來展開形成的。……對麵那隻左上手的手指作半月印,掌中擎一火舌。火是導致世界毀滅的因素。在爭鬥時(“時”,音譯“由迦”,為印度教所描繪的宇宙圖景中大尺度的計時單位,計有圓滿時、三分時、二分時和爭鬥時四種,各合1,728,000年、1,296,000年、864,000年和432,000年。四個時連續出現。自圓滿時到爭鬥時是一個人類社會遞惡變化的過程。爭鬥時由於惡到極端而毀滅,後複有圓滿時再次誕生。如此循環往複,至於無窮。)結束的時候,火將摧毀所有的創造物,直到它自己為無邊的虛空所熄滅。這裏,通過似乎是天平兩端的兩手,說明了宇宙之舞所表達的創生和毀滅的平衡。那超自然的存在通過神秘莫測的世界之主的假麵舞,把如下實事作為無情的對立顯示給人:從無休止的創造,對必欲實現的滅絕;聲音對火焰。……第二隻右手的施無畏印給予眾生以保護與和平。餘下的左手橫過前胸,下指抬起的左腳。左腳懸空意味著解脫,代表著信徒的救贖和歸宿。向它膜拜,即能實現與最高本體的結合。指著它的手臂狀似象鼻,形成所謂象鼻印,令人想起濕婆之子象頭神。他乃是所有障礙的克服者。舞王濕婆的腳下,踩著一個侏儒魔怪。他是 ‘失憶人或失憶魔’,象征著人生的盲目和個人的無知。能獲真正智慧,始得征服邪魔,而塵世束縛的解脫,也便隨之實現。”(Heinrich Zimmer, Myths and Symbols in Indian Art and Civiliz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1974, pp.152-3. 另有解釋稱,他一手擊鼓的節奏,乃是所有創造物的原初脈搏;另手所擎的,則是吞噬一切的劫末之火。施無畏印用來解除一切眾生的憂慮和恐懼。指著抬起一腳的手,明示著從腳下無知魔怪的解脫。濕婆就這樣不停地歡舞著,直到宇宙再次毀滅解體一日的到來。)舞王“五行(panca-kriya)”理論的創設,在印度教中也是非常著名的。傳說濕婆手下有一個樂師,名叫當度。他發明了一種稱作當陀婆(tandava)的狂烈舞蹈。這種舞蹈表達了濕婆的五種活動:srsti,創造;sthiti,保持;samhara,毀滅;tirobhava,隱沒;anugraha,恩典。關於舞王五行,方才引用的這本書說:“作為宇宙舞者,濕婆在其‘五行’中成為永恒能量的化身和表現。這五行是:1. 創造,或稱湧出,展開;2. 保持,或稱持續;3. 毀滅,或稱收回,再吸收;4. 隱沒,即將真實的存在隱藏在假麵和惑人的外裝後邊,或使之遠離,或示以幻象;5. 恩典,即讓信奉者得其所求,或對瑜伽行者的虔誠修煉表示認可,或通過現身施人以寧靜。前三者和後二者各成內部協調的一組,彼此對立,互相抗衡。大神則展〖LL〗示它們全部。這種展示不僅是同時實現的,而且是依次進行的。它們象征性地表現在他手、足的不同姿勢上。上麵的三隻手分別是‘創造’、‘保持’和‘毀滅’;踏在失憶魔身上的一腳是‘隱沒’,抬起的一腳是‘恩典’;作象鼻印的一手表示前三者和後二者的聯係,並將寧靜許與那些體會到兩者關係的靈魂。所有五行都明白地顯示著。這種顯示既是按照每一瞬間的節奏而同時進行,又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遞相演進的。”(前引書第154~155頁。)理論填充乃是造神運動必不可少的環節,也往往是最後的,但絕非可有可無的環節。就濕婆來說,在兩個遠古神〓——一個提供外在形象,一個提供精神內質——互相結合之後,進一步的工作就是精心實以印度教的根本理論,尤其是關於自然和人生的根本理論。在這裏,它們就是宇宙生滅相續的循環觀念和以奧義書為源頭的玄學思想,特別是具有倫理意味的輪回解脫思想。在如此實現了理論完善以後,濕婆就成了完美的,供人崇拜讚頌的頂級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